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华夏文明的三大发源地)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08日06时13分18秒 471 0

裴钢文化(中华文明的三大发源地)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替、分裂、衰落,没有谁能强大到最后,也没有哪个朝代能永存。虽然有“故国总是弱,汉人总是强”的说法,但400年的达汗帝国早已千疮百孔,但它仍然有军事实力。

把历史往前推几千年,在没有古籍记载的年代,这片土地也上演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虽然没有后世那么精彩,但是我们的祖先也用他们古老的智慧创造了惊人的传说。

今天故事的主角被学界称为“裴李刚文化”。在那个偏僻蛮荒的年代,他曾在中国鸡群中脱颖而出,同时对中国早期各文化圈考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进一步展示裴李岗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同时与同时期各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程度做一个简要的比较。

悠闲的田园生活

一万年前左右,随着全新世暖期的到来,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的原始先民相继走出洞穴,来到支流旁的山台,开始建房定居。

时光飞逝。与漫长的冰河时代相比,一千年只是一瞬间。正是在这一千年间,停止流浪的先民们逐渐学会了耕种农业。虽然还很原始,但已经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进步了。

9000年前,气候剧烈波动,骤然降温,让刚刚步入原始农业的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天堂。

嵩山南麓的李家沟人沿着水影河向南迁徙,来到了沙河北岸豫西丘陵附近的一片梯田,就在今天河南舞阳县城北22公里的贾湖村。我们现在可以称他们为贾湖人队。

这里虽然远离大山,但一片平原肥沃,让掌握了原始农耕技术的“贾湖人”止步迁徙。

嵩山周围地形图

勤劳的贾湖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建造陶窑。这个时间大约是8800年前。

裴李岗文化(华夏文明的三大发源地)-第1张图片

眨眼间,大约在8700年前,气温再次急剧上升。这次是300年来气温一直在上升,最近100年出现了强高温天气,气温上升到4-5℃。

该地区属于暖湿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虽然气温很高,但全年暖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8-14℃。

在优越的水热条件支持下,嘉华湖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我们今天在这里发现了53座房屋、12座陶器窑和数百座坟墓和灰坑。从生活状况来看,此时的贾莱克的婚姻生活已经脱离了群婚制,进入了双轨制时期。

裴李岗文化(华夏文明的三大发源地)-第2张图片

房子的格局也很丰富,有双人间、三人间,也有四五人的较大房间。

通常一家的房子会形成一个圆形,中间空是一个小正方形。估计一家人吃完饭,会在广场上吹着骨笛,看着星星,其乐融融。

整个地区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家庭。因此,此时的贾湖人已经有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聚落。

同时,从墓葬来看,这一时期出现了贫富分化。整个聚居地最有钱的人应该是巫师阶层。

由于环境的限制,很快就饱和了,一些先民开始沿着沙河及其支流迁徙,选择了新的聚落。

也许这些人是被对祖先的遥远记忆所吸引,对北方山畔的故土有着深深的向往,但也许正是越来越热的气温让一些寻找新聚落的人选择了北上。

在接下来的1000年里,这些勇敢的人走遍了今天河南的大部分地区。由于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的视野中有160多个裴李岗文化遗址。

裴钢站点分布图

在时间与空之间的转换中,他们的文化观悄然发生了变化。考古学家给这一带的考古文化起了个名字,叫“裴李岗文化”。名字来源于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现。

在命名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甚至土里土气的名字,居然点亮了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创造了一个著名的时代——“裴李刚时代”。

裴钢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部双月河北岸的一座小山丘上,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生活区和埋葬区占据东西两端,靠近水源。西边是豫西丘陵区。

虽然8200年前又有一次长达一个世纪的降温,但这一次并没有打败勇敢的裴李岗人。在经受了略显干冷的气候变化后,再次迎来温暖气候的裴李岗文化进入鼎盛时期。

勤劳的裴李岗人用石斧凿穿荆棘开荒,用石铲耕种,用石镰收割,用石磨和磨棒碾谷。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养家畜。那时,猪、羊、狗、鸡等。已经被人工成功驯化。

他们像祖先一样,吹着七孔骨笛,围着篝火,享受着烧烤的食物,跳着欢乐的丰收舞。女人用动物骨头和绿松石做成的饰品装扮起来,越来越可爱。即使穿着用厚厚的兽皮缝制的衣服,也难掩他曼妙的身材。

有人用动物的骨头和龟甲雕刻一些文字来简单记录各种大小的东西,也有人用手工巧妙地编造各种实用的陶器和动物陶塑。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那确实是一段悠闲快乐的时光。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制陶、建房的技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终于,一个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著名的“汤湖遗址”

汤湖村不同时期考古遗址分布图

千年不朽的传奇村庄

汤湖村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坎农集镇南部。这是一个安静的小村庄。忙碌的村民不知道,它从裴立刚的时候算起,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历经了龙山时代和汉唐宋清。

让我们放大到8000年前。古代的棠湖是什么样子的?

汤沛李岗文化遗址共发现房屋65座,坑202个,墓葬2座,面积30万平方米。它位于飞水河和九龙江交汇处的梯田上。路口民间传说是黄堤口,黄帝出山的渡口。

根据考古报告,唐家裴李岗文化遗址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下室房屋。我们看到了一个两室的宅址,分为东、西两室,中间用过道相连。这个房间可以取暖和做饭。房子外面有一条排水沟。

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摆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

8000年了,这房子的后代还住在这片土地上吗?

