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24日10时46分03秒 314 0

苹果公司新一代iPhone手机发布以后,其采用的两项技术引发了公众关注:一项是卫星通讯技术,另一项是美版iPhone 14不再需要SIM卡,改用eSIM替代。

目前我国eSIM在消费电子领域大多应用于智能手表之类的硬件,如华为Watch 3、OPPO Watch 2等都有eSIM版本,华为P40/P40 Pro、OPPO Find X5等系列手机海外版也支持eSIM,但保留了物理双卡槽。

SIM卡就是人们常说的“手机卡”。新换的手机,都需要在卡槽里插入这么一张卡,才能接入网络使用。所谓eSIM,可以理解为嵌入式手机卡,它没有实体,是电子化的SIM卡。

作为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风向标,苹果公司此举被认为是推动eSIM发展的关键一步,有可能带动全球其他手机品牌快速跟进,从而加速eSIM时代的到来。

”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第1张图片”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第2张图片
这是9月7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区拍摄的苹果公司新产品

不过,也有网友疑惑:这不就是把实体卡功能移到手机里,实现eSIM技术很难吗?这么一项小小的技术,会有多大影响呢?

1、并非小事物

苹果手机引入的eSIM技术,也不算新鲜事。

从时间上看,这项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当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

2014年9月,苹果发布的平板电脑iPad Air 2,就采用了这项技术,只不过当时称为“Apple SIM”。

再后来,2017年谷歌发布手机Pixel 2,同样宣布支持eSIM技术。2018年iPhone XS也引入了eSIM技术。

为什么时隔多年后,苹果推出了移除SIM卡槽的美版iPhone14,还能引起广泛关注?

这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最早的手机终端是没有SIM卡的。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这代手机的通话实现主要依靠电磁频段,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也正是靠电磁信号频率来区分。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演变,用户身份的区分标准从电磁频率变为时差。但由于后来用户数量迅速增多,频率、时差资源明显不够使用,于是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不同手机用户的CDMA技术应运而生。

但这样的技术,也有一个问题:号码即代表用户身份,手机与用户号码绑定,用户号码“写死”在终端里,换手机就要换号码。

直到1991年,技术人员在手机里植入了SIM卡(客户识别模块)实现了机卡分离,换手机就不必再换号码,把卡插到新手机里即可使用。

而且,这样一张小小的卡片,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用户的信息、加密密钥等内容,可供网络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防止了并机和通话被窃听行为,使用户的正常通信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过去31年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SIM卡也不断变化:在体积上,SIM卡个头越来越小;在样式上,2005年,酷派把手机上SIM卡槽数量由一个变为两个,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双卡双待的手机,主打“无需携带两部手机”“工作生活两分开”概念,一时风靡,成为一代国产机王。此后多年,其他国产手机品牌以及三星、苹果等也陆续推出双卡双待手机。

再后来,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到来,技术人员又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实体SIM卡虚拟化,腾出卡槽空间,让移动终端不使用实体SIM卡也能接入移动通信网络?

于是,就有了2011年苹果公司成功申请虚拟SIM卡专利,以及如今的eSIM技术。

“SIM卡是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体制下的用户识别卡,eSIM则相当于把这张实体卡去掉,把身份认证逻辑转化为一段代码,存在手机的芯片设备里。”通信专家张弛向《财经国家周刊》介绍说。

张弛告诉记者,无论是实体SIM卡还是eSIM,功能都是数据存储、身份鉴别,没有本质区别。基于eSIM技术的数字化特性,的确能让用户的信息认证更加便捷。

而且,SIM卡是硬件,少不了相应的读卡器、伺服电路,必然占据空间、消耗资源,将其软件化为eSIM,可以节省手机等设备的空间资源,方便厂商对设备内部结构重组,提升功能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万物互联时代,eSIM能够方便地嵌入各种终端,使其成为独立的上网个体。

“据不完全统计,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已超过200亿个,未来可能达到7万亿,如果按照现有入网体制全都注册SIM,肯定不现实。”张弛认为,数字化、虚拟化的eSIM是物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葛颀也告诉记者,身份认证是所有技术的基石,“eSIM这样新的、更安全、成本更低、软硬一体化的移动身份认证技术,是不可阻挡的技术进步。未来eSIM也不是永远不变,也会被新技术取代。”

2、运营商不愿意“消灭SIM卡”?

”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第3张图片”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第2张图片

关于eSIM的讨论中,有网友猜测:eSIM技术能让用户更加自由便利地更换通信运营商,所以运营商会对这项技术有抵触情绪。

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论据是:2020年底,国内三大运营商就获工信部批准,可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目前,三大运营商的eSIM业务也已在多个城市展开,但始终未见运营商们提供手机使用eSIM业务。

事情果真如此吗?

