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袁隆平团队冲击记录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这也意味着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袁隆平团队成功冲击记录,而对于这个结果,袁隆平院士高兴得像个孩子!接下来大家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袁隆平团队冲击记录。
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
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
此前,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屡破水稻单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纪录。
9月份,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分中心进行了分中心首次测产验收;10月份,袁隆平团队沙漠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据悉,自1980年直2018年年,我国水稻生产总量不断增长,如今在水稻主要生产国中稳居第一,其次为印度及印度尼西亚,袁隆平及其团队功不可没。
袁隆平院士高兴得像孩子
今天,在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今年7月,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至此,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破1500公斤(3000斤)!听到这个消息,袁隆平说:“非常激动,哈哈哈哈哈……”
昨天,测产“大考”在即,袁老的一段视频冲上热搜,问及对测产有无信心,袁老表示他有九成五的把握,“如果不倒伏,那就上得了。”
他还表示:“在严峻的事实面前,要放轻松一些,不要太紧张了。”
今天,“大考”结果公布,稳稳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中国碗端中国粮,致敬袁老团队!
袁隆平: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年过90的袁隆平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我好高兴,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这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网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中国粮食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在袁隆平看来,自己工作的意义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目前,袁隆平团队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把光合效率提高30%,计划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袁隆平深情呼唤“更多90后从事现代农业”意味深长
前不久,袁隆平刚刚度过90岁生日。在这场直播中,这位新晋“90后”深情呼吁更多“90后”年轻人投身农业。袁隆平说,“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然而今天的年轻人,虽然不乏有抱负感、科技感的“新农人”,但是真正愿意把农业当成“饭碗”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袁隆平说过这样一番话: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中国几十年来在农业科技上没有重大突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搞农业生产了,中国的农民都是“妇老”农民。袁老焦虑之心,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手中有粮”,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厉行节约,制止粮食浪费;重视农业,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而农业生产,只有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彻底转型,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也才能有粮食增长的可持续性。
尽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农业生产,已经具有现代科技元素,比如,拼多多等新出现的电商已经成为了农产品上行的第一平台,但是农业的生产方式本身与现代物流、现代销售等相比,科技含量依然倒挂,与年轻人把农村当成“广阔天地”、把农业当成“饭碗”的愿望还不匹配。
放眼国内,这些年,随着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人力为主的农业劳动场景不断得到改观。尤其是,一批地方、企业开始运用先进技术探索出本土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一些年轻人也放弃了城市里的生活,回到老家成为新农人。
参加直播的陕西平利县“多多农园”带头人王秀梅,正是回乡从事农业的典型。多多农园,是拼多多在云南保山发起的一种扶贫模式,通过“电商+合作社”的模式,将贫困农户联结起来,在拿到拼多多捐助的52万元启动资金后,31岁的王秀梅和51户贫困户联合成立了多多农园合作社,通过直播带货,将农民们的产品在拼多多卖到了养生茶类目好评榜的第一位。据媒体报道,山东济宁的周晴晴也是一名90后年轻人。她原本是一名工作在北京的城市“白领”,但为了实现父亲的蘑菇梦,她网回到老家当起了“菌二代”。
像王秀梅、周晴晴这样的年轻创业者不在少数,她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网农村脱离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在@央视新闻的直播中,王秀梅就说,大学毕业后正是受袁隆平影响回乡创业,利用电商帮助当地老乡卖茶脱贫。而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就带动了近9万名新农人返乡。
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召唤更多的年轻人热情投入、投身,需要有情怀与使命的驱动,同样需要引导年轻人将科技属性的优势、科技研究的方向,吸引到现代农业中来。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电商平台,乃至更多的社会机构挺身站出来,为新农业、新农村、新农人搭建更加广阔的现代化舞台,为年轻人投身农业构建理想与现实的平台,共同撬动并激发中国农业产业、农业市场从传统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活力。
互联网基本完成了中国农业消费的平台构建,如果新科技能够全面赋能中国的新农业,那么等于是赋能了中国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愿意成为新型农民,并且能够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有收获。
微信搜索:购易购,关注购易购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