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品读辛弃疾诗词的思想感情)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词,猜想作者是婉约派,得知是辛弃疾所作时,还有一些怀疑,词坛豪放派代表也会写如此温柔的诗句。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辛弃疾一生以收复山河,报国雪耻为志向。他二十一岁起义兵,在几万敌兵中擒拿叛将,年少为官,是南宋朝廷主战派的代表。
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一生壮志难酬。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辛弃疾到南宋金陵后写的一首词,他想北伐,却无人理解,满心凄凉,他像一个孤独英雄,只能在诗歌中传达他的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
后世评价:辛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家中有一本2002年版《宋词》全文221篇,收录辛弃疾作品15首,小时候觉得他怎么写了那么多作品,耐读的却少,而人近中年,再读辛弃疾,却另外一种心情。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这篇文章选取辛弃疾的诗词,有豪迈,有温情,很多虽不算他最流传的作品,却另有一番悲壮与凄美。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首词中的长安是指汴梁,北方京城已经失守,再也见不到国都,思念故国,辛弃疾无奈,犹如南唐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只有历经过所有人世沧桑,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哀愁,而人生最大的悲哀却是,别人问你为何发愁,却什么也说不出口。那个一身侠气的白衣少年,平生只为报国而已,却被现实生生逼出了说不出口的愁。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中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
这首《水调歌头》虽不及苏轼的传唱千古,每每读到,别有一番豪气在胸口。因被朝廷主和派排挤,辛弃疾辞官隐居,但他招募很多门客,为自己打造了一个侠士江湖,在哪里他还有自己的英雄梦,救国情。
一个关心国家政治、社会民生的侠士,也有自己的缠绵和深情。这是辛弃疾总被忽略的另外一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这句被王国维列为人生三境界最后一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对孤独的感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追求的痴迷。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痴迷到最后几近绝望的峰回路转。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寻找的过程,而不去找,怎么知道找不找得到呢。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伤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情境温柔。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的事。很难想象那么豪迈的人,忧国忧民的辛弃疾,笔下会如此缱绻深情。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
这首《鹧鸪天》是辛弃疾代表作。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而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蒋勋评价辛弃疾的词有一种悲壮美学。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词中说的是荆轲刺秦的悲壮,何尝不是辛弃疾自己的报国的悲情。
晚年辛弃疾在《沁园春·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因赋此》中写道:
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都如梦,算能争几许,鸡晓钟昏。此心无有新冤。
曾与辛弃疾一同为官,主张北伐的陈亮,在陈亮《辛稼轩画像赞》: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豪情终抵不过名利皇权,空留英雄一声长叹。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赴任,诏令到江西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同年九月初十,满腔带忧愤和报国之心辛弃疾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是他人生最后一首词。
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缪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zi孳者,等是鸡鸣而起。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