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02月21日10时53分25秒 426 0

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

吴中四杰,都死于非命,高启腰斩、杨基累死、徐贲处死、张羽投江


文/卢秀辉


张羽(133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

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第1张图片



湖州府教授教授金华人童冀,是张羽的好友,为张羽作了一篇《太常司丞张来仪墓铭》:

喟来仪,羽其名,氏为张。始祖戬,官刺史,家浔阳。父讳先,母王氏,继曰杨。惟来仪,幼颖悟,耽辞章。甫弱冠,遘俶扰,违故乡。克树立,擢科第,声遂扬。长一山,安定学,教有方。迨熙朝,兴文运,举贤良。首荐鹗,甘退鹚,返屠羊。病末学,骛葩藻,沦荒唐。益刻厉,追远古,还淳龙。时休暇,逐云月,酣咏觞。分百年,老韦布,谢轩裳。公车征,晨踵门,暮趣装。比廷对,膺宠命,丞太常。赋蹇剥,寻罹谴,投炎荒。天万里,逾瘴海,一苇杭。未半道,亟赐环,泽汪洋。抵京国,仅信宿,遽云亡。身蚤阏,才弗究,惟永伤。来仪生,岁癸酉,日在房。月初吉,寿五秩,逾三霜。殁乙丑,实季夏,哉生明。娶徐氏,亦蚤逝,女已行。继室韩,子肖象,承蒸尝。后三祀,厝宅兆,九里冈。月建亥,日己酉,卜允臧。惟来仪,配古作,足流芳。寿虽短,言则传,来日长。勒斯铭,贵泉壤,发幽光。百世后,石有汭,名无忘。

内容涵盖了张羽的一生!

张羽是来自于“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浔阳,即现在的九江。早年,张羽的父亲宦游江浙,他随父而行。元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派是“挑起黄河天下反”的反元各部;一派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基本背离初衷,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他们高举的旗帜,也成了所谓“抢钱,抢粮,抢地盘”的筹码。1355年,刘福通攻破汴梁,朱元璋拿下金陵。江南已乱,张羽一家被阻在江南,不得归还浔阳。张羽有《贾客乐》诗一首,颇能说明他身为异乡客的心境,诗云:

长年何曾在乡国,

心性由来好为客。

只将生事寄江湖,

利市何愁远行役。

烧钱酾酒晓祈风,

逐侣悠悠西复东。

浮家泛宅无牵挂,

姓名不系官籍中。

嵯峨大舶夹双橹,

大妇能歌小妇舞。

旗亭美酒日日沽,

不识人间离别苦。

长江两岸娼楼多,

千门万户恣经过。

人生何如贾客乐,

除却风波奈若何。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张羽刚满二十岁时,求学访友于江浙一带。童冀在《太常司丞张来仪墓铭》说:“甫弱冠,遘俶扰,违故乡。”张羽拜访了高启,张羽对他充满了仰慕之情。元至正十八年,张士诚占领苏州后,高启、张羽均不愿接受张士诚的延揽,结果张羽隐居菁山,高启则往青丘依外舅。张羽隐居后,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静者居”。高启为为张羽“静者居”作了一篇《静者居记》,评价张羽为“居静心不静”。

张羽的朋友徐贲,他的家乡常州也陷于兵火,于是,张羽与他相约,在侨居的吴兴定居,张羽被聘为安定书院山长。安定书院创立于北宋,是浙北地区重要的教育阵地。从张羽与高启、杨基、徐贲四人被称网为“吴中四杰”,可看出张羽不是等闲之辈,在当时环太湖地区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环太湖地区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文人墨客神往的地方。张羽在给徐贲的《题徐给事画》一诗中写道:

黄门网给事三十余,面如红玉少有须。

风骨岂是山泽臞,问着只爱山中居。

前年版下鹤头书,征起直上青云衢。

文华堂高凌紫虚,出入侍从陪金舆。

排方小带红罗襦,精神宛如冯子都。

朝下手拈八尺殳,左旋右转风生躯。

有时自擘双雕弧,命中叠发谁争呼。

归来宾客满直庐,京城酒贵不住酤。

烂醉坐叱苍头奴,执烛写此云山图。

方今台阁多文儒,似君才艺众中无。

文宜侍中武金吾,不负堂堂美丈夫。

山中故人交不疏,十年贫贱长相俱。

升沉忽如鸟与鱼,麋鹿敢逐夔龙趋。

见君此画恒嗟吁,关西行李今何如?

