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教授复现「常温常压超导」全流程来了!初步结果:无超导,弱抗磁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3年10月26日18时33分33秒 430 0

备受全球物理学界关注的常温常压超导刚刚发布了递归实验的初步结果!

东南大学教授(B站Up科学调查局)孙悦公布了整个过程:

话不多说,直接上结果:

没有看到任何可能超导的信号。

截至发稿,这段视频的浏览量已经超过100万,着实引起了不少关注。

孙教授在超导领域拥有十多年的研究经验,此前曾对韩国团队的新研究表示“怀疑态度”。 那么这个重复实验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 让我们继续阅读。

(注:本文内容已获得孙教授授权。)

重现实验全过程

孙越教授和石志祥教授团队于7月25日关注了这一新研究,并决定当天采购原材料。 第二天,原材料到了,团队此时也确定了实验方案。

实验的第一步是分别合成前体和Cu3P。

在这一步中,为了防止材料被氧化,团队将它们放置在氩气保护的手套箱中,然后对原材料进行称重和平衡。

平衡完成后,团队仍在手套箱中研磨原材料,让它们充​​分混合。

实验第二步,将原料放入石英管中,按照纸样抽真空。

不过,孙教授和石教授表示,之前的论文存在矛盾,即文中提到了“空气”,但图中却显示了“高真空”。

因此,在这一步中,团队将一个部件置于真空密封状态,另一个部件置于空气中。

接下来是“炼金术”环节。 团队将上述两种原材料放入实验室的高温炉中进行烧结。

孙教授和石教授表示,光这一步就花了他们2天的时间:

因为根据论文,需要烧结48小时。

最终,7 月 29 日,该团队获得了烧结前驱体。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原料在空气中氧化或受潮,团队将原料打开、粉碎,并在手套箱中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孙教授和施教授团队形成的XRD数据与论文中的数据一致。

下一步是继续合成目标网材料。

但此时,孙教授和石教授团队发现了论文中的另一个问题。

韩国的研究中,两种原料反应生成的最终产物铜和磷的比例为1:6,但前驱体毕竟是Cu3P,因此存在方程难以平衡的问题。

因此,孙教授和石教授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比例。

前驱体的烧结也是在真空和有氧环境下进行,论文中的合成条件为925℃,5-20小时。 团队决定使用10小时和20小时两种不同的条件。

叠加上述各种变量,团队总共进行了8次实验。 最后来到了实验展示环节。

在超导磁悬浮实验中,如上所述,样品牢牢地躺在磁体上,并没有出现理想的结果。

随后,团队对样品进行了磁化测量,结果显示仍然没有超导的迹象。

然而,这个结果确实反映了一些负磁化信号,表明样品具有非常弱的抗磁性。 又由于信号很弱,不能完全排除杂质造成的结果。

随后孙教授和施教授团队测量了样品在200K磁滞曲线(MH Loop)中的情况。 从结果来看,样品表现出非常弱的铁磁性(也可能来自杂质)。

从目前公布的结果来看,孙教授和史教授的重复实验中并未看到超导的迹象。

不过网,团队还有7个不同的样本,他们将按照上述步骤依次测量。

仍有待验证

东南大学教授复现「常温常压超导」全流程来了!初步结果:无超导,弱抗磁-第1张图片

对于这个结果,孙教授在视频中表示这只是“初步的”:

不排除这种材料具有超导性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纯化和各种测量。

包括铜的含量等,还有很大的监管空间。

而就在昨天,韩国团队的研究被曝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石英管是在破裂后才准备好的。

对此,我们联系了孙教授进行沟通:

我们的团队还没有尝试过这个。

东南大学教授复现「常温常压超导」全流程来了!初步结果:无超导,弱抗磁-第2张图片

石英管破损对于我们来说有两种情况。 首先是调整工艺,即添加一些氧气; 二是取出样品,高温淬火,得到相对稳定的物相。

但我不认为这些是核心问题,因为我们的样本结构分析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模一样。

可能是他们的操作导致了样品内部某种小的结构扭曲等。

还有一件事

随着这一实验的热度网逐渐升高,有网友整理了一份全球“竞赛名单”。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该论文的作者之一 Hyun-Tak Kim 教授表示,修改后的论文今天在 arXiv 上重新发表。

至于最终结果会走向何方,就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

参考链接:

广告声明:文章中包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用于传达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 结果仅供参考。 IT之家的所有文章均包含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