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舞蹈(500年春蚕蠕动的独特舞蹈)
春蚕舞(春蚕蠕动500年的独特舞蹈)
蚕舞表演。(记者李青青摄)
怀化新闻网讯在湖南溆浦县雪峰山的龙潭、黄晓、朱元一带,有一种具有500年历史的独特舞蹈——蚕灯舞。春节期间,这里的人们用蚕舞灯笼来庆祝节日和祭祀祖先。
55岁的张是蚕灯舞的第20代传承人。在村里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他从懂事起就开始跳宝灯。因为聪明好学,舞灯的技艺进步很快,很早就挑起了蚕灯舞表演的大梁。
张介绍说,蚕灯跳起来很有意思,很好看。不像龙灯那么粗犷、凶狠、阳刚、温暖。它完全模仿春蚕的爬行,生动地展示了它优雅的举止和端庄的生活习惯,精致而夸张。在唢呐和锣鼓声中,委婉灵活,舒展自如,首尾相顾,悠然自得,栩栩如生,十分滑稽。所以蚕灯又叫“温柔灯”、“文明灯”。主要表演有《三富幸福》、《伴我飞》、《夫妻恩爱》、《两蚕抢宝》、《仰视幸福》、《八仙相会》、《荷花盛开》、《宝树采桑》、《瞭望塔》、《春蚕吐丝》、《太极图》、《春蚕爬树》、《春蚕过桥》、《双蚕吃叶》、《双蚕缠腰》。
《蚕灯》的音乐也是活泼喜庆的。主要使用当地民间曲调“十种锦”和打击乐器,以锣、钹、鼓为主,并配以唢呐。它的节奏明快、清晰、悦耳,富有地方特色。
欣赏蚕灯表演,观众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60多位花灯舞者,喜庆的音乐,还有像蚕一样蠕动的婀娜多姿的蚕灯,足以让现场气氛高涨。
演出结束后,我们仍兴奋不已,紧紧跟随张,细细品味蚕灯的神秘。张介绍,蚕灯是用竹条编织而成。蚕灯全长530 cm,分为三节:头为一节,身为一节,尾与身相连为一节。为了表现“生财之道”的民俗,蚕的嘴里有宝,所以嘴长。它们的身体和尾巴由36根竹条和4根棕色长绳连接在一起,上面盖着白布,点着30支蜡烛。颈尾竹条直径30cm,蚕体直径40cm,尾部尖平,长80cm。制作蚕灯的主要材料有竹子、包装纸、红黄绿纸、白布、棕榈绳、茶油、木材。
蚕灯舞由三个人跳一串灯笼组成。一个舞头,一个舞身,一个舞尾。两串灯笼为一组,每组一男一女,六个人一起跳舞。灯必须成对,组数不限。群体越多,越热闹。最多时有48组96串灯同时舞动,再加上无数种动物灯、故事灯等。,简直就是灯的海洋,蚕的世界。很热闹。
蚕灯的历史渊源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村和村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桂陵公,祖居湖北荆州石首县(今石首市),种田养蚕,后四世迁居贵州黎平。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第六代的遗孀蔡夫人从贵州黎平迁到现在的。由于其良好的地理条件,黄晓适合养桑养蚕。它表明,在郑德统治时期的一个仲夏,许多害虫突然出现在茂盛的庄稼上,爬在庄稼上,吃树叶。看到绿色作物有被毁坏的危险,人们很担心。有一位老人对大家说:“我们祖先的遗孀,曾祖母蔡,在洞庭湖遇难,据说是被的神仙所救。这菩萨很聪明,不如问他。”几位长老去祈求神灵的保佑。第二天早上,天阴沉沉的。突然,一阵风吹来一大群昆虫,落在庄稼上。三天三夜之后,所有的害虫都死了。几个胆大的人跑去看了看。原来蚕是用蚕丝杀死害虫的,蚕也是因为蚕丝而死的。正是“魔蚕”消灭了害虫,拯救了庄稼,获得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丰收,于是人们对蚕有了更深的感情,到杨斯庙里朝拜了三天三夜。后来,为了纪念蚕神,张人决定把蚕做成灯,取名“蚕灯”。每年春节都会举行蚕灯舞,祈求新的一年丰收。
“传统的溆浦蚕灯舞早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非常重视保护。现在我们从娃娃抓起,培养接班人。”张告诉记者,为了保护蚕灯舞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独特瑰宝,让它后继有人,他们下了很大功夫去传播、帮助、引领,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