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节气气候特点-大寒节气气候变化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3年02月04日21时10分10秒 376 0

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大寒节气的时候都是到深冬了,天气还是非常寒冷的,除了天气寒冷以外,大寒节气还有其他的气候特点,大家的生产劳作都是以此为一个依据去进行的,接下来大家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大寒节气气候特点,大寒节气气候变化。

 

大寒节气气候特点-大寒节气气候变化-第1张图片

 

大寒节气气候特点

 

大寒时值公历一月下半月,农历十二月下半月,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已经到来,但温度由低渐高,往往比一上个节气有所回升,平均气温零下2-4℃,最低气温一般零下14-17℃,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余度。有半数年份最低气温出现在本节气。最大冻土深度30-40厘米,常为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

 

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物的这段时间耗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突出。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春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大寒的气候学含义是什么?

 

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即为二十四节气之大寒。关于大寒的含义,《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可见,大寒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小寒而言,二是大寒期间天气冷到了极点,故谓之“大”。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初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最强的状态巾,盘旋于空中到处寻觅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抗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坚强、最厚。

 

大寒期间,寒潮南下活动次数多,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融,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色。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尤其注意及早采取预网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办法。农业上必须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从气象学的数字来看,小寒、大寒时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常年大寒节气,华南大多数地区降雨量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普遍只有1~5毫米。华南冬干,越冬作物在这段时间需水量较小,农田水分供求矛盾一般并不明显。

 

不过“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到明年麦”。在雨雪稀少的状况下,不同地区依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及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大寒节气气候特点-大寒节气气候变化-第2张图片

 

冬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节气正值冬季三个月期间。天寒地冷、万物闭藏是冬季气候的特点,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如下所述:

 

(19)立冬

 

时值公历11月7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225度。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时期。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这是说这一节气中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

 

时值公历11月22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240度。此时因气温急剧下降而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21)大雪

 

时值公历12月7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255度。“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古人的解释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当地面有积雪,就是雪大的一种象征。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道路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大雪三候为:“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是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22)冬至

 

每年公历12月22日或23日,表示冬季的寒冷将要到来。处于太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到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网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由于冬至一阳生,所以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23)小寒

 

时值公历1月6日或5日,处于黄经285度。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因此称小寒。

 

小寒三候为:“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当然,此时大雁还不会迁移至我国的最北方,只是已离开了南方最热之地。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喜鹊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鸟,常群居在人们居家附近的乔木上筑巢。据说喜鹊在谁家的树上鸣叫,谁家便会有喜事临门。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也就是说,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24)大寒

 

时值公历的1月20日前后,处于太阳黄经300度。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称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往往比上一个节气有所回升,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平均气温-2℃~-4℃,最低气温一般-14℃~-7℃,极端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20℃。最大冻土深度30~40厘米,为全年冻土最深的节气。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本节气中。

 

此网节气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

 

大寒三候为:“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水泽腹坚。”这是说一到大寒节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并且此时冰冻的最结实,冰冻的尺寸也最厚。我国古代一般是在小寒与大寒时取冰收藏以备夏天之需。从此物候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大寒一般情况下不如小寒气温低,但此时却是冰层最厚、冻土最深的一个节气,所以名之为大寒也不无道理。

 

微信搜索:购易购,关注购易购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相关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