祝君名成归五湖,来寻高阳旧酒徒。

何辞解衣贳百壶,与君痛醉黄公垆。

国家初立,欲行其政令,管理百姓,官员不可或缺。明朝建立之初,百废俱兴,“八股取士”,显然不现实,一时半会也办不到。但一国制度包含万千,其中之繁琐,特别是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更是苛刻。此时选官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科举、荐举、监生。科举不必多言,荐举是指推荐的人才,监生乃是指在国子监肄业后的人,他们往往被朝廷任以重职。洪武初年,张羽因荐举入京,朱元璋没有看得上他,第一次荐举失败了。

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第2张图片



洪武四年(1371),朝廷又征召官员,张羽又至京师,参与了应征,在口试环节,回答皇帝口试问题时,其方略、构想没有获得皇帝的认可,“应对不称旨”,又被放还。好在苏州乃江南环太湖地区离南京近,来去方便。如果上北京,那就惨了。当然,对这些“准官员”必有差旅费补助。

第三次再征,张羽又赴南京,这次皇帝不好意思了,授了他太常司丞。虽为太常寺之佐贰官,但是,官居六品,又好听又好看。朱元璋令张羽为滁阳王郭子兴写庙碑,并亲口讲述了郭子兴的事实,郭子兴的事很不好弄。郭子兴是朱元璋的封第一位异姓王,有恩于朱元璋,朱元璋的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郭子兴的亲生女儿也为朱元璋贵妃,而郭子兴两个儿子又被朱元璋所杀。人物关系、命运如此复杂,写不好是要杀头的。好在张羽不失帝望,完美地撰写了庙碑。

洪武七年(1374),年仅三十九的好友高启被腰斩处死,对张羽打击很大,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高启的怀念和悲痛。他在《悼高青丘季迪》中痛彻心肺地哭吟道:

其一

灯前把酒泪双垂,

妻子惊看那得网知。

江上故人身已没,

箧中寻得寄来诗。

其二

消息初传信又疑,

君亡谁复可言诗。

中郎幼女今痴小,

遗稿千篇付与谁?

其三

生平意气竟可为,

无禄无田最可悲。

赖有声名消不得,

汉家乐府盛唐诗。

洪武十八年(1385),张羽五十三岁,坐事流放岭南,未及半道召还,他走到南京附近的龙江,投江而死,一说是被人绑起扔进长江淹死。两种死法,不管哪一种,他犯下的都是必死之罪。自行投江,张羽知道,召他回去就是死,而且是惨死,好友高启惨死,尚历历在目;被人投江,显然非官方治罪死法,而是事涉他人,必先置于死地而后快。张羽的诗文都很有影响,尤其是诗。张羽于洪武十五年奉旨到凤阳祭祀皇陵,创作了《纪行诗》八首,选《纪行•清口》:

豁达两河口,前与黄河通。

高岸忽斗折,清淮汇其中。

甘罗城在南,韩信城在东。

一为秦人英,一为汉家雄。

人生有不死,所贵在立功。

方其未遇时,鹿鹿何异同。

时命苟未会,丈夫有固穷。

舍舟登高防,岁暮百草空。

坡陀陇亩间,一二老弱翁。

遗迹不可问,但见荒榛丛。

行行重回首,目断双飞鸿。

张羽的一生,与“北郭十友”感情最深,这十友是他们的诗人小群体。“北郭十友”被世人誉为“十才子”,“吴中四杰”是北郭十友的成员,也是十才子的行列。“吴中四杰”代表北郭十友的最高水平,十友这个小团体才开始是围绕高启而建立的。当时,高启家住苏州城北,高启诗文被誉为明初三大家,诗文影响很有号召力。高启作诗分送给十友,有余尧臣、张羽、杨基、王行、吕敏、宋克、徐贲、陈则、僧道衍、王彝。高启说:“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曰王君止仲一人而己。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高启《春日怀十友诗•其二•张校理羽》的诗中吟道:

端居养恬素,独咏圣人篇。

夕景临池酌,春寒掩阁眠。

芳药初翻雨,新筱稍披烟。

累日亏幽访,惭余尘务牵。

元朝末年,“国家不幸诗家幸”,是时乱世,文人们将目光和行动转移到吟诗作赋,在奇诗妙文中获得名声和尊重。元末吴中地区相对稳定、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生活富足,交游唱和之风盛行,文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诗歌创作的方式被彻底颠覆,大量诗歌在觥筹交错间和游山玩水中被创作出来,吴中文坛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相对繁荣的时代。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的感情深厚,文学才华、诗歌成就在同时代中人远超其上,属于佼佼者,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他们对之间的个性、情趣、思想等等基本上相差无几。

“吴中四杰”,在元末乱世中,充满着矛盾的心理,既想拯救黎民于水火,在得不到明主知遇又抽身而退,隐居山林。张羽好著述,文辞精洁典雅,诗咏深思冶炼,朴实含华。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隶书效法韩择木、楷书临摹王羲之曹娥碑,虽未精极,却能离俗而入于雅。

张羽擅于绘画,尤以山水画见长,画山水法米氏父子及高克恭,笔力苍秀,品在方从义上,曾临高克恭小幅山水。著有《静居集》四卷。高启有题张羽画诗,且均为山水画。高启在《题张静居画》一诗中写道:

楚客写荆岑,秋云隔浦阴。

人家连橘坞,水庙映枫林。

乱后清游歇,愁边远色深。

相看休向晚,怕有峡猿吟。

卢秀辉有《叹张来仪》一首,诗云:

二十识高启,

隐而拒于染。

三次被征不称旨,

宁居破庐食菜糁。

挥笔不停云,

赋传得迎春

太祖立灭江南儒,

坐事贬为岭南人。

半道诏还情,

推入大江心不惊。

三吴岂能无好儒?

君主太无情。

染翰点春色,

不惜华发白。

本应守山田,

何必诗文东风识。

吴中四杰(关于吴中四杰介绍)-第3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