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不通路县有了“中国最美公路”
2013年,全长117公里的扎墨公路通车,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如今,经过8年时间的建设,进入墨脱的第二条公路:派墨公路建成。
10月1日,历时8年,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公路”的派墨公路路面硬化工程主体完工,全线建成。
这里是“隐秘的莲花”,也是“高原孤岛“。
墨脱,藏语意为“隐秘的莲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西、北、东三面,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岗日嘎布山阻隔,著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墨脱县奔境而过。
由于交通的闭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县上下需要的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驮,被称之为“高原孤岛”。
“以前进出墨脱太艰苦了,嘎隆拉雪山的雪崩、落石和悬崖,几乎年年在随机吞噬试图翻越者的生命。”西藏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一位村民说。
墨脱县地理位置示意@天地图,来源:新华网思客
中国最后一个不通路县,摘帽!
墨脱县通车的问题一直牵动着各级政府的心,交通运输部在2008年就明确提出将尽快结束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墨脱公路于2013年10月31日宣布通车,实现了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摘帽。
进出墨脱的两条通道,修公路前,沿途需4-5天
摄影:马春林,来源: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
公路修成前背着重物赶路的村民
扎墨公路通车,极大改善了墨脱的交通条件,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由于通行能力有限,墨脱长期实施“单双号”交通限行。
在方便出行的同时提升墨脱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派墨公路于2014年8月开工建设,公路总投资超21亿元,全长67.22公里,起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派镇,止于墨脱县背崩乡,分四段进行建设。于2021年5月全线贯通,和扎墨公路共同组成进出墨脱的交通环线。
派墨公路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在米林县派镇至墨脱县背崩乡的原徒步线路上修建,沿途最高点至最低点的高程落差达2892米,沿线气候多变,雪崩、塌方、强降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施工环境恶劣,建设难度远超平原地区。
全体建设者克服突涌水、高地应力强岩爆、围岩大变形等困难,提前完成多雄拉隧道和老虎嘴隧道两大控制性工程建设。
派墨公路在前期选线时,充分体现环保生态理念,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中国华能的主导下,各参建单位探索出一套“少扰动、少破坏、及时恢复”的生态建设工艺,在公路沿线多处重点实施环保提升工程,着力将派墨公路打造成“中国最美生态环保公路”。
公路线路的布置尽量保持与原人行驿道一致,通过线形调整、隧道加长、路面缩窄等方式,从而减少对原生生态的影响,挽救了500余株冷杉、铁杉、青冈等古树。
从浓雾笼罩的山谷中向下,派墨公路沿线美不胜收,一路历经雪山草甸,原始森林,层峦叠嶂,云雾氤氲。
如今,林芝市至墨脱县的道路里程由原来经波密县的346公里,缩短为经派镇的180公里,通行时间将由原来的12小时缩短至4小时左右,对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派墨公路沿途风景。经济日报记者 代玲供图,董志雄摄
巴登村——派墨公路上进入墨脱县后的第一个村庄。
公路完工的好消息,同样传遍了村庄。白玛仁增的爷爷桑杰莱坡已经78岁了,他早年间以背夫职业为生,无数次翻越多雄拉雪山。如今,派墨公路从村庄前穿过,他特地让白玛仁增带他到派墨公路上转一转,走一走。
如今,派墨公路的建成将大大改善了墨脱的交通条件,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一条公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
墨脱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当地农特产品资源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资源优势,墨脱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墨脱茶叶、亚热带水果、藤编、石锅、白肉灵芝、本地木耳、松杉灵芝等特色产品,享誉高原乃至全国。
现在,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墨脱还开展了水产养殖,成功养殖了罗非鱼、加州鲈鱼、南美对虾等。
桫椤。经济日报记者 代玲摄
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瑜贵介绍,作为目前高原上极少数依靠自然条件,就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地方,墨脱早就布局了水产养殖产业,苦于交通阻碍未能实现大发展。
“在布局产业时,我们一直都将交通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以更好实现发展效益。现在派墨公路建成了,缩短了运输时间,我们的水产、水果等鲜生产品能更好地销售出去,也真正给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机遇。”
灵芝。经济日报记者 代玲摄
派墨公路将将全面带动地方旅游、商业、农牧业长足发展,促进沿线百姓增收致富。
对于巴登村群众来说,这不仅将使天堑变通途,更是一条希望之路,未来之路。
通车倒计时,提前来打卡!
目前,派墨公路配套和附属工程还在加紧施工中,通车倒计时开启,期待早点收到官宣好消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条景色壮阔奇绝、峰峦秀丽绝美的“中国最美公路”。
↓↓↓
派墨公路穿越西藏多雄拉雪山冰雪区,8年的攻坚,雪域高原的“莲花秘境”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墨脱公路与派墨公路的建成,依托于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追求,纵使再大的困难与艰辛,也无法阻挡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