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19日20时57分00秒 285 0

麻黄甘草汤(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

进入萧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随毛进军先生复习《伤寒论》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文

《伤寒论》第三百零一条说:先得少阴病,有退热,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阿莎丽、附子,炒熟,去皮,粉碎成八块。

取三味,取一桶水,先将麻黄煮沸,减两升,去沫,将里面的药都服下。煮三升,除我,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物品的扣除

本文先说“少阴病”,意思是这种病一定有少阴病的基本证候。根据胡喜树先生的观点,少阴病为表阴证,是一种表虚的寒证。

“少阴症”呢?它不仅是一种虚寒之证,也是一种真阳不足、冷饮过度之证。三阴病都有冷饮。因为三阴虚寒不能温化水成津液,所以要戒酒。

第一,“脉搏没问题,但是你想睡觉。”

阳虚寒盛时,人会畏寒怕冷,身体机能衰弱,精神萎靡,所以会出现“脉细而困”的证候;

“但困倦”是指精神疲劳,眼睛闭着,眼睛闭着,头发晕,困倦,或嗜睡,即一叫就醒,然后又睡。

脉细,因虚寒,故脉象弱而拉,呈细形,或略浮而细,或略缓而弱。

大家都学过中医诊断学。脉弱的主要病症是阳虚少气,即阳不足或虚损,阳弱,神淡,所以脉弱。

因气血两虚,脉细主病。气虚不能促使血液运行,营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所以脉细。

从脉象可以看出,气血两虚,心脑得不到气血温暖的滋养,就会出现困倦、头晕、困倦、失眠等症状。

我觉得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症状,尤其是那些身体虚弱的老人,或者患有外感疾病的慢性病患者。

二、“开头,退烧”

什么是「一开始就退烧」?

表阴证应表现为恶寒不发热,这是少阴病的原始特征,因为《伤寒论》第七条说:“有发热恶寒者,亦为阳也;不恶冷热者,必生于阴。”这篇文章是后世医家普遍公认的六经总纲。

所以少阴病,发生在阴,应以不发热为常态。

“初退热”指少阴病初退热,一般不会持续。

退烧不一定代表发烧。“反”这个词的意思是这种发烧本不该发生。我刚才说了,少阴症是常见的,不发烧。

也就是说,新得的少阴病是一种新病,表邪明显,外感寒邪,气郁于表,一开始会发热。

但是,因为这是一个表寒证,虽然这个表寒证不算太重,毕竟是外感寒邪,而齐威又凝滞在表寒证中,所以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不过这个发烧不算太高,也就是说没有发烧,主要是因为恶寒。

其实临床上可以看到各种寒热的情况。就少阴伤寒的发热和恶寒而言,由于个体差异和致病因素的严重程度,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不同:

他们有的轻微畏寒,有的表现为畏寒发抖,有的低热,有的略高热。临床上,它们会伴有鼻塞、流鼻涕、头痛、强颈痛、身痛、腰痛、全身关节痛、咽痛、咳喘等。

第三,“脉搏下沉”

“脉沉”,这个脉对于鉴别少阴病非常重要。与浮脉相比,属于阴,主病在胃。这里的脉搏下沉,说明胃里有冷饮。

《金匮要略》说“脉沉则有水”。所以这个沉脉就是冷水在里面的脉。这里还可以看到末、结、代、数、紧等脉象,也可以看到微浮的脉象,但脉象多为无力。

此外,还可伴有体质较弱,舌质淡白、肥嫩,或滑水,偶尔可见体质较强的网证呈现少阴病,舌苔黄腻。

因为,很多患者刚发病的时候是表阳证,因为虐待或者治疗不当变成了表阴证,挥之不去。现在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

刚才分析的证初有发热,表邪明显。因此,应使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来解释该证的表里。

麻黄附子甘草汤(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第1张图片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这个证,是少阴伤寒外感伤寒,冷饮内虚的证。如有此适应症,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表解表,逐饮。

这里的病机关键是表虚寒邪伴内寒饮。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一

麻黄附子汤只有三味药,可以说是配伍严谨,简单有效。

我们来看看《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如何论述麻黄细辛附子汤这三味药的药性和主治的。

在分析方剂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本经》中药物适应症的特点进行分析,因为《本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专著,总结和收集了当时的药学经验。其成书年份与《伤寒论》基本一致,都是汉代所作。

但《本经》属于东汉早期著作,约公元69-100年,早于《伤寒论》,成书于东汉后期,约公元200-219年。

《本经》所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是《伤寒论》和《杂病论》的处方用药基础。

所以我们在学习使用经方的时候,一定要熟悉神农本草,经方的加减要以这部经典的药理为基础。

本经的文字简洁明了,其适应症简单直观。多以病证为特征,药物的作用靶点针对性强。

现在我们来看看《本经》是如何论述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的药物的。

首先,麻黄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刊汗、祛邪热、止咳升气、祛寒热、破症积硬。”

麻黄是一种良药。能温散寒气,身体能轻起轻落。它不仅可以开发傅玄,还可以通过出汗和外出来驱除邪气。还能破症壮积,从而疏通经络,散寒饮。

现在很多医生都不敢用这种麻黄。

清代温病学派的医生很少用麻黄,怕麻黄辛温的特性容易损伤津液,造成燥证。但现在的医生大多受现代药理实验的影响,认为麻黄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与西药麻黄碱相混淆。这是一个模糊的认识,不清晰的概念。