整个聚落从选址到分房、排水,显然都经过了精心的规划。五个居民区的外两个,也就是四区和五区,有一条弧形沟。这就是环沟聚落的雏形。同时,从房屋布局来看,具有内聚性和向心性的特点。

唐裴李岗遗址勘探图

这应该是Xi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环形壕沟向心布局原始村落的来源。

裴李岗时代最重要的两个考古遗址裴钢遗址和汤湖遗址都分布在新郑市,这直接导致了进入21世纪后新郑论黄帝部落先民的井喷。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新郑黄帝部落的观点。相信总有一天,更多的考古发现会解答我们的疑惑。这里真的是少甸部落居住的地方吗?

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裴李刚文化是谁,各方面发展明显遥遥领先?

我们再来看裴李岗文化与中国同时期其他考古文化的对比。

超越时代的陶瓷技术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划分,通常以两个标志为标志,一是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二是陶器的出现。

我们之前说过,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最早的陶器产地有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河北南庄头、徐水、河北阳原于家沟等。

其中,仙人洞和玉蟾岩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主要源头。南庄头和砖碾遗址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源头。本文的裴李岗文化的源头——李家沟文化,应该来自于贾沟的遗存。

这样,从考古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大考古文化区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的源头基本确立。

这一节的内容集中在这三大区域的考古文化。涉及的考古文化有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辽西的兴隆洼文化、海岱的后李文华、豫北的磁山文化、甘青的大地湾文化、长江中游的蓬头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跨湖桥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文化的分布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有几种制陶技术,如敷泥、揉塑、糊泥片、筑泥条等。

最原始的涂泥方法是先做一个模具,然后在外面涂上泥浆,等模具干了之后再把模具取出来。这种方法具有非常低的产量和单一的模具类型。

揉法是直接拿一块泥捏出一个陶器,只适合做小陶器或者玩具。

糊法就是做很多泥块,一层一层的糊一个陶器。制作的陶器很粗糙。

泥盘法是用泥条绕一圈,形成一个陶器,比以前的方法先进多了。制作方法很多,本文就不赘述了。

裴钢文化的陶器制作主要采用捏塑法和泥板法,少量采用粘泥法。后期出现了慢轮盘构造的制陶技术。

大地湾文化第一阶段采用铺泥法,后期(老关台文化)多采用糊泥法和卷泥法,以糊泥法为主,后期逐渐向卷泥法转变。与裴立刚文化有非常明显的代差。

磁山文化的制陶方法和裴立刚类似,都是揉捏法和泥条板筑法。

兴隆洼文化早期是泥斑法,后期也学会了泥斑法。

后来,因为李文华的主要类型是“水壶”,生产方法也不同。底基,也就是锅底,是用厚厚的泥片拍的,然后用泥条盖的顶,但是没有看到泥片粘贴的方式。

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的几个考古文化的制陶,基本都是泥片粘贴的方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的制陶技术明显领先于中国南方。其中裴李岗文化的制作技术比较先进,甚至有先进的慢轮制陶技术。

在加工和生产方面遥遥领先

陶器的表面工艺直接关系到陶器的美观和精细。新石器时代中期,通常有几种方式:纹饰、抹灰、涂陶、打磨。

从纹饰类型上看,大地湾文化和兴隆洼文化略显单调,但大地湾、裴李岗、城北西、跨湖桥黄河长江考古文化均有不同风格的彩陶。从这一点来看,兴隆洼所在的西辽河流域和海岱的后李文华是滞后的。

考古文化之间在涂层、涂层和抛光的工艺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裴李岗文化和长江中下游文化是主导。在裴李岗文化中,巩义瓦窑嘴遗址甚至还有薄泥黑陶。

就陶器烧制技术而言,裴李岗文化遥遥领先,烧制温度可达900℃左右,磁山文化裴李岗附近的磁山式烧制温度甚至达到1000℃,长江中游几个考古文化的陶器烧制温度为650-800℃,跨湖桥文化为750-850℃,兴隆洼、后文化李烧制温度不高,出土陶器质地疏松。大地湾文化早期,松软不平,烧制温度低。后期质地变硬,陶色均匀,说明烧制技术有所提高。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裴李岗文化中已经出现了陶窑,而且数量很多。其他考古文化中没有发现陶窑,或者说很少见。

陶器方面,裴李岗文化明显更丰富,有炊具、餐具,甚至还有饮具。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再来看另一个关键指标,即石器。

从各类考古文化中磨制石器的比例来看,裴李岗和跨湖桥可达90%,裴李岗贾湖遗址可达93%。大地湾文化(老关台文化)磨制石器的比例为70%。长江中游的比例最低,甚至在蓬头山文化中也很少打磨石器。

由于跨湖桥年代较晚,仅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晚期,裴李岗文化在这里的石器制作上绝对处于领先地位。

简而言之,后一类指标是遗址数量、社会财富和精神生活。

丰富的精神生活

裴钢文化发现的考古遗址多达160处,兴隆洼文化超过100处,其他考古遗址不到50处,磁山文化和库虎桥文化甚至不到10处。当然,可能跟考古发掘的强度和环境有关。但是,毫无疑问,裴李岗文化是欣欣向荣的。

裴李刚文化在社会上的表现也很抢眼。仅裴李岗遗址和贾湖遗址就发现了550多个墓地,裴李岗遗址随葬品比例为96.5%,贾湖遗址为75.6%。其他考古文化的遗址中随葬品的比例为56%,墓地数量少得可怜。

从随葬品的数量来看,其他考古文化的随葬品不仅比例小,数量也很少。而裴李岗文化的每一个遗址都有几十个墓地,多达66件随葬品,说明裴李岗文化的社会分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考古文化。

精神方面,裴李岗文化自然更胜一筹,有七音骨笛,有祭祀用的龟甲,有陪葬的狗,有石陶人像,有动物人物。居住区与埋葬区完全分离、墓葬排列有规律等的聚落遗址。

在其他考古文化中,兴隆洼文化表现出一些高级的祭祀行为,磁山文化也有一些祭祀现象。其他考古文化中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非常少且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