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6月07日03时53分40秒 380 0

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

中国式拥挤”

何时休?

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1张图片

事例电梯超重时 谁也不退让

1月31日,市民赵女士和朋友一起前往位于我市文明大道东段的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购物、用餐。由于正值周日,商场内人流涌动,好不热闹。“我和朋友准备乘电梯到三楼就餐,由于等电梯的人比较多,一看电梯下来了,大家便一窝蜂地挤了进去,电梯一下子就超重了。”赵女士说,“门口挤进来的两名男士明显比较强壮,大家要求下去一位,可他俩谁也不让谁,但是电梯超载的警报一直在响,为了安全,我只好和朋友下了电梯。”

“在公共场所乘坐电梯本就是按次序的事,可总是有人不愿意守规矩,能挤就挤,毫不客气,这样真的很让人反感。”赵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她和朋友是按顺序先进入电梯的,但是由于人太多,谁也不退让,才导致“警报长鸣”。

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2张图片

现象“中国式拥挤” 市民很受伤

不仅仅是赵女士遇到的“挤电梯党”,在我们的生活中,热衷于“挤”的人着实不在少数。

就职于北关区一事业单位的市民小刘就遇到了这样的窘境。“周日我开车带着女儿出去,走到中原宾馆附近的小路,汽车按顺序走本可以顺畅通过,但一辆小轿车卡在路中间,非要先开过去,结果原本10分钟可以走完的路程,足足堵了1个多小时。”小刘说。

家住太行小区的市民汪长江是一名退休职工,公交车是他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在半个月前早高峰时的一次经历,让他再也不敢在高峰期乘公交车出行了。汪先生说:“那天早上7点半,我要乘公交车去参加一个老战友的葬礼,由于乘车上班的人比较多,我尽量让年轻人先上车。我踏入车门准备刷卡时,后面几个年轻人一下子挤进来,我被挤得趴到了投币箱上。由于人多,根本没人管我这个老头儿,结果我是在所有人都上车后,才在司机的搀扶下站起来。我腰本来就不好,就那一下网,我理疗了一个多星期才缓过来。”

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3张图片

观点不少人有怕吃亏的心理

谴责派:

“这种拥挤、争抢现象不只存在于电梯、公交车、商场、公园等,当某种资源无法同时满足那么多人时,一部分人就会选择将道德规则丢弃,争先恐后地争抢、拥挤。”市民郭先生说。

市民彭女士认为:“‘中国式拥挤’呈现多样化,不少人有怕吃亏的心理,遇事都想冲到前面,例如广场上有人免费发放小礼品,各种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就会往那儿聚集。”

反思派:

“守规就吃亏,违规就占便宜,而且不会受到惩罚,那么不守规矩的人将越来越多。”市民王先生认为,此类现象的存在导致“中国式拥挤”大行其道,并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态。

“破解‘中国式拥挤’,首先要增强国民素质,最起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人都是高声谴责他人,而自己却照挤不误,我感觉每个人都要先做到避免为别人添堵。其次,拥挤反映了公共设施与人口的严重不匹配,相应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也应该跟得上。”市民张先生说。

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4张图片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5张图片

分析:尴尬的“中国式拥挤”,谁之过?

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6张图片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7张图片中国式挤电梯(“中国式拥挤”何时休)-第8张图片

刘 辉 中学教师:

(公共资源不足的客观环境因素)

“中国式拥挤”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公共意识淡薄,更有公共资源配备的不足。拥挤往往发网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们在时间上的“撞车”,从而造成了拥挤的小高峰。学会礼让,固然彰显了谦谦君子风范,但却要多等上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面临迟到扣奖金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顾不上绅士风度。

赵 亮 哲学系学生:

(旁观及侥幸心理作祟)

从心理学讲,“众人拥挤不退让”属于“旁观者效应”。由于人数较多,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变得很弱。每个人都在期望别人承担责任,主动退出,结果反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各地拥挤踩踏事故频发,这种形势下还有人不重视,与其说这是缺乏安全意识,倒不如说是侥幸心理作祟。殊不知,偶然中有必然,拿命赌安全,谁都赢不了。

李树立 私企员工:

(健康的社会氛围需大家共同努力)

关于秩序,不能理解为让别人遵守,使自己受益,也不能狭隘地认为自己守规,别人违规,便是自己吃亏。健康的社会氛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有序会提高效率,合理的规则能够确保公平与公益,最终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因此,努力增加各类资源网的供给,并且尽可能让硬件设施更加人性化,使人们能更从容地工作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