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合肥“人造太阳”做出来了吗?)
人造太阳(合肥“人造太阳”造的?)
这是网友在网上经常看到的疑惑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团。
首先,所谓的“人造太阳”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拍着脑袋制造一个明亮的小太阳,而是核聚变获得的能量,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作为各种动力源。说了这些,就应该明白所谓的“人造小太阳”对人类有什么用了。
毕竟“人造小太阳”是核聚变反应堆。
反应堆是允许核反应在其内部发生的装置,它是指包括建筑物在内的一整套设备系统。核聚变反应堆为什么被称为“人造小太阳”?这是因为核聚变的原理模仿了太阳。
包括太阳在内的所有恒星,其核心区域都在不断进行氢核聚变,产生巨大的能量,使恒星变成一个巨大的电离气球,带着光和热,通过电磁辐射不断向Tai 空释放能量。只有地球能分享22亿分之一的太阳辐射能量,才能养育亿万生命,才能让人感受到美好。
人类模仿太阳的核聚变模式,在地球上建造核聚变反应装置,不断进行实验。这类项目或工程俗称“人造小太阳”。
合肥的“人造小太阳”就是这样一个研究基地。这个基地成立于1978年9月,前身是合肥受控热核反应研究实验站,后改为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简称“等离子体所”,简称ASIPP。现在,这个研究所进行的受控核聚变研究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人工核聚变和太阳能核聚变的区别
核聚变是目前人类掌握的最大的质能转换技术,但目前人类掌握成熟的核聚变方式还是不可控的,那就是氢弹爆炸。这种核聚变方式“爆炸”过一次,那是能量的瞬间释放。除了威慑和战争,它很难用于造福人类社会。
受控核聚变就是让这种多核能量经历一个缓慢释放的过程,从而可以作为发电的能源,或者作为地面交通、航空空、航天等的优质能源。说起来,太阳的核聚变也是受控的,可以慢慢燃烧100亿年。这是因为太阳的核聚变受到引力的约束,即太阳巨大质量的引力向心压力抵抗核聚变巨大的辐射压力。两种压力形成平衡,使太阳稳定燃烧46亿年,还可以再燃烧54 ~ 64亿年。
这种重力约束形成3000亿个大气压,使地核产生1500万度的高温。太阳的核聚变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继续进行的。地球上的人类无法制造出这么高的压力,所以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只能想办法提高温度。通过科学实验和研究,在地球条件下实现可控核聚变至少需要上亿℃的温度。
核聚变是氢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成氦的聚合过程。要实现这种聚变,需要具备剥离氢原子周围电子的条件,使隐藏在原子中心的原子核暴露出来,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变,这样氢原子核就会凝聚成氦核,失去约0.7%的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
一般来说,只要温度达到10万度,原子周围的电子就可以被剥离。但是,如果原子的外围电子被剥离,核聚变并不意味着会发生核聚变。这是因为所有的原子核都带正电,同性相斥,原子核之间存在所谓的库仑力,也就是原子核之间的斥力,使它们不接触,不融合。
为了熔化它们,有必要在不增加压力的情况下再次升高温度。根据热力学定律,温度越高,粒子的振动就会越剧烈,达到1亿℃,这些粒子的布朗运动就会达到疯狂的程度,以至于在剧烈的碰撞中无可奈何地融合在一起。
受控核聚变中的困难
受控核聚变需要克服两个主要困难:1 .如何约束可控核聚变所需的极高温度,换句话说,什么容器能装这么高的等离子体,让它们不乱跑,不捣乱;2.输出能量怎么能大于输入能量,比例越高越好。
先说第一个难点。
地球上所有的物质中,耐高温的合金是铪,熔点4400℃;金属是钨,熔点3410℃;它是非金属碳,熔点为3850℃。熔点是多少?当温度这么高时,它融化成液态,然后蒸发。
地球物质的耐受温度不到10000度,而聚变温度需要10000度,还差得远。那么什么样的容器可以用来“装”一亿度高温等离子体进行核聚变呢?物质的东西不行,只能找非物质的东西。根据等离子体的带电性质,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磁约束方法。
所谓磁约束就是设置一个真空磁阱,让高温等离子体被约束在这个磁阱里燃烧。磁阱可以将高温等离子体与设备无任何接触地隔离,使等离子体不能熔化或汽化设备。
这种设备俗称托卡马克装置,最早是前苏联发明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在进行惯性约束实验,这也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一种方法。有不同的用途,今天就不展开了。
第二个困难
有了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容器,实验就可以开始了。首先,制作一个能够容纳核聚变等离子体的磁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然后试图让束缚在磁阱中的核燃料温度达到一亿度。所需的能量称为输入能量,而核聚变能产生的能量输送到装置外部,我们称之为输出能量。
常识告诉我们,只有核聚变的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这个核聚变才有造福人类的意义,否则得不偿失。
科学家称这种输入输出能量的比率为倍增因子,简称Q值。Q值越大,能量输出越多,效益越好。经过计算,反应堆装置巨大的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加上输入能量,一般都有一个大于10的Q值,即输出能量是输入能量的10倍以上,才能实现效益。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苏联在1954年建成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后,用了16年时间做了无数次实验,却未能获得任何能量。
直到1970年,苏联科学家才第一次从改进的托卡马克装置上获得能量输出,而且输出极小,Q值只有10亿分之一。虽然只得到这么一点点需要极其精密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能量,但对于全世界的科学家来说,这已经是一个重大突破,这至少说明托卡马克装置是可以产生输出能量的。这个结果让全世界的科学家看到了可控核聚变的希望和前景。
世界受控核聚变的发展趋势
1970年,前苏联科学家在托卡马克装置中产生能量,为全世界的受控核聚变研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所有国家都从沉睡中醒来,成群的蜜蜂建造了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这些装置主要有欧洲的United Ring -JET,苏联的T20(后来降为T15,但具有超导性),日本的JT-60,美国的TFTR等
随着实验的进行,Q值的记录不断被刷新。1991年,欧盟环的受控核聚变反应实现了0.12的Q值;1993年美国TFTR实验Q值达到0.28;1997年9月,欧盟环的Q值达到0.6,之后又增加到0.65。三个月后,在日本的JT-60实验中,Q值达到1,然后是1.25。
