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蒲松龄故居在哪里 ?)
蒲松龄故居(蒲松龄故居在哪里 ?)
访蒲松龄故居
周耀泉
像我们这样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从小都是听着鬼神故事长大的。最难忘的是小时候的夏天,白天炎酷难耐,最惬意的是晚饭后乘凉的时光。此时,炽热的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和弟弟妹妹们赶紧用长条凳和门板搭好床,牵着奶奶的手给我们讲故事。而奶奶会讲的也就是已经讲了100遍的什么穿着红膀身(即背心)的,或伸着长舌头的吊死鬼啦,或一跳一跳的淹死鬼啦的故事。吓得我们那怕大白天也不敢一个人自己到田野间闲逛,的确在我的老家那时候真是河汊众多、池塘纵横,夏天田间又长满了高粱、络麻等高杆植物,稍有不慎掉落河中,可能也不会有人发现,所以经常会有孩子淹死。老人讲鬼神故事,也有助于吓阻孩子自己乱跑的作用。
但要说讲鬼神故事,顶尖高手是非蒲松龄莫属,他也因此被网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今年清明期间恰好有3天假期,而清明既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是踏青的好时节;又是我国的三大鬼节之一,是中国人悼亡扫墓的日子。于是决定去拜访一下蒲松龄故居,来个时空穿越,聆听蒲老爷子讲述鬼神的故事。
蒲松龄故居,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的蒲家庄。踏入庄内,发现与庄外车辆穿梭、摊贩麇集的热闹场面完全不同的是,这里静悄悄的,少有行人来往。但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小村落里,却因一代文豪的一部《聊斋志异》而饮誉海内外,传递到大江南北、五洲四海而名声大震。
走过不到百米的石道,就来到了蒲松龄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院墙大门,虽然不算高宽敞和豪华气派,倒也不失古朴典雅,顶上的琉璃瓦片上,被还没有发芽的老藤覆盖着,而院墙内网几棵杨树却早已挂满了黄里染了淡淡绿色的嫩叶,在风中微微地摇摆着,似乎在鼓掌欢迎游客。门框上高悬着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匾额。进入故居,发现这里是一座恬静的院落,的确适合于发奇思异想。迎面是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像,拈须端坐的正是蒲松龄,正凝神目视前方,似乎正在构思一篇新佳力作。
从左侧进入,穿过两道门后向北进入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这才是真正的蒲松龄从出生、长大一直到去世的生活居所。蒲松龄故居在抗日战争中曾遭日军焚毁,新中国建立后不仅依照原貌进行了修复,而且征用了附近村民的旧居加以扩建,形成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设有五个展厅,馆藏文物13000多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纪念馆。
进入正房内,上方悬挂着隶书“聊斋”两字,下面白墙上挂着蒲松龄的画像,据说当时蒲松龄是74岁。两侧挂着一对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则是由大文豪郭沫若亲自手书的,可以说最恰如其分、言简意赅地评价了蒲松龄的文学成就。堂屋内陈列着一张八仙桌和一对太师椅,侧屋内还有他用过的桌、椅、几、架、橱和端砚,正是他宵衣旰食、伏案疾书的地方。东侧,则是他的起居室,据说76岁那年蒲松龄是坐在床上,靠在窗边无疾而终的。我想他是和他心心念念的鬼怪神仙、花妖狐魅在聊天中,不知不觉中跟随它们离开人间而去了。
说来蒲松龄还是青岛人的半个老乡,他曾游历崂山,并在太清宫“关岳庙”对面的写书亭广泛搜集民间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当年蒲松龄月夜独坐亭中凝神聚思,忽见对面墙上有人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一个激灵,睁眼细瞧,原来却是送茶道士的影子。受此启发,写出了名篇《崂山道士》。至今太清宫内还留有一面被称为“穿墙壁”的白墙,成为崂山一景。每到此处,导游都会讲述一番,告诫游客做人不能起邪念,要光明磊网落,否则总有一天会被无形的墙撞得头破血流。
从蒲松龄故居出来往东稳步一二百米,则建有一处聊斋园,可能是游客不多,投入不足的原因,虽然建有小翠亭、婴宁苑等与聊斋刻画的场景一致的景点,但残垣断壁、坑洼颓废的景象,似乎真是到了凄凉衰败的荒郊野外,到是与狐仙花鬼出没之处的情景颇相吻合。你看那《画皮》,在一处圆尖顶的草屋下,挂着两盏油灯,似乎已经摇摇欲坠,下面一张桌子,旁边放着一张椅子,也斑驳陆离,蒙尘已久。而一侧的花林间,落花满地,的确已是人间四月芳菲尽,无可奈何花落去,不由得让游客产生一丝丝悲凉。不说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