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什么意思(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沙雕什么意思(沙雕是一种什么雕?)
自从歪研社更新以来,我们在后台总能收到很多留言,被问得最多的就是:歪楼是不是被卖了?怎么不沙雕了?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大家:我们很好!没被卖!只是改名字、改版了而已。
当然,现在的内容与之前的沙雕欢乐向有很明显的不同,但为什么大家总是更期待看待沙雕向的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下,大家都喜欢看的沙网雕是什么?为什么会喜欢沙雕?
起初,沙雕是“傻屌”一词的同音同义词,最早的来源很可能是某个人在用拼音打“傻屌”时输入法自动选取的。新名字出现后,原本在特定骂人场合才使用的sh dio成为了社交网络上的流行元素。表情包、小视频、流行语,一切有梗、搞笑的零碎片段都被归属于沙雕。
沙雕可以适用于很多场合,抖机灵、造梗、调侃和缓解尴尬。如果朋友讲了一个并不好笑的笑话时,沙雕表情包可以拯救你除了哈哈哈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尴尬;和网络喷子对骂起来,用“你真沙雕”回击也能显得你可爱又文明。沙雕开创了表达的可能性。自2018年起,呈井喷式爆发的沙雕笑话、沙雕视频、沙雕表情包大肆攻占社交网络,这一年也被知名沙雕博主银教授封为沙雕元年。
沙雕元素最早流出于一个叫做“表情锅”的网站,以gif动图+沙雕台词的形式在线制作表情包,王境泽的“真香”就是从这里火起来的。黑人问号、土拨鼠、盘它、金坷垃等广为人知的搞笑梗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用现成的模板生成表情包,用户也可以改写台网词自己造梗。
随后,微博率先沦为了沙雕文化的主战场,各路沙雕表情包和沙雕视频纷纷占领了微博的热门板块,诸如“每日沙雕精选”的微博新鲜事数不胜数。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也相继被沙雕攻占。甚至古早的“百度弱智吧”,这个堪称沙雕文化的鼻祖,里面七八年前发过的梗也被拿出来重新包装,再度流行于微博上。甚至一些文艺作品也被人们拿出来重新品味,领会出不一样的沙雕韵味。活跃于各类社交平台上的网民们迅速进入了一场大规模的沙雕欢腾,并秉持着一个核心原则:万物皆可沙雕。
沙雕可能会迟到,但它从不会缺席
百度弱智吧已经存在许久,其具体建立时间无从得知,至少在2010年以前。说明早在十年前,我国网友爱好沙雕的本质就已经暴露了。其实再往前追溯,“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天空飘过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等古早网络流行语就是现在沙雕文化的前身;清朝的《笑林广记》里面记录了上至老爷官员、下至阿猫阿狗的市井笑话也很有沙雕的气质:
“主人要留客人喝茶,但家里没有茶叶,只好去邻居家借。但过了很久,借茶叶的人还没有回,水烧开了便往外溢,只好不断地往里面加冷水。这样过了很长时间,锅里已经装满了水,可茶叶却始终没有借到。妻子见状对丈夫说:“看来茶是喝不成了,不如留他洗个澡吧。”
这是《笑林广记》中的《留茶》,其中无厘头的笑点若放到今天的微博,“不如留他洗个澡吧”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刷屏的流行梗。
由此可见,沙雕一直存在与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但它并不是中国网民的专属乐趣,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网络文化。外国知名沙雕网站Know Your Meme成立于2008年,那一年小沈阳的不差钱还未横空出世,外国网友就已经在这个网站上开始制作沙雕表情包了,并称其为“meme”(迷因)。日语中也有“neta”(捏它)一词,指漫才(日本一种类似于相声的表演)和动漫中的包袱和笑料,即所谓的梗。
在关于社交网络和流行文化的研究中,沙雕文化被认为有多种载体形式,它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旋律甚至一个行为等短小精悍的内容。“Meme”(迷因)就是沙雕文化的“学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mimema,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迷因(Meme)在1976年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是仿照“基因”(gene)创造的新词,含义约等于“文化的基因”,指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思想、行为或风格。