张弛告诉记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四家运营商的技术和服务能力相对稳定,不会出现“一个运营商包打天下”的局面。而且,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段,用户使用运营商的体验各有不同,使用eSIM更换运营商后,用户仍然需要履行与SIM时代基本相同的手续及服务,没有本质区别。

他认为,运营商真正顾虑的,是市场改造的成本,“开通手机eSIM服务,相当于对既有市场的改造,会出现很多新成本甚至不确定因素。”

葛颀曾在运营商工作多年,他认为,开通eSIM业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客服系统等都需要更新升级,这些都是成本。

那么,运营商会抵触eSIM的推广普及吗?

张弛及通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等人均认为,单就手机应用而言,eSIM取代SIM卡,只是形式上的一个转换,对运营商手机端业务形态影响有限,系统改造成本也不至于没法承受。

“最多会在一些便捷应用上产生新变化,但不太可能会对运营商的手机端业务以及整个生态产生质的颠覆。”张弛说。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已有探索及对未来趋势的推断,上至行业主管部门、下至运营商,甚至包括专业调研机构在内,均看好eSIM技术的产业价值及前景。

2021年底,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eSIM被列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先进计算和量子计算等同等重要的新兴技术应用。

张弛表示,近两年,运营商们在物联网领域开展eSIM技术应用服务,一是响应工信部号召,二是自发自愿跑马圈地、积极开拓新市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闻立群认为,eSIM比传统SIM卡更能满足智能制造中M2M(Machine to Machine,机器连通)的工业级需求和远程管理需求,“只要找准发力点,eSIM可以成为运营商深耕物联网的利器。”

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预测,到2025年,全球用于物联网应用的eSIM销量将增长至3.26亿美元,这一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密封医疗设备、车辆等物联设备中。

葛颀认为,eSIM显著降低了个人消费者和行业客户使用有安全保证的移动通信服务的成本和门槛,将会极大地释放产业活力及价值,运营商深知此理,不会因噎废食。

“未来,eSIM还将带来包括但不限于手机、XR头显等多形态智能终端的快速出货商用,也会极大提升社会的数据信息安全水准。”葛颀说。

3、离大规模普及还有多远?

”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第5张图片”消失的SIM卡“会被市场接受吗?通讯商成阻碍?-第2张图片

既然eSIM价值及前景可观,风向标苹果也在美版手机中移除了SIM卡槽,那国内离大规模普及这项技术还有多远?

记者向OPPO、vivo、华为等终端厂商人士咨询这一情况时,手机厂商方面大多表示,国内版手机应用eSIM技术有助于硬件设计的改善,但何时支持eSIM,还要看运营商。

运营商方面人士则向记者透露,“要看主管部门,手机支持eSIM需要获得主管部门的同意。”

那么,主管部门是什么态度?

针对eSIM推广问题的留言询问,工信部近日答复:我部高度重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在确保用户合法权益和信息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

工信部答复提到,目前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工信部的回答可不是托辞。”张弛告诉记者,里面信息量很大,其中有个关键词——安全,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在两三部设备上简单做几次试验即可。

SIM卡当初问世,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保密和通信安全,如今智能设备牵涉的个人、企业乃至产业和国家安全更为广泛深刻,“在大规模部署和商用eSIM之前,组织顶级安全机构进行大量的测试验证,确保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张弛说。

记者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方面了解到,区别于传统SIM卡,eSIM卡由于采用基于公众通信网的用户数据下载和远程管理模式,具备更大的开放性。而且,eSIM技术的应用,将增加签约数据、用户信息等敏感信息在空中接口的传输,相比于传统SIM卡,eSIM面临的安全风险范围更大。

既然有风险,那为什么目前在eSIM的应用上,涉及产业的物联网领域,比个人手机终端先行?

张弛说,相比大棚里的湿度传感器、矿工安全帽上的物联网模块等,手机终端与用户深度绑定,关联的用户信息更多、更关键,譬如银行卡等,所以安全风险也相应更高,需要的安全认证机制也更复杂。

因此,在他看来,工信部所说的“待条件成熟”,可以理解为eSIM技术通过相应的技术鉴定机构认可,证实其应用安全可靠,符合替代SIM卡条件。

马继华提醒,手机端eSIM的应用,还会涉及智能手机标准改变,在数据安全方面也需要新的规范和管理,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终端实验室信息安全部副主任袁琦认为,eSIM广泛应用趋势不可阻挡,当前需要针对其应用安全风险,尽快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审核和评估体系,加强安全检测及监管,提高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