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加格达奇找“冷”
杨雪 摄
决定去加格达奇之前,我没有多想,只是因为冬天没有去过北京北部,想了解更多、“打卡”。
哈尔滨人说去那里一定要穿绒裤、棉裤,而我只有秋裤、绒布休闲裤、及膝的羽绒服。 飞机降落在中午,阳光正好,气温为零下15摄氏度。 机舱里很热,但出了机舱门就感觉清凉清凉,对于被嘲笑为“不尊重加格达奇”的防寒装备也松了口气。
加格达奇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东南坡,内蒙古自网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隶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管辖。 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北半球大陆东部地区是北半球冬季最冷的地区,而大兴安岭是我国距离该地区最近的地区。
加格达奇距北半球最冷极地雅库茨克仅约1500公里。 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冬季漫长。 据官方介绍,当地最冷时节为-45摄氏度。 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这十年来更加温暖了。 此前曾有过负50摄氏度甚至60摄氏度的情况。 是什么样子的? 低于-40摄氏度,人们几乎无法呼吸。
极寒的雪地里,溅水结冰,但流经加格达奇的赣网江,沿河十里却没有结冰。 我们的车在雪地里“摇摇晃晃”地转了无数圈,最后因为雪太厚而无法前行了。 此时,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大约1公里。
下了车,走过去! 踩在松软的雪地上,一脚深,一脚浅,另一脚滑,步履艰难。 冷气凝结在头发、围巾上,化作冰花; 墨镜慢慢磨砂了,看不清路了,就摘下来了。 全身包裹得严网严实实,却感觉不到寒冷。
白里透着一线蓝,终于到了。 河两岸结着厚厚的冰,岸边的树上挂着雾凇,河水静静地流淌,清澈见底,靠近岸边的河面上飘着冰雪。 好一个“十英里画廊”,分明是俄罗斯油画中的场景。 我终于来了,看到了小学课文中“美丽的大兴安岭”的一角。 我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 拍完两张照片后,我不得不戴上手套并把它们放回口袋里保暖。 暴露在空气中不到一分钟,我就感觉冷得几乎麻木了。
午餐时间,进入真正的“林海雪原”——大杨旗林场“303科”。 钻进军绿色的工棚,搪瓷餐具已经摆好,墙上挂着军绿色的外套和帽子,贴着1960年代、1970年代流行的标语; 坐在长凳上,对着工棚中间的火炉,吃着——红雪炖冻豆腐、蘑菇炖鸡、酸菜血肠、炒傻蛋、酸菜包子……吃得热气腾腾、大汗淋漓。 打开棚门,让一些冷气进来,脸上的灼热感慢慢消失了。
大约半个世纪前,数万名铁路战士和知青陆续进入这里,投身于大兴安岭建设、修铁路、伐木等工作。 2014年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林砍伐后,林区将“303片区”打造成林业文化体验旅游区,呈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 可以体验提木头、锯木头、在雪地里坐跷跷板、荡秋千、拉着小木板滑下冰坡、落入雪堆。 冰天雪地里,大家嬉笑着,像个孩子。
零下20多摄氏度,说不冷都是骗人的。 尤其是下午3点以后,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气温也迅速下降。 东北话“嘎嘎冷”只有冬天的东北才能听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对冰雪的记忆被封存在童年。
你还在抱怨北京没有雪吗? 去加格达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