道金斯认为,理解了信息,才能理解生命,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取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自身的行为,并加入到迷因的传播中。例如,当用户A用“我太南了”表情包就加班一事自嘲,用户B看到后用这个表情包向用户C自嘲贫穷。在这过程中,“我太南了“这个迷因,就从A传播到了B,又从B传播到了C。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迷因类似于病毒,具有可复制性和传染性,能够爆发式地快速传播。社交媒体的文化影响几乎完全是建立在模仿行为之上,2014年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就是一个经典的迷因传播案例。在一次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模仿中,迷因从一个大脑进入到另一个大脑,通过竞争人们的注意力来繁衍生息,造成了其迭代速率极高,比如今年年初爆红的“盘它”,现在早就没什么人在说了。
所以,沙雕元素并不是真的让人喜爱,只是因为它便于模仿,才会令人趋之若鹜罢了。
表情包社交大法
表情包作为沙雕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开创了网络社交的新形态:表情包聊天法。隔着屏幕对话没有声音,没有表情,无法察觉对方的心情和语气,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但只要有足够的表情包,表情包足够沙雕,再尴尬的对话都能巧妙化解。
就拿最容易踩雷的工作群来说,如果你和你的同事想让老板发红包却不好意思开口,轻松愉快的表情包可以把你们无理(并不)的要求合理化;同理,如果你是老板,发现下属拖稿症严重的话,自制的催稿表情包既可以为下属挽尊,又可以提醒他们有点自知之明。
沙雕表情包成为了维护社交关系的一种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社会身份不平等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创造不同社交关系中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就像在家族群里我们会为长辈们使用老年表情包,在网同龄人的群里面我们会使用有梗、搞笑的沙雕图增加亲近感,表现出相同的价值取向,来证明“我们是一类人”。
别人笑我太沙雕,我笑别人看不穿
沙雕用幽默化、游戏化的视角消解了事物原本的含义,重新注入浓厚的娱乐性,形成病毒式文本供人消遣。原本经典的文化作品在切断其原有的表达语境,被单独拎出来后,其经典光环神奇地消失了。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大雨表白的场景,放在沙雕语境中我们看不到少年情愫的冲动和莽撞,只会觉得马小军真是个憨皮!在沙雕面前,姜文算什么?不过是万千素材中的小小一个,只出现在屏幕上短短几秒钟后一笑而过。
沙雕文化解构了权威,世界中原有的秩序、等级、标准皆被瓦解。管你是李白杜甫,还是胡适鲁迅,在沙雕文化里全部一视同仁,为娱乐化而服务。娱乐作为沙雕文化的顶级诉求,在传播效率上极具优势。参与社会问题和政治热点尚有一些门槛,但直白无脑的笑料每个人都能看懂。泛娱乐化的内容逐渐淹没了其他话题,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复制、评论、转发,共同参与到这些无需深度思考的传播中,促成了沙雕文化的热潮。正如鲁迅所言:“不是每个人都会思考,但每个人都会笑。”
严肃的现实世界几乎无法让人们释放压力、排解苦恼,无脑的沙雕提供了一个自我慰藉的空间。沙雕可以帮助你找到一起吐槽领导的队友,发现同样贫穷却无法停止剁手的兄弟姐妹,所谓的志同道合,只需要一句梗或一张图就可以实现。学者Nicholas John在2007年将Web 2.0时代的本质定义为“共享”,沙雕文化作为共享时代的产物,帮助人们分享情绪,缓解社会规范带来的压力,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宣泄、颠覆、自嘲。一百年前,鲁迅告诉我们:“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鲁迅真的说过)在今天,这句话似乎被沙雕文化打破了。
同时,沙雕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大众话语权。普通人既是沙雕的使用者,也是创造者,不知道谁说的哪句话可能就是下一个流行语。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和主导感,注定了沙雕文化可以疯狂刷屏,演变为大型的互联网狂欢。
娱乐固然令人放松,但对待短平快的快感永远要保持警惕。这些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沙雕元素极容易消解深度思考的能力,也容易令人丧失独立、批判的意识。正如赫胥黎所言:“零散和破碎的信息无法产生智慧和一贯的整体。”如果长期浸泡于沙雕语境中,娱乐会变成愚蠢,文化将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