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涵段子滴滴滴暗号(内涵段子段友暗号)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05日13时28分35秒 281 0

内涵式段落掉线码(内涵式段落掉线码)

黄衣”“沉默的儿子”“超七成受访大学生愿意主动“玩梗”——

“玩梗”能成为社交“快捷键”吗

邹淼一直认为自己是处于潮流前沿的“冲浪女孩”。从初中到逛贴吧、天涯,再到后来的微博、豆瓣、哔哩哔哩,邹平均每天花在手机和网络上的时间非常多。她能时刻掌握最新热点,各种网络热门词汇都能随手拈来。“玩梗”贯穿了她的日常生活。

王靖雯经常想起几年前的那个雨夜。当她骑车经过一个拥堵的路口时,不知哪辆车开始鸣笛:“嘀嗒嘀嗒”。然后,周围的车辆几乎都相继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持续了10多分钟。这让王靖雯很困惑:“虽然有一些交通堵塞,但它怎么会响了这么久?”经过朋友的解释,我了解到“嘀嗒嘀嗒,一长两短,一招手就停”曾经是某知名网络社区流行的“梗”,后来发展成一种“发信号”的方式。“有了守则,我们就是一家人。”王靖雯的朋友解释道。

一个月前,《切一颗李子》这首歌登上了许多国外社交媒体热词榜的前50名,尤其受到北欧国家听众的欢迎。“当我们还在沉思如何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流时,一个由‘梗’组成的交流飞地正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扁平’。”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在《一剪梅:耍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一文中提到,“1976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一词。一般来说,“模因”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词干”。制作和播放词干是‘模因’复制和变异的外在形式之一。”作为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的孤立个体,年轻人逐渐习惯了通过“模因”快速找到他的“同类”,也就是玩梗。“就像听到‘英语的一次聚会’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萝卜会’”。

近日,中国青年校媒对全国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2.48%的受访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表示“顺其自然”;只有0.91%的受访者对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非常抵触。

当“玩梗”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捷径。

通信专业研究生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玩梗女”。她每天关注微博和豆瓣上的各种最新动态。她还和四个朋友组成了一个微信群,大家每天分享八卦和热门“梗”。上个月,由于要集中精力准备一篇重要论文,齐卸载了微博,没有过多参与和朋友的群聊。有一天,她打开手机群聊,翻了翻朋友圈里朋友的聊天记录和新动态,突然发现很多朋友的对话她都听不懂。“感觉自己被排挤了,很难进去,会焦虑。”齐陈悦说:“我仍然希望我能跟踪最受欢迎的梗,并与我的朋友保持联系。”

中青传媒的调查显示,67.34%的受访者会在合适的场景下与好友分享新的“梗”,19.05%热衷于用网络流行语与好友交流,甚至主动创造新的“梗”,13.61%的人表示“只是看看”。此外,在中国青学传媒设置的“你对流行玩意儿了解多少”的测试中,超过90%的受访者能挑出4个以上的网络流行语。

“作为语音语言专业的学生,我对谐音梗比较感兴趣。”邵峰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我们的意识松懈时,我们就会做出无意识的行为,而口误就是无意识行为的体现。谐音梗更像是‘刻意’的口误,巧妙的‘口误’真的能把严肃的气氛变得俏皮。”冯超回忆了他在广播创作课上的经历。在课堂上,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这时一个同学调侃他说:“那冯震一定是我们班最有型的同学了,因为他叫冯震。”一个简单的笑话顿时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也让冯震印象深刻。“从此以后,大家都会想到创作风格,也应该会不自觉地想到我。”

每当有名人退赛的消息,朋友圈就会刷屏“我的青春结束了”。后来这句话逐渐演变成三个简短的字——“我年轻”。第一次看到这三个字的邹,根本不明白这三个字的意思,于是马上上微博搜索。在了解了他们之后,他发现这样的表达比起那种长长的抒情的演讲,似乎有一种特别崇拜的感觉。“它不仅表达了意思,而且也不是那么直白。”于是,那段时间,邹淼的朋友圈经常发:“学校门口的烧烤店关门了,绿了。”“我最喜欢的动画片结束了,清姐。”“最后一门课上完了,我绿了。”邹淼认为,许多词干表达简单有趣,特别容易记忆,方便与朋友交流。

