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管鲍之交才是真正的知己之交)
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主要是讲知己的故事: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路过,就在那听,没想到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惊讶钟子期懂得自己的内心,于是把他引为知己,经常谈琴给钟子期。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所以高山流水一般都比
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主要是讲知己的故事: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路过,就在那听,没想到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非常惊讶钟子期懂得自己的内心,于是把他引为知己,经常谈琴给钟子期。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所以高山流水一般都比喻是知己或者知音。
但鲁速看来,这个只是初级的知音,有可能钟子期天生就懂音乐,只不过生在了樵夫家,所以没有办法。而两人只有音乐上的交流,并没有生活上交叉,所以两人的知己可能就是一个空中楼阁,经不起生网活的考验。
真正的知己是相互了解,相互包容,是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的网,比如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是好朋友,分别辅佐齐国两个公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都逃亡在外,齐襄公死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赶回去继承王位,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路上埋伏准备暗杀小白,结果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小白将计就计,躺在地上装死,躲过了一劫。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就慢悠悠的回国,而小白则日夜兼程,抢先回到齐国继承王位,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当上齐王,要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说如果大王想治理好齐国,那么用我就足够了,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国,非用管仲不可,通过鲍叔牙的劝说,齐桓公决定任用管仲为相。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无可争议的霸主这个期间鲍叔牙也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管仲的光芒太盛,掩盖了鲍叔牙的光芒而已,著名的“尊王攘夷”就是鲍叔牙提出的。其实鲍叔牙更像一个战略家,而管仲则是个实干家,二人珠联璧合,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齐桓公
这个过程我们发现,管仲是鲍叔牙推荐的,管仲在历史上的名气也比鲍叔牙大,鲍叔牙从来都没有怨言,这样的关系是不是比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更真实?
而且这只是表面现象,那么本质呢?有没有像想过为什么管仲和鲍叔牙那么好的朋友,却辅佐不同的人?难道不应网该共同辅佐一个人吗?
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推测,管仲和鲍叔牙肯定不想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当时的情况是,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管仲和鲍叔牙要选一个有前途的人侍奉,这样他们才能有前途,但是春秋时期,谁也不能确定谁的前途更好,当时的齐襄公也是个荒淫无道的主,王位肯定坐不稳。这两个人应该是商量了一下,管仲和鲍叔牙各自选了一个齐国公子追随,管仲选的公子纠,鲍叔牙选择的公子小白,无论哪个公子登上齐国王位,都互相推荐对方。
不但要辅佐,还要真刀真枪的竞争,只有竞争得胜的那个人才值得辅佐。两个人都拼劲全力辅佐自己的主公,最后公子小白胜出,并不是因为鲍叔牙多厉害,而是公子小白更加聪明和机智。这保障了最终胜出的那个有能力治理国家。
对于管仲和鲍叔牙的关系,管仲总结的很到位:
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段话相信我不用翻译,大家也都懂,这足以证明二人的关系那是铁的革命友谊。鲁速推测,一个眼神,两个人都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这或许才是大家想要的友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