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女孩什么意思(为什么“饭圈女孩”必须爱国?)
近期,因火箭队经理莫雷和NBA总裁肖华的发言,引发了中美两国巨大的网络争议。上周,NBA上海公开赛在舆论压力之下如期召开,和网上群情激昂的抵制呼声形成讽刺反差的是,10月10日晚在上海举行的NBA公开活动据称座网无虚席。随即“中国式抵制”(the Chinese boycott)成为外网推特热搜。热点继续被引爆,关于篮球球迷是否应当在这个微妙的时间当口继续支持心爱的球队、队员和篮球联赛,持续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公开赛当天坐满篮球场馆的中国球迷(主要为男性)也被一些网友讥讽为“跪族篮孩”。
在这股网络讨论的声音中,有这么一个群体被看成是“跪族男孩”的对立面,那就是前些时间自发“翻墙”到外网以网络舆论攻势抵制香港暴徒行为的“饭圈女孩”。也有不少网友比较了这两个群体在“爱国”问题上的表现差异,指出:同样在追逐偶像,饭圈女孩显然要比“跪族男孩”网更爱国。此言一出,又激起了围绕两种文化娱乐和消费方式的讨论,其中更涉及到了性别方面的讨论,这将本身围绕“爱国”之举的讨论变得更加复杂。
但与其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两种娱乐方式乃至两种性别的差异,不如回到这两个群体各自的特点来看看到底为什么两者会在“爱国”的问题上呈现出一定的反差。就笔者所见所闻所感,与爱好体育运动的群体相比,活跃于网络空间的“饭圈女孩”是一个必须爱国的群体。
在这个群体长年累月的发展过程中,以“爱国”为代表的“正能量”要求已经成为了各大大小小饭圈自我约束和诟病他人的重要指标。是否符合主流文化要求的各种“正能量”指标,竟然能成为追星群体进行自我约束的共识,这是我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奇特景象也非一日而成,在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饭圈群体用“正能量”指标进行日复一日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最终使得“追星女孩”在近期一系列国内、国际舆论冲突当中被誉为“爱国”群体的某种代表。
在笔者看来,除了有当代国内舆论越来越拥护中国立场的大环境外,“饭圈女孩”、追星群体越来越爱国还有如下方面的原因——官方发布、明星带动的新型主流思想传播方式和网络平台针对艺人和追星群体设置的“正能量”评价指标促使着饭圈用“正能量”的标准进行内部自我约束,与此同时,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相互攀比、相互竞争机制的存在,使得这种追求“正能量”的自我约束日益成为跨越“圈子”、覆盖所有追星群体的重要衡量指标。
1、官方发布、明星带动的新型传播方式
“饭圈女孩”成为爱国代表群体的标志性事件与今年6月开始的香港风波有关,然而“饭圈”参与各种包括爱国活动在内的正能量活动却已经由来已久。在追星群体内部,“正能量”活动的意涵相当丰富,其中既有来自官方、主流发布的内容,也包含了面向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
但其中来自官方发布的舆论信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主流机构和媒体主动“放下身段”、贴近流行文化的取向有直接关系。一些带有官方背景的机构、组织会有意识地选取形象正面的艺人作为“代言人”、“大使”帮助推广一些重要的活动和发布。
与此同时,一些官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和信号发布的时候,也会选择在网络平台寻求与流行艺人合作,最简单的表现是请艺人转发官方媒体的重要微博。例如今年某条重要的主题微博,在各个明星粉丝群体的指数扩散效应下,官媒原微博的转发量可以达到千万级,然而点开原微博转发,可见高位热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明星账户的转发。正是得益于每个明星账户的背后各个粉丝群体的疯狂、大量转发,叠加之后才合力形成了官媒原微博达千万级的转发数据。
流量明星资料图
由这个现象可以看到,所谓的“饭圈”在网络平台上拥有一项充满争议的特殊技能,那就是这个群体擅长以组织和动员全体成员在短时间内营造出最大的网络扩散数据。众所周知“饭圈女孩”在刷网络数据、制造巨大的网上传播声量方面“称霸”网络空间,这或许是一些官方和主流媒体乐意借用这群“女孩”的力量参与传播重要发布和信号的原因。
