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的晶格类型
金属间化合物与固溶体在结构、性能和应用方面有何区别? 钢中过渡族金属元素之间形成一系列金属间化合物。 它们的形成不网仅受原子尺寸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电子浓度因素的影响。 属于四方晶系,晶胞有30个原子。 在二元合金中,相的形成与以下条件有关:金属间化合物的晶格类型。 原子尺寸相差不大,相中原子半径相差最大的钨钴系原子半径相差12%。 其中,一组元素必须是体心立方晶格,另一组元素必须是面心立方或密排六方晶格。 二元合金中相存在的区域如表3所示。在三元系中,相形成的浓度和温度范围会受到第三种成分的添加的影响。 相稳定性的温度范围增加。 铁铬相在820℃以下稳定,硅促进d相的形成,使稳定温度提高到900~960℃,锰、钼可使相稳定温度提高到1000℃。 固溶体是一种合金相,其中溶质原子溶网解到溶剂晶格中,同时保持溶剂状。 当添加溶质后溶剂的晶体结构稳定且均匀时,混合物可以被认为是溶液。 合金成分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一、与其中一种成分具有相同晶格类型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合金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与任何成分的新相完全不同,称为金属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与固溶体在结构、性能和应用方面有何区别?
金属间化合物
钢中过渡族金属元素之间形成一系列金属间化合物。 最重要的是相和Lves相,它们都属于拓扑密堆积(TcP)相。 它们由原子半径较小的原子组成,形成密堆积层,其中嵌入原子半径较大的原子。 这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结构。 它们的形成不仅受原子尺寸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电子浓度因素的影响。
相
属于四方晶系,晶胞有30个原子。 在二元合金中,相的形成与以下条件有关:
金属间化合物的晶格类型
(1)原子尺寸相差不大,相中原子半径相差最大的钨钴系原子半径相差12%。
(2) 其中一组元素必须是体心立方晶格(配位数为8),另一组元素必须是面心立方或密排六方晶格(配位数为8) 12)。
(3)“平均基团数”(s+d壳层电子数)出现在5.7~7.5的范围内。 二元合金中相存在的区域如表3所示。在三元系中,相形成的浓度和温度范围会受到第三种成分的添加的影响。 通常,铁铬相出现在含铬不锈钢中,在铁铬锰三元系、铁铬和铬锰二元系中均可形成相。 不锈钢中添加锰,会促进相的形成,并拓宽稳定温度范围。 许多合金元素都是由铁铬制成的。 相稳定性的温度范围增加。 铁铬相在820℃以下稳定,硅促进d相的形成,使稳定温度提高到900~960℃,锰、钼可使相稳定温度提高到1000℃。
固溶体是一种合金相,其中溶质原子溶解到溶剂晶格中,同时保持溶剂状。 通常,化学物质被用作基质来溶解其他物质的原子或分子。 多见于合金和硅酸盐体系中,也存在于多原子物质中。 当添加溶质后溶剂的晶体结构稳定且均匀时,混合物可以被认为是溶液。 一些混合物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形成固溶体,而另一些混合物则根本不形成固溶体。
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不同
1、固溶体
合金成分通过溶解形成成分和性能均一、与其中一种成分具有相同晶格类型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2. 金属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的晶格类型
合金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与任何成分的新相完全不同,称为金属化合物。
二、结构不同
1、固溶体的结构特征
(1)
溶剂的晶格类型得以保持。
(2)
晶格扭曲。
(3)
分离和(短程)秩序。
(4)
有序固溶体(长程有序)
2、金属化合物合金
当构成合金的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原子半径和晶型差异较大时,很容易形成金属化合物(又称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的晶型与其族金属不同,并自行形成新相。
金属化合物合金的结构类型有20000多种,不胜枚举。 有些结构可以找到相关类型的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有些是独特的结构类型。
3、性能不同
1、固溶体的性质
(1)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塑性和韧性比组成它的纯金属低。
(2)从物理性质来看,有溶质原子的↑、固溶体的电阻率↑、电阻温度系数↓、热导率↓。
2. 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金属化合物合金的性能通常与组成它们的金属的性能有很大不同。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开发出多种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 其中,最典型的金属功能材料有非晶金属、形状记忆合金、减振合金、超导材料、储网氢材料等合金、超细粉末等。
新型结构材料包括超塑性合金和超高温合金。 这些金属材料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