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白话小说(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版白话小说)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15日12时45分39秒 351 0

鲁迅的白话小说(鲁迅的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

1918年5月15日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诞生日。这也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一部短篇白话日记小说。今天小K就带你重读《狂人日记》,欣赏这部影响深远的经典力作!

《狂人日记》序言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头的序言是用文言文写的。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一定会忽略这个序言,直接看正文。事实上,这篇序言确立了小说的框架,因此阅读它是必不可少的。

这篇序言具体说了什么?序言的作者有两个好朋友。听说他们其中一个人最近生了一场大病。提交人去看望他们,并见到了他的兄弟。我跟我哥说,生病的是我弟,现在已经好了,去某个地方当候补官了。弟弟生病时写的日记叫《狂人日记》。作者看后认为弟弟得了一些类似“迫害狂”的疾病,从日记中摘录了一篇文章,供医学家研究。

这篇序言表明小说有双重叙述。一个是疯子,也就是他弟弟写的白话文序言。作者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否定了《狂人日记》。另一方面,作者用文言的顺序否定了白话文的日记。由此可见,《狂人日记》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撕裂的文本,按顺序展开,像推理小说一样,充满了对立的声音。另外,在序言中,我们也看到了狂人的结局。他回归了所谓的常态,甚至去做官了。这正是康复后的疯子得病时所否认的。

其实鲁迅在书中的设计远比我们想象的深刻复杂。

疯子:清醒还是疯狂?

在一个疯子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想“吃掉”他,但显然,现实层面上,疯子的身体并没有被吃掉,日记里的叙述也是语无伦次的,可见他是真的疯了。但“吃人”并不局限于肉体层面,而是指封建礼教“吃人”,对人进行迫害。所以,疯子从这个角度又变得清醒了。

日记第一章第一句就说:“今夜,月色不错。”其实这句话很耐人寻味。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月亮一般具有使人清醒、平静的功能。但在西方文化中,他们认为精神疾病往往与月亮的盈亏有关。甚至英语中lunatic的词根也是Moon lune。所以,月光本身就跨越了疯狂和清醒。

所谓的“正常”和“疯狂”,在不同的语境下是完全不同的。在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敢于冲破陈规陋习和封建礼教的人,只能在“疯狂”的掩护下批判那些正常人。历史告诉我们,当社会陷入焦虑和绝望时,最先醒来的是那些被世俗眼光认定为“疯子”的人。

社会上病态的大众都参与其中。

他们也有对知县连枷,打君子嘴巴,压制妻子,债主杀老子母亲的。他们当时的表情并不像昨天那样惊恐或凶狠。

这是一张“吃人”的血淋淋的图片,但是他们的脸上已经没有昨天那么恐惧了。“正常人”对试图颠覆秩序的“疯子”的恐惧和凶残,甚至超过了被秩序迫害。《狂人日记》里有很多围观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知道封建制度的教条和“吃人”的道理,但他们只是默默地看着这种行为发生。

他们不敢对所有人大喊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也不敢为那些被无端作恶的人仗义执言,更不敢向那些被“吃掉”的人伸出援手,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是下一个“被吃掉”的人。正是因为群体的诱捕,个体在群体力量的胁迫下无法发出声音。一旦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迫害的人。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说从对社会的批判转向了自我批判,大大深化了批判。只有消除自己所有的罪恶,才能真正改变社会。

鲁迅白话小说(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版白话小说)-第1张图片

一直都是这样,对吧?

自1919年武玉发表《吃人与伦理规范》以来,《狂人日记》主要被理解为封建伦理规范中的“吃人”,但只有封建伦理规范才能“吃人”吗?日本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认为,武玉对礼教的否定只是从魏晋开始,明末清初等不稳定的历史时期,个性强烈的自由思想家大多对礼教持讽刺的立场。

然而,《狂人日记》中的反礼教是建立在个人恐惧和无望的现实基础上的,“否定包括反礼教理论在内的一切传统”。鲁迅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进化链条中的中间环节”,“革命是无止境的”,永远需要不断地革命。

从小说的结局也可以看出,“狂人”回归社会,是进步与不进步的相互斗争。小说虽然有很强的撕裂感和恐惧感,但还是有一丝希望的。鲁迅在第十一章写道,“但那一天的苦法,现在想起来,真是悲哀。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人性虽然被道德秩序所束缚,却无法抹去。每个人都不想成为被“吃掉”的人,这也是革命成功最基本的希望。

鲁迅白话小说(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版白话小说)-第2张图片

内容介绍:

总公司的疯狂与偏执,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吃人的世界。“吃我的伙伴是我哥哥!吃人的是我哥!我是一个吃人的人的哥哥!我被吃了,但我还是那个吃人的人的哥哥!”这样的世界是如此的可悲和可笑,但人却需要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