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6月09日09时57分04秒 513 0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善诗书画联,虽相貌平平,但极具个性,风流不羁,诙谐幽默。为官能公正无私,清廉一身,犹为百姓耽忧竭虑,尽职尽责,为后人所称颂。

郑板桥(1693——1766),祖籍苏州,出生于江苏兴化,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郑板桥曾祖父、祖父皆考取过功名,曾祖父为痒生,祖父曾做过一小官。自父亲这一代时可能不得意而未考取功名,在家乡授课,收徒数百人。郑板桥出生时,家况已不如前,2岁丧生母汪夫人,13岁又丧继母郝夫人。好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小小郑板桥就聪慧过人,八、九岁时,就能吟诗作对,乡邻无人不晓此神童。

在郑板桥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乳娘费姑。费姑善良、朴真,在郑板桥失去亲生母亲及继母时,用自己的母爱去关心、爱护小郑板桥,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小郑板桥心灵上不至感到丧母之幼儿之孤苦。

1713年,20岁郑板桥考取了秀才。

1716年,23岁娶妻徐氏。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第1张图片


1719年,26岁的郑板桥到真州的江村开设馆塾教书。

1723年,父亲去世,家里所有的重担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而妻子徐氏已为网他生下二女一子,一家人都要抚养,靠着教书的微薄薪资已很难维持生计。此时,不得不去扬州卖画。卖画期间,虽清贫,但也不乏乐趣。别人卖画为卖而画,而他是为画而卖,不恭维他人而画,自画自得。画的作品出神惊倔,尤其竹子、奇石、兰花、菊花等等,令人称奇。徐氏所生之子不幸夭折,郑板桥悲痛不已,作诗一首以记(惜未能查到,可能未保存下来)。

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1728年,客居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1730年,妻子徐氏病逝,作诗悼念,有《道情十首》初稿。

1732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39岁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名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网,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43岁中贡士。又同年五月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喜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图仕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病亡。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第2张图片


1739年,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卢见曾。

1740年,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1742年春,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将诗、词集整理并付梓。

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此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1744年,妾饶氏生子。

郑板桥范县知县所任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并秉公办案,严正结讼,使得当地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灾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时候。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眼下却成了饥荒穷困之地,到处是灾民哀号乞食。救灾刻不容缓,否则会出现更大的饥荒逃亡或死亡。郑板桥为潍县父母官,哪能不担忧犯愁呢?心想必须制定一个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救灾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第3张图片


于是,潍县在郑板桥主持下,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开仓赈灾,令乡民有序领券供给,以解燃眉之急。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又号召大户开厂煮粥食分之,民众不至忍饥挨饿。种种迅速可靠的安抚政策,使得百姓逃荒、饥死的恐惧渐渐散去,原本垂垂可危的数万哀号饥民而存活下来。看到先前潍县饥民逃出关外觅食,板桥感叹作《逃荒行》。

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郑板桥纪其事作《还家行》。为防水浸寇扰,倡议乡绅捐资而大力兴修完善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天子登泰山诸事,并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病逝。同年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

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1751年,海水泛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大力改革种种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郑板桥主持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案,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爱护。使得此后潍县富商云集,兴旺更胜从前。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作“难得湖涂”横幅。

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诗文颇多,其中《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在潍县为官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虽是一时官名功绩显赫,但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感到“立功天地、休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罢官归田之意遂与日俱增。

1753年,网郑板桥60岁,因为民请赈而被罢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记,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之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第4张图片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

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

1762年,画《竹石图》。

1766年1月22日,板桥逝世,终年73岁,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说说郑板桥离任,当时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而开仓赈灾,救灾民于流离失守、饥荒逃亡,当地百姓无不感恩铭刻在心。在其离去之时,纷纷送行,一时道路上聚集不下万千民众,惜惜不舍的告别这位父母官,我想这就是对郑板桥在潍县任上不朽功绩的最好见证。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位铮铮傲骨清官离任所作之诗: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