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历史上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之心)
魏延,字文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作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十年,后又跟随诸葛亮数次北伐。谁也不能说他不是个忠臣,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大将,结局却是被诛杀三族,让人唏嘘。
关于魏延之死,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死后,军权交给长史杨仪。
魏延不服,率先带军南归成都,并派兵阻止杨仪南下,杨仪命何平抵御,何平斥责魏延反叛,魏延的士兵见状四散而逃,魏延本人和几个儿子逃往汉中,最终被杨仪派来的马岱追杀至死。
后来杨仪回到成都后,诛杀了魏延三族。
当时在诸葛亮晚年,魏延可以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很多人都认为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顶上去,魏延自己估计也做好了准备。
可是在诸葛亮死前,却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人秘密商讨他死后的退军计划,只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军令,便弃他不顾。
很显然,事情非常诡异,为什么一个有望继承诸葛亮职位的人却在最后很明显被抛弃了呢?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那是因为魏延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看出魏延生有反骨,天生就是叛徒。
所以诸葛亮才在魏延身边安插了马岱,情况不对就弄死魏延。但是这很显然是小说家的演绎,原因并不在于此。
先主时期独当一面颇受赏识的大将,在后主时期被诸葛亮压制了一辈子,临死几天前还在号召将士北伐,教诲汉军不可因一人而废大事。
最后身死,被自己效忠的大汉王朝诛杀九族,这难道不冤吗?这简直就是千古奇冤,连魏国人都无法看下去,连现代人都要拍案而起。
至于你说的造反理由,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成立,魏延是征西大将军,假节,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紧急情况下,持节杀非节将,不算造反,可以先斩后奏。
至于魏延军溃散,我认为应考虑人性中的自保成分,而并不是魏延干了什么坏事
魏延最后的结果确实来源于他自己不高的政治智商和情商,但只能算作三分之一原因,剩下三分之二归诸葛亮,和杨仪等一票相府的骚操作。
然而魏延最冤的是什么呢?是只有他因为这件事被抄家灭族了,而其他人屁事没有。
魏延在这件事里,一直到攻击蜀军(如果确实发生)之前,都是符合他身份的。
当时所有的人里,没有一个能越过魏延指挥蜀军,诸葛亮的权利仅止于他自己,而不是相府,丞相这个位置也和皇帝和爵位不同,没有继承权,所以丞相本身是没有权利决定谁能接任丞相的。
同样,后主赋予诸葛亮的统领全军的权利诸葛亮也没有权利传给任何人。所以当时魏延要兵权是合理合法的,同样,诸葛亮的遗命到底有多少合法性,存疑。
但是后来攻击蜀军这个行为的定性,其实并不应该被独立分析,这个行为的定性取决于对于杨仪“奉丞相遗命接受兵权”的这个行为的定义。
同样取决于魏延和杨仪谁活着回来了,或者相府一系和非相府一系的斗争和取舍。魏延最后被定性为谋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死了,非相府一系失去最大底牌。
同时蜀国需要及时止损,所以放弃魏延,稳定局势就成了唯一选择。如果当时魏延赢了,杨仪死了,谋反的就不是魏延了。
但魏延当时有机会赢吗?基本没有,当时军中大多是相府一系,所以只要矛盾出现,魏延大概率就没了。
这个悲剧起源在哪呢?在于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但他有两大硬伤。一是看人不准,体现在对马谡杨仪等众的使用上。
二是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或者说缺乏大部分权臣的政治敏感,这成就了他的忠诚,也为他死后蜀军直接内讧埋下伏笔。
诸葛亮和曹操的本质区别在于诸葛亮很少有僭越的行为,但是他们两的权力是极其接近的。诸葛亮至少在他死的时候没有清醒的意识到他的权力会给除了他的其他人带来什么思想上的变化。
他的权力也膨胀了他这一系的野心,甚至不光他这一系,除了他的其他有能力有资历的老臣野心也会膨胀。
比如杨仪和魏延,如果说魏延是还有法理基础能够寻求高位(尽管似乎仅止于军权),杨仪就基本全靠诸葛亮的范例了,你能做得了,那我也能做得了。
诸葛亮的那个遗命似乎是诸葛亮已经意识到了魏延会出问题,但是他完全没有敏感的意识到他的这个遗命会对军事二把手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又会被他已经野心膨胀的下属用来做什么。
同样没有意识到这个遗命本身其实就会制造和激化矛盾。当时诸葛亮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如果他真的觉得魏延在他死了之后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在死之前解除魏延兵权,确保死之后不会出现内讧。
如果他觉得魏延不是问题,那么他一定要在死之前就把兵权交接给魏延,或者确保相府的人没有办法接管兵权对抗魏延。
魏延的死一系列本质上是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对于局面预期失败导致局面失去控制的混乱。以结果来说,最后蜀国损失其实并没有大到伤筋动骨,只死了魏延三族。
但这其实是建立在魏延是真的忠心蜀国,如果魏延投魏,哪怕不带一兵一卒,对于蜀国也依旧是沉重的打击,而魏延付出的可能也只是在成都的家人(后来也死了)。
所以魏延冤就冤在他的结局不光是为他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他也为别人的错误买了单,他付出的后果远超其他人,最后因为政治斗争失败被抄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