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图片(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图简单)
汉字的发展图景(汉字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很简单)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用碳14定年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符号为▼
汉字和文物的故事插图
其中有些形状可以辨认,如带柄石斧和石矛等。,分别描绘在大口罐靠近口边的外壁上,明显是专门陈列的。
陶器上的一个图形在相距70公里的地点更常见,它们可能是所有者的名字。这些符号(陶文)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有着相同的关系,即它们都具有描绘物体具体形象的性质,线条也被用来描绘物体的轮廓。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一些青铜器上,往往会出现比甲骨文字体看起来更原始、更接近形象的家徽文字,如▼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图形作为家族徽记,保存了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更古老的字体传统,这种非常接近图像的特征是大汶口晚期陶文的特征。
汉字和文物的故事插图
大汶口对陶文的刻画,其中一个很有意义▼
从造字方法来看,它是由两个或三个象组成的,显然不是最初的象形字,而是文字进化的第二阶段——表达抽象意义的象形字。太阳和云已经升到山顶,以晨景表达“晨”的含义;甚至可能已经到了最高级的第三个阶段——以读音为标志的形声字(来源于山丹声)。
《大汶口》中的陶文虽然单独出现,难以形成完整的句子,但那是在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人们可能会使用图形呈现的关键词来记录事件的核心内容,而这仅仅是文字的原型。这个陶器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个时代应该已经有文字了。
由于没有证据,尚难推测商代的文字有多成熟,有多长。但是,以云南少数民族的莫邪(纳西族)文字为例来考察文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判断商代文字和甲骨文确实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
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图腾
*网络信息:莫,元代古氏族名。今天的纳西族。
纳西文字是中国云南纳西族特有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是东巴文明的载体。纳西族的象形文字有2200多种,具有很强的象形文字特征。每一个字都像一个物,或一个物,或一个意,但又不同于画面的生动之美,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第一个物、事、意的轮廓来表现。要简单,一个词要和另一个词区分开来。
一些纳西经书创作于13世纪,灵感来自汉字。然而,在19世纪,他们的经典却忍不住用关键词来提示主要内容。没有固定的语法形式和语序,主要是口传。没有老师的指导,根本不可能知道图片的内容。
比如《古代编年史》中有一栏:这幅图的开头,有一个人双手捧着一个鸡蛋。然后画一个鸡蛋。鸡蛋两面都有风。左边的风有形容词“白”,右边的风有形容词“黑”,蛋下面是一个湖的图片。这是最后一座山。在山的左边,一颗蛋在发光。
纳西经书“古代故事”一栏
根据纳西族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知与这个形象相对应的经文是:
把鸡蛋扔在湖头,左边吹白风,右边吹黑风,风荡起湖水,湖水荡起鸡蛋,鸡蛋打在悬崖上,然后生出一个灿烂的东西。
粗体引用是图纸的表现,仅作为提示使用。具体经文就要看法师的背诵了。由此看来,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固定而完整的文字和语法序列。说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实是合理的估计。
-结束-
文:许·
图片:甲骨文插图有一个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