网络社会中追求“你懂我”的群体认同

牛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赵思佳曾在知乎上发表《回答》:“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玩‘梗’?”本文分析了这种失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在她看来,给身边的人带来欢笑,建立并加强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自我满足,让更多的人认同我所认同的东西,定义自己,是网民热衷于玩梗的五个基本原因。“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状态会让人感觉不那么孤独,因为分享会增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前段时间,邹参加了的一个考试培训班。12个学生已经连续两个星期在教室了,气氛很沉重。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脱口而出“想不支持都难”。这种“很难不”的句式,近几个月突然流行起来。当时听懂这个“梗”的同学赶紧冲她笑了笑,而第一次听到这个句型的培训班老师却没能听懂他们的社会码,使劲说:“对,双重否定形式加强语气。”大家只能尴尬地笑。

内涵段子滴滴滴暗号(内涵段子段友暗号)-第1张图片

根据中青院媒体的调查,年轻人热衷于“玩梗”的原因包括:方便与朋友交流(47.78%)、有利于让语言表达更有趣(75.71%)、有利于让语义表达更准确(20.26%)以及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原创性(9.88%)。63.81%的受访者认为使用“梗”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情绪和思想,54.54%的人喜欢“玩梗”来引起朋友的共鸣。

在邹淼看来,“得”是伴随着“梗”出现的。“得到”用来表示理解和成功的接受。只有当听者“得到”它,才能成功地使用“梗”。每当一个梗被“抓住”,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她看来,“和一个不熟悉的朋友联系上之后,大概就能获得‘确认眼神,做一个和我一样的人’的心态。”

在齐看来,的“得到”现象实际上是双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共同意思空”。只有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获得了这个“梗”的信息,这个传播链条才能完整。

“梗”除了可玩性强之外,迎合了当下用户的感受和需求,这也成为了它受年轻人欢迎的原因之一。“一个表达式之所以成为‘词干’,是因为它在大多数时候包含了字面意思以外的信息。”当齐陈悦第一次听到他的朋友说“阿坝阿坝”时,他根本想不出这句话的意思。搜索后发现,这个词表达的是婴儿发出的声音,可以用来形容失语症中的哑巴模样。“我觉得这个拟声词很可爱。有时候可以用来自嘲,有时候可以表达无语。关键要看具体语境和听者的想法。”

将适当的“限定词”与“玩梗”搭配起来

在邹看来,培训班的老师并没有第一时间“拿到”她抛来的梗,甚至强行解释“断梗”,她的梗也没能用上。“梗不理解的时候,双方都会尴尬,所以我以后尽量少用。”邹淼认为“玩梗”取决于对象和场合。她在和不熟悉的人聊天或者是比较严肃的情况下,聊天陷入僵局的时候,一般会抛出一两个浅显易懂的障碍来看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能回应我,那就太好了。如果不回应,也不会太尴尬”。

内涵段子滴滴滴暗号(内涵段子段友暗号)-第2张图片

《剪个梅,国外炸火: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一文分析了“过度玩梗”可能催生的表达失语:“‘模因’或‘梗’的可玩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表达的多义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表达式的内涵极其丰富,那它更像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字面符号。”在笔者看来,在以“梗”为核心的网络传播中,表达的清晰和准确似乎是一个短板。“玩梗的人不再追求意思的准确,转而寻求情感共鸣。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表达性失语症’”。

调查显示,表达过于直接仓促(24.8%)、容易产生信息焦虑(31.65%)、使用不当伤害感情(63.51%)、过度娱乐损害语言文化(63.61%)和过度使用导致无聊(64.82%)是大学生“玩梗”的短板。

在提到滥用谐音词干时,冯震也说:“把这个字的词干换成同音字或谐音,有时能让我们发笑,但有时对我们来说也是相当迷惑的。”在他看来,汉字是神圣的。“它可以记录历史,延续文明。从汉字的书写到普通话的普及,很多人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有时候因为一个谐音梗太深入人心,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取代了这个词的本义。”适度“玩梗”是他的建议。

四川传媒学院的白(音译)是一个不太关注“梗”的人。“比如大家管YCY叫‘锦鲤’,我之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梗”的影响,白已经从不适逐渐转变为适应。以前不注意新梗是否跟不上和同学的交流,他会介意。后来他想通了,“再新奇的梗,也只是暂时的东西,日常的交流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平时的话语。”他说。

在王靖雯看来,偶尔“玩玩梗”是给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的方法之一。那天,她恍然大悟,很快“领悟”了暗号“嘀嗒嘀嗒”的奥秘。她一边和朋友说话,一边商量着把车挪到一边,给周围的车让路。“算了,别抢车位了,给我‘家人’让路。”王靖雯说“玩梗”是每个小群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不同年龄段,不同爱好圈子,不同专业类别,各有各的梗。”如果你发现有什么有趣的梗,就听着,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