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打铜锣(湖南花鼓戏)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14日10时44分55秒 427 0

带锣花鼓戏(湖南花鼓戏)

湖南古画戏剧《灌壶》

中国有360多种戏剧。有研究者根据各剧种的分布、影响、活跃度以及梅花奖的数量,整理出了一份全国剧种排行榜,将湖南古画剧种排在第14位。百度搜索引擎,基于关键词大数据,发布动态“剧单”。湘剧古画的搜索指数常年排名前十。可见,湖南花鼓戏在中国壮阔的剧种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严格来说,湖南花鼓戏不是一个单一的剧种,而是湖南省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方言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地的花鼓戏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所以有六大流派: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然而,古画六大剧种在曲调、曲调、乐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必要将古画各剧种归为一类。

在湖南地方剧种中,花鼓戏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繁荣时期,不仅省内有古画剧团,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专业的古画剧团,半专业的古画剧团更是不计其数。鼓戏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用痴心来形容。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家乡的集镇新建了一座剧院,县古画剧团应邀前来演出。连续20天,每天有两场演出,几乎每个场次都爆满。县古画剧团已经把所有能演的剧目轮流演了好几遍,观众仍然百看不厌。一些热情的观众还在剧场大门外,贴出自己的剧评,与剧团交流。那种追剧场的感觉现在想起来就感慨万千。

湖南花鼓戏《刘海劈柴》

但你可能想不到,清末民国时期,湖南花鼓戏曾被视为淫荡戏,被严令禁止。如清末宣彤元年(1909年),省会长沙曾颁布禁止古画戏演出的“四字训令”:“省壁要好,风俗要先,淫戏要卖武,宣传要久禁。”在省内其他地方,花鼓戏也是被严格禁止的。当时一家报纸刊登了岳阳镇压花鼓戏的新闻:“花鼓戏是淫秽剧目,法律所禁止。平日里我都不敢唱,更别说在举国体制的范围内了。现在在西乡,这个城市,凤阳集团擅长非法活动,唱淫荡的戏。梁大龄来访,立即严厉训斥,军官们赶到地方,带领同团签捕班长,将率先破案,严惩不贷,维护风化。”在常德,还有一则“禁演淫剧”的报道:“曾俊德生,派出所行政干事,曾毕业于省警校。昨天,我受到政府的嘉奖,摆了一桌酒席。从接待开始,我就没日没夜地抽烟赌博,还搞唱花鼓淫荡戏,为的就是结束风化。”当时在湖南,政府一旦发现民间表演花鼓戏,就会严惩戏班和艺人,比如破坏戏班的表演设备,让艺人游行,甚至坐牢。

花鼓戏打铜锣(湖南花鼓戏)-第1张图片

那么,为什么古画戏被认为是淫荡戏呢?这是关于古画歌剧的起源。花鼓戏起源于民歌,并逐渐发展成为清初一度不堪入目的花鼓戏的初级形式——地花鼓。然后受湘剧、祁剧等地方剧种的影响,演变成多声部、多角色、说唱结合、载歌载舞讲故事的艺术形式。由于古画戏曲起源于田间地头,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俚语和淫秽的词语,而且大多数剧目都是以男女之间的浪漫事件为背景,这自然与中国的传统礼教背道而驰。比如广为流传的传统花鼓戏《燃情火》,实际上表现的是岳父与儿媳的调情,歌词十分花花绿绿,令人作呕。

此外,与其他剧种相比,古画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太注重故事情节,而是追求喜剧效果,通过营造欢乐的氛围取胜。因此,古画歌剧的语言、音乐和动作力求机智、有趣和生动。这种自由奔放的表现也让礼教卫士难以接受。比如花鼓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其他剧种更大胆露骨。剧中有一场梁山伯与祝英台共眠的戏。两人盘腿,依偎,台词幽默。

花鼓戏打铜锣(湖南花鼓戏)-第2张图片

湖南花鼓戏《蔡昆山农耕》

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花戏,让礼教卫士们恨之入骨。为了抹黑古画戏,有的道士甚至编造“古画戏十场,十个寡妇九换节”的谣言,说是因为某乡连续几天上演的古画戏,两个月内14个寡妇相继改嫁,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道士视寡妇再嫁为不名誉,文明人却认为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如果古画戏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然而,无论道士们如何诋毁,无论政府如何禁止,花鼓戏的民间表演仍然屡禁不止。如《醴陵县志》记载:“采茶为花鼓,因其卖淫,为官府所禁。但农村过年经常偷演出,禁令是拦不住的。”意思是在广大的农村,由于政府鞭长莫及,人们还在偷偷表演花鼓戏。因为偷古画戏的舞台很简陋,古画戏曲班被人们戏称为“曹太队”。

为了生存空,古画的戏曲艺人也以唱地方戏为幌子。例如,长沙剧团演湘剧,邵阳剧团演祁剧,常德剧团演汉剧。每次有官员来打压,马上换成大戏(大戏是正统戏,一般都免不了)。当官员们离开后,他们又唱起了古画歌剧。更有意思的是,在湖南浏阳和江西万载的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铁树关。人们曾经在山上建了一个双面舞台,红色的面对着湖南,黑色的面对着江西。在表演古画戏剧时,湖南地方当局禁止该剧,并在黑暗面上表演。江西当地明令禁止的时候,就在红方演出。这样,确实避免了很多麻烦。

湖南古画戏曲《牙印》

民国以后,古画歌剧仍然受到政府的压制。为了获得合法地位,一些古画戏曲班试图进入省会长沙,但屡遭禁止。如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洞庭湖区南县新泰班在班长王三乐的带领下,到长沙八角亭陆平茶馆演出。仅仅过了几天,他就被当局驱逐出了这座城市。三十多年来,湖南古画戏曲艺术家不断探索和改革,试图向地方戏曲靠拢。终于在1946年,我拿到了去长沙演出的许可证。从1948年到1949年,有20多个古画剧团在省会演出,一些剧团后来在省会扎根。

1949年后,古画歌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地位得到了全面提升。传统剧目《刘海砍柴》经过改编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并出国到美国和日本演出。新创作的现代剧,如《敲锣》《补锅》等也很受欢迎,甚至被拍成电影。花鼓戏作为一种地方戏,其影响力明显盖过了湘剧、祁剧等地方戏。2008年,古画戏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许多专业的古画剧团被改为古画戏曲保护中心,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单位名单。

与繁荣时期相比,今天的古画戏曲表演可能有所下滑。然而,仍有大量古画戏迷活跃在自媒体直播平台上。花鼓戏的一些小视频享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赞。许多古画戏曲艺术家的现场工作室经常有数千人在线。显然,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古画戏曲借助自媒体直播平台重获生机。(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