q值超过1,说明输出大于输入,这又是一个显著的进步。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联合建造最大的可控核聚变装置。虽然这个装置主要采用了托卡马克装置的原理,但它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而是一个真正的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这一国际合作项目于2006年启动,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瑞士、印度、日本、韩国和欧盟等27个国家加入其中。
ITER由超过一百万个组件组成,其中强大的超导磁体有四层楼高,每层重达360吨。目前,2300人正在这个项目的施工现场忙碌着。预计2021年完成设备安装,2025年开始等离子体实验,2035年进行氚聚变实验。目标是产生500兆瓦的热能或200兆瓦的连续电能。项目总投资200亿欧元。
项目的Q值目标是> 10,即输出能量达到输入能量的10倍以上。
中国可控核聚变的进展
中国在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的发展上起步较晚,第一台托卡马克装置于1974年建成。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弯道超车,领先世界。
1974年后,中国相继建成了HT-6B和HT-6M常规磁体托卡马克装置。后来,合肥超级环(HT-7)是一个圆形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超级环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形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核聚变物理实验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2017年7月3日,合肥等离子所传来好消息。科技人员在EAST实现了1.2亿度稳定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101.2秒,然后1.6亿度运行20秒。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托卡马克装置,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百秒级的稳定和高约束。
近年来,中国还在成都建成了中国环流器II M(HL-2M),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热核聚变实验堆。与现有的托卡马克装置相比,HL-2M装置采用了更先进的结构和控制方式。与EAST装置相比,该装置的体积更小,但等离子体室的体积是原装置的两倍,反应温度可达1.5亿度。该装置于2020年12月4日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中国的科技精英并没有止步于这些成就,也没有满足于参与世界上最大的热核反应堆项目,而是在建设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项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简称CFETR)。该项目的实施计划是2021年开始建设,2035年完成,开始大规模实验,2050年完成实验。
本项目的目标是第一阶段实现200 MW的输出功率,然后通过改进在同一套设备上逐步达到1,000 MW的输出功率,使Q值大于25。这是一个示范工程,是一个样板工程,对我国今后参与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推动受控核聚变走向社会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为什么人类要花那么多时间发展可控核聚变?
究其原因,主要基于两点:第一,人类目前正面临能源危机,需要寻求新的、更好的、更有潜力的能源,才能让人类文明继续前进。但是,地球上有很多核聚变燃料,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次,核聚变能源的生产过程完全没有污染,有利于修复和保护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
先说核聚变原料的储备。
受控核聚变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氢同位素氘和氚。这种原料在海水中的存量很大,每升海水可以提取0.03毫克的氘。这些氘可以通过核聚变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全球海水总量为135亿立方米,每立方米相当于300吨汽油,海水中储存的氘相当于4.05万亿吨汽油。
而且海水中可以提取氚,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是核聚变的优质燃料。月球上的氦-3可以供应人类一万年。
现在人类每年使用的燃料相当于50亿吨石油,所以按照现在的需求,储存在海水中的核聚变燃料可以使用810亿年。当然,未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可能远远大于现在,这一点我们今天不讨论也不展开。这里的要点是,如果可控核聚变得以实现,人类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被能源危机困扰。
核聚变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这比人类已经熟练运用的核裂变能量强多了。核燃料储量小、加工困难、放射性强等诸多严重污染。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污染事故,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导致核泄漏,800多万人受害,近10万人直接死亡,27万人患癌症。
氢核聚变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一种非常清洁高效的能源。与核裂变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安全性。核裂变是重核不断分裂的链式反应过程。必须严格控制反应速率。稍有差错,就会失控,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是由于操作失误导致核反应失控造成的。
但是核聚变的连续条件要求很高,对条件的变化很敏感。只要稍有变化,反应就会终止。这增加了实现核聚变自持反应的难度,也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安全性。所以在核聚变过程中,如果设备稍有故障,反应就会终止,切断电源核聚变反应就会停止。这样,核聚变几乎不会导致安全隐患。
由于可控核聚变有如此多的巨大好处,各国当然都趋之若鹜。再难也要花大代价开发。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几十年来一直在坚持发展,虽然很艰难,但从不放弃。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受控核聚变很可能还要奋斗几十年才能投入民用。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吧。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当空传播、侵权、抄袭的原创版权是不道德的。请理解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