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造了个游戏公司!十余个 ChatGPT 上岗,7 分钟开发一款游戏
清华大学打造了一家“零人工内容”的“游戏公司”,从老板到员工每个人都是AI的那种!
只要你提出一个想法,从设计到测试的整个过程都将由人工智能处理。
整个过程只需七分钟即可完成,成本还不到0.3美元(两块人民币多一点)!
这家“公司”名叫“”,顾名思义,是通过聊天发展起来的。
“公司”里,十多个聊天机器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串联起来完成开发工作。
整个过程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并且无需为每个环节专门训练相应的模型。
这家“公司”开发一款游戏的平均时间为网409.84秒,最快的连三分钟都不到,最慢的也只有17分钟。
消耗方面,采用API(3.5-turbo),每个游戏平均使用约48.5K代币。
按照这个数据计算,用它来开发游戏,平均每个游戏的成本只有0.2967美元。
那么,这家“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呢?
让AI协同工作
研究团队为这家“公司”设计了一套“”。
每个机器人扮演CEO、程序员、设计师等不同角色,涵盖了游戏开发涉及的所有岗位。
为了避免错误或幻觉,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由两个机器人完成。
具体来说,制作游戏时需要经过四个主要网环节:设计-编程-测试-文档。
人类在设计阶段开始之前提供初步想法,这是唯一需要人类的地方。
该想法将由担任 CEO、CTO 和 CP () O 的机器人共同分析和评估。
CEO将分别与CPO和CTO讨论,决定游戏的呈现形式(Web/桌面/移动......)和使用的编程语言。
另外,在设计过程中,每个机器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由两个(也是机器人)分配的。
为了提高设计工作质量,团队还引入了“记忆流”和“自我反思”两种工作机制。
“记忆流”会保存每轮对话的记录,供每个机器人随时读取,保证思维的连续性。
“自我反思”机制是当机器人完成工作但未达到要求时生成“伪自我”,并对问题和相关对话进行反馈。
设计工作结束后,进入编程环节,包括代码编写和图形界面设计。
CTO向程序员提出要求和总体思路,程序员写代码。
设计人员生成GUI方案,调用相关工具生成图像资源,并由程序员集成。
编程过程中还引入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工作机制,具体包括“代码管理”和“思想引导”。
代码管理机制可以在开发项目中保存多个版本,以便出现问题时可以回滚。
思维引导机制的两点就是让CTO和程序员能够“互换角色”,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在出现问题时更好地解决问题。
程序编译完成后,就该测试它了。
测试过程分为代码评审和实际操作两个步骤,涉及“代码评审员”和“测试工程师”两个角色。
测试过程还引入了“思想引导”机制。 当测试反馈不清楚时,程序员和测试工程师就会交网换角色。
测试完成后,游戏主体就完成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编写文档了。
文档主要包括环境描述和用户手册。
前者描述游戏需要运行的环境,CTO指导程序员完成。
后者是 CEO 决定包含的内容,由 CPO 生成。
至此,一个游戏的开发就全部结束了。
除了提供起始想法外,整个过程没有人的影子。
当然,这个过程中的对话、代码等信息都是人类可见的,保证了开发的灵活性。
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进行手动干预,例如替换生成的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