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气候“暖”危机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3年08月05日01时03分25秒 165 0

大地恢复生机,万物复苏。 我们已经走过了第60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与水”,旨在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气候与水的关系,关注厄尔尼诺和水的影响。拉尼娜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水产生重大影响,呼吁全人类携起手来,珍惜地球。

水是生命之源,维系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水资源是我们的生命线,但近年来,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暴雨洪水等一系列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气候和水有什么关系? 面对水资源危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气象措施来应对?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直面气候“暖”危机-第1张图片

气候和水

气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两人互网相影响,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降水是一个地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因此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水资源禀赋。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水感受到,包括洪水、不规则降雨、持续干旱和其他水异常。

“从广义上讲,与气候有关的水不仅指降水,还包括空气中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的水蒸气、云以及陆地和海洋中以固态和液态形式存在的水。例如,天然冰冻冰川、永久冻土、积雪等。”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高级工程师肖灿介绍。

气候和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适宜的气候和适量的水资源是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肖婵分析说,如果气候变化的幅度超过正常波动的上限或下限,就会发生极端天气事件,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社会影响。 以降水为例,降水过多会带来暴雨、洪水,危及房屋、土地甚至生命安全,降水过少则会带来干旱。

当前,水安全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2019年的一份报告,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人口面临极度缺水。 以非洲为例。 2019年纳米比亚雨季,雨水未如期而至,大部分河流干涸,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南部非洲国家9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非洲每年约有6000人因缺水而死亡,约3亿人因缺水而生活贫困。

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稀缺的国家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 这份礼物迫在眉睫。

全球暖化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持续上升,给水资源和水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 有一个词绕不开:全球变暖。

直面气候“暖”危机-第2张图片

全球变暖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1.1℃,是继2016年之后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十年都比前一个网十年更温暖。 我国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自195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地表温度每十年上升0.24℃。

“全球变暖最直接的影响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变化,这与气候密切相关。气温升高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增多。气温每升高1℃,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增多。”能够多容纳7%的水蒸气。”小陈说,气候变暖会影响降水。 大量观测资料表明,中高纬度地区和热带地区降水量普遍呈现增加趋势,而亚热带地区降水量普遍呈现减少趋势,容易出现旱区变干、雨区变湿的局面。更湿; 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导致降水结构发生变化。

冰冻圈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暖最为敏感。 由于全球变暖,许多冰川持续退缩,高纬度和高海拔山区的永久冻土正在变暖和融化。 国家气候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徐红梅认为:“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变地表水资源状况,包括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时空分布。”

徐红梅举了一个例子,以冰川退缩为例。 短期内,冰川后退会增加河流流量,但洪峰流量增加和洪峰提前会增加主要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或河段的不稳定。 。 例如,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主要水文站观测到的融雪径流时间有提前趋势,与1950年代相比提前了4至10天; 阿克苏河和阿克苏河径流均呈现增加趋势。 然而,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冰川不断后退,冰川融水量将大幅下降,以冰川融水为主的河流,特别是中小支流将面临逐渐干涸的威胁,影响下游径流和水质。 资源。

气候变暖还有另一个显着影响——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过去25年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达到了每年3.15毫米。 其中,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较2017年上升3.7毫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海洋自身变暖、扩张,二是冰川融化导致海水增多。” 国家气候中心灾害风险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刘露六表示,海平面上升将影响沿海地区的经济。 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海平面上升会将海水从海洋推入淡水含水层,影响沿海地区水安全,加剧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

面对危机

古往今来,危机都是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观云测雨、因势利导、防洪减灾,有效防止了洪涝肆虐和干旱,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危机。

其中,空中云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来自海洋和陆地的水会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部分水蒸气在天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受云物理过程的影响,部分云滴落到地面,成为雨雪,还有很大一部分云水滴残留在空气中,可以被人们利用,而这些不能通过自网然过程转化为降水的云水就是云水资源。”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首席专家周玉泉说。

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云水资源评估组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每年大气水凝物(云水)总量约为8万亿吨,更新周期仅5小时,天上的云水资源约为2万亿吨。 如此快速的更新周期,非常有利于我国水循环和云水资源的再生和发展。

通过人工催化的手段,可以将云水资源开发为降水,即所谓的人工增雨。 周玉泉表示,只要满足一定的天气条件和适宜的云物理条件,科学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可增加自然降水10%至20%。 据统计,2013年至2018年,全国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6194次,全国开展高炮、火箭弹等地面作业29万次,累计增加降水量约2860亿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各地干旱缺水的局面。 、改善生态环境。

如今,人们对气候和水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建立了精细化、无缝化的现代天气预报预报系统,实现了预报预报产品从分钟、小时、日到月、季、年的滚动发布。 效益最为突出的气象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了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

日前,中国气象局宣布,4月1日起,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由全国试运行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 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将实现全面自动化。 “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中国气象局局长刘亚明说。 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健全部门联动、高效协同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防治注入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