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专访(柴静如何一步步激怒中国院士)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16日06时10分33秒 279 0

柴静访谈(柴静如何一步步激怒中国院士)

今天就来说说一个众所周知的虚伪——柴静。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

1992年考入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中专。

1995年他毕业时,长沙正准备成立一个新的文艺站。柴静去应聘了,还好他留了下来。

1995年至1998年,柴静担任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文艺播音主持人,主持《温柔之夜》。

1999年,柴静意外进入央视东方时间空。

2003年4月,柴静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记者,也是第一个“零距离”报道非典的记者。她深入一线,7次与非典患者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着生命危险深入非典一线的记者之一,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新闻风云人物”,这是她的亮点。

之后发表《柴静两会观察》,担任《面对面》主持人,并撰写自传《看见》。

她最出名的是纪录片《穹顶之下》,2014年离开央视的柴静在2015年拍了一部纪录片《穹顶之下》,揭露空空气污染。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柴静煞费苦心。她带领摄制组走访了英国、美国等地,寻找空空气污染的真正源头,然后与中国进行对比。大量的视频资料和详实的实验数据,让人们对空空气污染有了新的认识。

当时她选择的角度很犀利,正好抓住了当时的雾霾情况,瞬间就赢得了很多好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柴静》中的报道,也有学者对其中引用的数据提出质疑,认为缺乏权威性,并指出雾霾与死亡率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这些学者指出,柴静是在故意夸大中国的空气污染程度空,无视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成就,从而用这部所谓的纪录片美化西方。

柴静专访(柴静如何一步步激怒中国院士)-第1张图片

如果说柴静对空气体污染的深入调查还不足以暴露柴静的真实目的,那么在与丁仲礼院士的对话中,中国排放权问题充分暴露了她的本性。

我们来看看柴静在与丁仲礼院士的对话中用的词。

先简单介绍一下对话的背景。丁仲礼院士参加了世界气候大会,这次大会重点讨论了排放问题。但这个排放问题不是简单的各国环保问题,而是各国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

西方国家要求按国家而不是按人口计算,这显然是个陷阱。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生育率很低,人口只有几千万,几亿的国家很少,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几亿,尤其是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如果按照国家来计算中国的排放量,如果要求和不丹一样,那么基本上,中国人口的生存权就被剥夺了。

所以我们对此强烈反对,所以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按照发达程度来计算。总之,不管怎么算,中国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会受到限制。

为什么要限制排放?它来源于英国科学家进行的计算机模拟,模拟气温升高时有多少物种会灭绝。所以要求全世界限制排放。

柴静认为既然别人制定了标准,我们就应该遵守,而丁仲礼认为这个标准不能作为价值判断,于是柴静和丁仲礼的矛盾就从这里开始了。

柴静:给我们的感觉是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可。

丁仲礼:有主流科学家吗?

柴静:我们理解的主流是…

丁仲礼:科学家的主流是由人数和人数决定的吗?是科学真理的判断。

柴静:但是,我看到IPPC的提议并没有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它没让你损失多少吧?

丁仲礼:它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设定减排的绝对量。它为发达国家设定了一个数额。中期来看,2020年有25%到40%的减排,2050年有80%到95%的减排。它有这个数据,但是它有一个总量,就是全球大概有8000亿吨的二氧化碳可以排放,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量是固定的。IPCC对发达国家有一个量化的排放控制,相当于先从量化上切下一块蛋糕。这个切下来的蛋糕不是很大,IPCC也不是很黑,他的蛋糕是2.3倍。2.3倍是什么概念?即未来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权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假设二氧化碳是一种累积排放。前面还是有区别的。前面有什么区别?正面差7.54倍。

柴静:你指的区别是什么时候?

丁仲礼:从1900年到2005年的105年间,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

柴静:但是IPCC的方案不是过去,它只是现在,它认为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减排80%。

丁仲礼:这里不跟他争了。让我们忘掉过去吧。让我们看看未来。减排这个词听起来很好听,和我刚才说的排放权分配是一回事。8000亿吨蛋糕搞定。虽然是逐步减少,但是你基数大,是发展中国家的4.8倍。你要这样把蛋糕切下来,马上就切掉了,是你2点的好几倍,所以这里面包含了非常大的陷阱。

柴静专访(柴静如何一步步激怒中国院士)-第2张图片

柴静:陷阱?

之后,丁仲礼要求我们享有与发达国家同等的人均排放权,却遭到柴静的起哄。

柴静: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这样相乘,基数太大了。

丁仲礼:那我得问你,中国人是中国人吗?为什么同样的中国人要少排?

后来丁仲礼认为IPCC的计划是为了让发达国家获得排放特权,而发展中国家花巨资购买生存权。

柴静:现在你直接指责IPCC。

丁仲礼:为什么不能怪?既然承认自己是科学的,就要经得起别人的批评。

柴静:我看你的措施很激烈。他们这么认真吗?

作为采访记者,提问的角度可以有所不同,但柴静的角度基本上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角度,用一种责难的态度来质疑丁仲礼院士。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柴静和丁仲礼院士的面对面访谈。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柴静看似保持了客观中立的立场,但背后却隐藏着他对西方的无限认同和崇拜。

她的质疑态度基本上就是主人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主人已经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我们遵守就够了。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次采访,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柴静的真实面目。

柴静的采访隐含的意思是,中国人不应该享受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排放。

那她为什么这么自虐呢?

直到她去美国生下女儿,大家才真正看清柴静的真面目。

她的女儿出生在美国,根据美国法律可以享受美国国籍。

这就证明了为什么柴静不在乎中国人是否应该享受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排放,因为她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她早就为自己想好了出路。

她过去的所作所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最终都是为了成为美国人。所以才有了《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以及她和丁仲礼院士对话时说的话。

怎么可能因为不拿点军阀的东西就被主人认可,成为美国人?

在与柴静的对话中,丁仲礼院士表达了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质。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柴静不过是灯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