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九九歌(老武汉的“夏至热九九歌”)
《夏日九歌》(老武汉的《夏至热九歌》)
老武汉《夏至九九歌》——彭湘华唱中国童谣谈武汉文化(四)
关于夏至的文章很多,我也来凑热闹。
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北端,几乎打到北回归线,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民间有“夏至不热”、“夏至第一回”等说法。
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至这一天也叫夏至节。有祭神、祭祖、避夏、吃面条、吃粽子等民俗。这些我们就不多说了。
天太热了,我不得不赤膊上阵,(意大利人安东尼奥·洛卡泰利摄于1923年5月18日至21日,武汉)
物候歌谣和谚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千百年来,它们在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以《冬至数九歌》最为著名。
《冬至九歌》家喻户晓,但众所周知,罕见的《夏至九歌》,又称“夏至热九歌”,至今仍在武汉流传,是武汉火热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和“冬至数九歌”一样,“夏至数九歌”也是歌谣和谚语的一种形式,简洁通俗,押韵有趣。同时,中国古代还有“九九乘”的公式,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算术训练。
《夏至九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陆咏的《吴甲录》中有《夏至九首》,周尊道的《金钱豹隐居笔记》中有《夏至九首》。明代博物学家、诗人谢编著的五首杂歌,有《夏至后九首歌》,还有清代杜编著的古谚。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著的百科全书《夜航船》中的夏至数九歌。
但是,继承也有障碍。清代顾铁青的《贾青录》说:“旧俗为‘下九九’,今已不传,初降于夏至起第三庚日。”根据以上文字推测,可能是“三伏说”简洁易记,更容易让人理解夏日热,所以《夏日九歌》才渐渐让世人淡忘。
1920年5月,武汉书店协会编辑出版了《汉口商业目录》及其附录《汉口指南》。《汉口指南》作为附录,篇幅不小,200多页,内容丰富,不亚于一般的独立书籍。第十章为“杂记”,杂记第一节为“成语汇编”。其实《成语汇编》里面有一些老武汉的俗语、妙语、成语,和我们今天的成语是不一样的。
我在看《汉口指南》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夏九九哥”的零星句子,散见于《成语汇编》。经过搜集,情况如下:
从九点到二十九点,扇子从不离开。
九二七,冰水甜如蜜。
1945年9月,树头没有秋叶。
81年9月,家家打炭。
Xi,发音为J: 9,是一种由木炭制成的块状燃料。
很明显,这些是作为民间谚语收集的,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它们不是为了记录《夏九歌》而作,不完整,缺四九、六九、七九、八九。
1920年5月,武汉书店协会编辑出版的《汉口商号目录》附有《汉口指南》。
1998年,武汉市蔡甸区文化局组织出版了《蔡甸民歌集》。我看到完整的《夏至数九歌》第84页,收藏者是许:
立夏初九,羽扇在手。
九,一,八,摘下你的帽子。
九,二十七,出门流汗。
四三十六,滚座,露天待。
九月十五,秋如虎。
六点五十四分,进殿纳凉。
七,六,十三,摸摸床单。
872,半夜找被子。
九八十一,开柜取棉衣。
1998年,武汉市蔡甸区文化局组织出版了《蔡甸民歌集》。
从夏至算起九天,九九八十一天,物候变化。
武汉四季分明,各有各的风格,但又不是平分秋色。闷热的夏天让人有“长夏苦夏”的感觉,这可能是武汉能完整保留“夏至九歌”的原因之一。同时,结合武汉炎热的夏季来看《夏至数九歌》,似乎更具有模式化的民俗意义。
当然,《夏至九歌》不仅保存在武汉,在北京等其他地方也有。湖北老河口市北郊有一座王宇庙。2018年5月,它被拆除时,人们惊喜地发现正殿的榆树梁上有一首宋墨草书的《夏至九歌》。这也印证了“民谣不死”的说法。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天都在唱出新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子。
我没有才华,所以我在韩伟写了九九首新的发烧歌,以表现今天武汉的夏新风格:
他们很罗嗦,他们很罗嗦,
听我唱首热门歌曲。
十九-九,九,
天黑了去海边。
很黑,很黑。微风习习,人影最窄,人们欢声笑语,载歌载舞,河流沙滩,无限景观,两江四岸的灯光秀格外震撼。
22918,
在电风扇前吃西瓜。
衣食住行变化很大。家家户户,空调电风扇,夏天的脸也没那么难看了。
三,三,九,二,七,
过河玩水就是这么霸气。
武汉人把游泳叫做玩水。水是用来玩的,体现了武汉人对水的态度和精神。
94936,
烧烤火锅和冰啤酒。
冷热刺激,好开心。
五,五,九,四,十五,
热天跳广场舞。
一群大妈,几个老头,衣食无忧,无所牵挂。晚跳广场舞是人生幸事,小心不扰民就好。
969514,
楚汉街到处都是。
去,像kèr一样读,去调。虽然网购盛行,天气炎热,但休闲购物依然是一种享受和自由。
779613,
空在房间里搬砖。
搬砖打麻将。没事干,打牌,忍受大众娱乐。
98972,
早晚有点凉。
二十四秋老虎,此时已是强弩之末,秋半天,早晚有点凉,谨防拉肚子。
999811,
白露季节加衣服。
说凉快,就算舍不得夏天走,也别忘了加衣服和衬裙。
热门九首歌,
纯正的武汉味道,
你一唱歌,
我洗洗睡了。
游戏文字,不要嘲笑官方,请指教!
[关于我]
彭向华,男,1954年出生于古黄三六渡桥和汉口铜像之间。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童谣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致力于武汉童谣的收集、整理、考证、研究和传承,出版了《武汉民间童谣注释》、《武汉童谣的故事》、《武汉人乐园的故事》、《大城市与小巷》等专著。《武汉民间童谣注解》获湖北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屈原文艺奖。
《彭湘华讲中国式童谣》,为您解读,讲述武汉老字号童谣,以及武汉老字号孩子的相关游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趣闻轶事、方言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