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简介(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华罗庚简介(中国的爱因斯坦——华罗庚)
华罗庚,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生于1910年,1985年逝世。生前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
【无上荣誉】
2009年8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酷爱数学的“罗呆子”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在网那里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法进入高中学习,华罗庚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他的中学老师王维克很欣赏他的数学才华,鼓励他继续自学数学。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一面帮助父亲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长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当有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就很生气,一次,父亲要强行把书烧掉。每当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
登上清华讲台
华罗庚顽强地自学到18岁。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就在这一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理,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在病痛和贫困面前,华罗庚没有失望,反而更加迷恋数学,他四处寻找数学书自修。在那个小镇上只有三本数学书可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以及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他贪婪地把它们读得烂透,并尝试写些论文,投寄到《科学》、《学艺》等刊物发表。
1930年12月,他在《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文中指出,苏家驹的解法中把一个13阶行列式算错了。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经同乡唐培经教员的引荐,华罗庚被破格录用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图书管理员,这为他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随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华罗庚旁听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现代数学基础。在杨武之教授(杨振宁之父)的指导下,两年之中,华罗庚写出了一批很有质量的数论论文。凭借他的天赋和雄厚的学力,1933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破格聘为助教。一个乡间来的青年人,只有初中文凭,居然能登上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为祖国鞠躬尽瘁五十年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他在多复变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中,特别是“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5年,74岁高龄的华罗庚东渡日本。6月12日,当他在学术报告中讲完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心脏病突发。当晚22时,这位中国最杰出的数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永远离开了我们。华罗庚实现了他自己"鞠躬尽瘁而已"的誓言,在科学讲坛上光荣地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精神传递】
华罗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贫困、伤残、战祸等多种磨难,发愤自励,追求真理,攀上了网世界数学之巅。聂荣臻元帅的题词“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高度概括了华罗庚精神的内涵。脱颖而网出,饮誉海外,培养青年,造福祖国,这就是这位传奇式数学家所走的道路。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去攀登科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