箜篌是什么乐器(中国著名乐器箜篌产生于什么时期)
失传已久的“箜篌”,千年的文化已在慢慢复原中
箜篌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汉唐非常盛行,除了在宫廷雅乐中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在唐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我国最早的记载箜篌是在西汉时期。根据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封神书》中记载:
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在汉代,箜篌是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的一种角形竖琴,其从波斯传入我国后,一直被我国人们称为“胡箜篌”,史书《隋书音乐志》中记载: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
当时有5弦10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拨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
历史悠久的汉代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具有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形式。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廷中应用。
从霍纳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来看,箜篌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史书《新唐书》中所记载的“凤首箜篌,有项如轸”一般。
中国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但这种古老的乐器,从14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于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竹箜篌才被音乐工作者们研制出来。
在盛唐时,箜篌演奏技法以多种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并借鉴了竖琴的弹奏手法,采取坐姿,将共鸣箱置于胸前,左右手分别弹奏两侧琴弦。由于左右同音双排弦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相当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