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3年03月28日15时17分03秒 235 0

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一般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一、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体。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方式看,可分为:①写人的记叙文《回忆我的母亲

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一般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体。

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第1张图片

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第2张图片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方式看,可分为:

①写人的记叙文《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

②叙事记叙文《最后一课》《散步》

③状物记叙文 《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

④写景记叙文 《春》《济南的冬天》

三、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1、列出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己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记叙的顺序有三种网:

⑴顺叙。

⑵倒叙。其作用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第3张图片

3、分析记叙文结构思路——找出记叙的线索。

⑴以时间为线索。⑵以事件为线索。⑶以某物为线索。⑷以某人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的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倒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⑸以见闻为线索。⑹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⑺以感情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4、分析记叙文结构思路——注意总领 、引起下文、总结、过渡、照应、铺垫和伏笔等结构标志词或句。

⑴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有时需要具体说说)

⑵照应的作用:对严谨结构、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

文章的照应有①段与题目的照应。②开头与结尾照应。③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④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可称之为复叠式照应。

(3)铺垫和伏笔。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表现手法之一。铺垫的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表现手法。它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5、领悟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以旁观者身分出现;不受时空限制,视野广阔,取材丰富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常见于抒情散文。

6、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但不能不写。

7、体会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除了以记叙、描写表达方式为主之外,还要运用说明、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2)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说明

(4)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记叙中议论一般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夹叙夹议

(5)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可以直抒胸臆,也可融情于景。

8、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平时阅读时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9、品味精彩的语言

文体有哪些(三大文体文体知识及解题方法)-第4张图片

特别注意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具体见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附录)

(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网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和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句子或短语量上够不上三个的,不是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它一般只在诗歌或对联中出现。

作用: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重复的词、短语或句子中间插入其它内容)两种。

作用: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法。设问分两种,一种是自问自答,一种是问而不答。

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以肯定形式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

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0)反语:正话反说,表面是褒义,实际是贬义;表面是贬义实际是褒义,例如“实在标致极了!”,实际的意思是“实在是恶心人死了”,不同于反问,反语不是问句的形式

作用: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说修辞手法是针对于句子来说的,说表现手法是针对文章整体的构思来说的):

作用: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网象,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中心等。)

10、把握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联想、想象、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在文章的开头就点明中心或主旨)、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出作者的志趣、愿望等)、托物言志(即象征)、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所谓悬念,设置悬念可以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使布局更巧妙;主题更突出;情节更动人。

(2)理解“抑扬”的表现手法。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是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某一特点或感情的常用手法之一。它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衬托的表现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特点,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与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4)对比的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象征的表现手法。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