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人物是谁(入木三分的故事)
谁是有洞察力的角色(有洞察力的故事)
■王羲之的橘帖
■王世国(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
东晋时,建康(今南京)北郊有一座小山,叫浮舟山,毗邻玄武湖。晋代皇帝司马燕年轻时即位。每年,他都在福州山上的祭坛上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祀土地神。年轻的皇帝司马燕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据记载,他深谙草书之意,草书甚好,力大而古。它看起来就像,“如果云开了,你一眼就看到了初升的太阳,春天落下,挂回到碧潭。”
晋成帝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他每次去北郊祭拜,总要王羲之先把他的寄语写在一块木板上,然后请雕刻师雕刻出来。那一天,工匠用刀刻王羲之写的贺词时,惊奇地发现王羲之手迹的线条是圆的,几乎是笔墨的中心,笔墨渗入木板深达“三分”(一厘米)。消息一出,人们都感叹王羲之的书法苍劲有力,文采斐然。
然而,王羲之早年的书法还不如宇易和李益。但他大器晚成之后,有一次给辅佐朝政的郁亮写信,郁亮把信给弟弟宇易看。宇易看了,非常钦佩,并写信给王羲之说:“我曾经有十张张之曹,但在西晋时期,我向南迁移到河边时,匆忙中丢失了。永远永远叹息!突然看到哥哥给你的信,就像看到了张芝的墨迹!”
巴山方言
在纸被广泛使用之前,古代人使用竹简和木简来书写。东汉王充《论衡》中记载:“竹生于山,木生于林,竹削为简,加笔墨痕迹而成”,“断木为木,木为板,刮而成。”“今天流传下来的有战国秦代青川木简和汉代居延木简,数量庞大,多达万件。即使在晋代,当纸已经生产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仍然使用竹简来书写。直到东晋,短暂建立了桓楚帝国的桓玄禁止使用竹简,才导致纸的广泛使用。
中国的书法历来很重视风格和笔力,这是审美标准。因为书法的点彩线条通过自然之道,骨骼的刚劲有力是生命力的表现。初唐以后,有人抨击王羲之的书法柔美迷人。比如唐代张怀瓘批评王羲之的草书,“有少女之才而无丈夫之气”。其实这是对王羲之书法的误解。
这则轶事说明,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漂亮,而且苍劲有力,写得“入木三分”。王羲之书法启蒙老师魏夫人早就对王羲之的楷书有这样的评价:“遒劲,笔力,字体飘逸”。“秋美”一词非常贴切地概括了王羲之书法最本质的审美特征。“秋”即“君”之意,紧而洁生,不松而不破,无敌而不懈;“媚”是优雅、妩媚的意思,赏心悦目,但不是故作姿态、矫揉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