同样“饭圈女孩”出征,通过发动外网的舆论攻击战抵制“港独”的做法,本质上也是因为这个群体掌握了在当代社交网络上“占据舆论高地”的丰富经验,例如在外网平台刷话题、制作视觉效果鲜明的控评图片等等,这些做法都能在短时间内占领和改变网络舆论的空间,而传统媒体或者互联网的一般用户却未必能掌握这种在新型社交媒体上传播、扩散、占领舆论的要领。
当然,每当“饭圈女孩”的这种技能挤占了其他非追星用户的网络空间(如“举报反黑”、“控评”等操作)时,就势必会激发起“圈外”群体的反弹。针对“饭圈文化”的批评乃至污名化的操作往往归因于此。但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网络平台,从此次“饭圈出征”一事至少可以看出,当无法通过传统媒体对外进行有力“出击”的时候,“饭圈女孩”制造舆论热点的经验甚或可以“为我所用”。尽管在这种操作背后始终弥漫着“政治议题娱乐化”的质疑,甚至在“饭圈女孩”内部也始终保持着自我怀疑的声音,但只要喜欢的明星参与进带有“主流”色彩的活动,相信没有粉丝能够停下想要转发、点赞和评论的手。
2、网络平台的“正能量”指标
另一个不断在塑造“饭圈”文化的重要影响力显然来自于网络平台。当追星文化的主战场从线下应援改变成为线上各种虚拟应援后,追星行为不得不处处受制于网络平台的约束。近年来不少网络平台用“正能量”要求作为粉圈之间竞争的指标,最典型的是公益类爱心捐赠活动。通过引导追星群体点赞、转发“正能量”内容推动此类内容的传播数据,吸纳追星群体营造传播声量的能力,进而推动起网络平台对“正能量”内容的正面传播效力。
就以被民间笑称为“追星app”的新浪微博为例,自2018年以来,微博平台衡量艺人热度的关注度的“新浪微博明星势力榜”设置了“正能量”一栏的指标,这项指标必须依靠艺人和粉丝共同努力才能拿到分值。以往粉丝群体会在网络上不断地刷高艺人的各项数据,而新浪微博设置的“正能量”指标却要求艺人必须自己发布“正能量”内容的微博才能获得基本的分值。网络平台是否应当利用艺人和粉丝急于求胜的心态推动平台自身传播和牢固“正能量”内容尚且存在争议,从客观效果来说,“正能量”指标的设置同时要求艺人发布、粉丝阅读“正能量”微博,确实使艺人和追星群体对“正能量”内容投注了更多的关注。
至于线下的公益类应援更是绝大多数粉丝群体都会大量参与的“正能量”活动。长期以来,粉丝群体在许多人眼中被看成是非理智追星的“脑残粉”,为了突破来自其他圈层的偏见,“饭圈女孩”以艺人的名义投身公益活动就成了一种传播粉丝群体正面形象的最好途径,同时还能彰显来自“正能量偶像”的辐射性影响力。于是一些平台和主办方也为此推出供“饭圈”进行线上公益捐助的页面,最大化地网吸纳来自粉丝群体的公益资助。
可以说网络平台抬出“正能量”的大旗作为数据榜单的指标,不仅使得网络平台上“正能量”内容的发布数、阅读量等数据成为粉丝群体极为重视的日常数据项目,也让“正能量”的指标在潜移默化之间成为艺人和粉丝群体进行自我标榜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标杆。虽说“饭圈女孩”内部对网络平台利用流量艺人制造“正能量”数据的做法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饭圈女孩”在夸耀偶像创造的惊人流量数据的同时,往往还会强调明星身为“正能量艺人”的正面形象,这恰恰是“正能量”逐渐成为艺人和粉丝群体自我约束的标志。
3、饭圈之间攀比和竞争的心理驱动
对于“饭圈女孩”们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外在在刺激来自于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心理,正是这种攀比和竞争成了“饭圈”不断努力参与网络空间上各类活动的心理驱动。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当官方媒体发布重要讯息并且与艺人合作的时候,在艺人转发官方媒体信息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粉丝群体在进行着信息的二次、三次转载,正是利用这种机制才制造出了惊人的转发数据。但是艺人与艺人之间也在进行着“转发数据量”的无声竞争,并且考虑到一些网络平台上存在着依据转发数据量进行先后排序的规则,这就更加刺激“饭圈”出于竞争和攀比的心理认真“应对”各种“正能量”和“主流”的数据要求。
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所谓“饭圈女孩”是一个本质上非常松散且内部缺乏统一组织的群体,不仅不同艺人的粉丝群体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且复杂,就连同一个艺人的粉丝群体内部也时常并不那么“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