麻黄碱又称麻黄素,是一种化学合成的生物碱,是一种纯西药,也是一种肾上腺素类药物。其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和血糖,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而中药麻黄,是太阳伤寒、少阴伤寒皮肤表面专用发汗的药物,能祛瘀散寒饮,止头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如何用好“麻黄细辛附子汤”?)-第2张图片

麻黄的使用在于对证的明确检查,有证则为药。如果按照辨证施治,使用得当,就不会出现兴奋心脏、升高血压等副作用。其实西医的高血压也可以用麻黄辨证治疗。

第二,细辛

细辛:“辛温。主要症状:咳嗽、头痛、脑动、百结挛缩、风湿、关节痛、肌肉死亡。长眼力,九招,轻身多年。”

细辛是一种非常好的药,辛而香,性温而强。既能散风寒于表,传播常识,运化表里,散寒祛风,又能内化冷饮,上下梳理,温通三焦,升清降浊,破痰解郁,善于止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肺寒、戒酒化痰。

细辛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能破潜寒之凝,入阴抑邪。

当风寒、湿痰、饮痰等邪气附着在经络、关节、肌肉等部位时。,并粘于精气、血液、体液、小便、鼻涕、唾液等。在人体内,细辛可以用来寻找和分离这些致病因素,并揭示到体外。

因为人体内到处都有津液,有津液的地方,在病理状态下可以混有寒、痰、湿。也就是说,细辛可以将病理产物从正常体内分离出来。

清代医家邹舒在《经典释解》中有这样一段话,道出了细辛的独特作用:细辛虽细,味似浓,故每当精、血、津液之小便、哭闹而致寒气时,可将其拖出,相互分离,使精、血、津液之小便、呕吐恢复正常,寒气难耐。

《本经》中说:“咳嗽者,风寒靠胸中饮;头痛脑动者,风寒靠脑髓;患数百关节挛缩者,风寒靠屈伸关节之液;患风湿痛而死于肌者,风寒靠肌中津液。”

推而广之,到处都有津液,有津液的地方,风寒就可以附着在上面。

细辛加入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汤甘草汤等复方中,可治疗多种重病、怪病、怪病、疑难杂症。

我在临床上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脑梗塞,见过很多次病人吐出大量的痰和唾液。这是细辛入阴搜邪清痰的好现象。所以治疗重疾、久病、顽证,忍寒饮邪,都离不开细辛。

第三,附子

附子:“味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创金疮,破疾,积硬,血性,寒湿,抽筋,脚痛,不能行走。”

附子是一种疗效独特的药物。天气又热又干,但它不会一直走。它具有纯阳的属性。可助心阳疏脉,脾阳温中生运化,肾阳益火,外护阳散寒。既能补元阳之不足,又能祛内外寒湿。是温里助阳散寒的重要药物。

附子还具有强大的通阳作用,能雷霆万钧地打通十二经脉,使身体各部位的残阳归下元,有效地挽回失去的死阳。是“开一团阴,迎阳归府”和“真寒则百病能治”的猛药。

附子用得好是很有效的,但用得不好就容易产生毒副作用,所以现代中医学家云铁桥曾说:“最有用也最难用的是附子。”

附子难用,但不能用。一定要好好利用。真正阳虚阴寒的人,离不开附子。附子如果用得好,可以治疗很多疑难重症。

张仲景最擅长运用附子回阳救逆,破阴回阳,达内外。如《伤寒论》中的名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可用于治疗重疾和危急急症。

中医不是慢医生。现在又说中医治不了急危重症,或者疗效慢,或者疗效不如西医等等。是因为我们学的不熟练,也是因为我们不会用或者不善于用乌头、大黄等强效药。

在《伤寒论》中,附子的脉象表现为:脉细而欲睡,脉细而沉,利己不渴,病中脉重,病虚时脉细,阴盛阳盛,虚外时脉重。这些脉象都是附子应用的指征。

晚清著名伤寒作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有一篇《辨识所有阳虚证的方法》,其中列举的阳虚证都有详细记载:

本人面色苍白,睡眼惺忪,息少气懒言,畏寒重,口中清水出,饮食无味,舌质青滑,或黑青白,色淡黄润滑,津液充盈,无饮水之欲,饮时喜热汤,利己,脉浮空,微弱,有涵养。附子可用于这些脉象。

四。方毅

附子助阳温表里,通经,麻黄发汗祛邪,细辛温饮祛邪。

三种药物的组合巧妙,相得益彰。能温阳化表,不伤表阳。治疗内伤时,可深入经络、隧道,疏通血气,祛瘀饮,同时可扶潜邪出表。

所以说全方具有补阳解表、温散寒邪、饮血化瘀、活血通脉的作用。

现代著名经方吴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方总结得非常精辟。他在吴《医学概论》第二卷中说,十大中医“老大”:

“本方用麻黄治表寒,用附子温里寒温肾水,用细辛温散少阴经寒邪,使其由阴出阳,达于太阳。可在麻黄的帮助下,通过皮肤表面的汗液来解决,麻黄是温经解表、助祛邪的良药。”

这种麻黄细辛附子汤不仅治疗少阴表证,而且治疗少阴内饮,或瘀血。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文章的范围,适应症非常广。

用现代医学的话说,这个方子可以刺激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如果辨证为阳虚寒,表里同病,或内伤杂病,阳虚寒凝,或饮于外寒,观察脉象,观察病机,灵活运用本方,或与其他疾病并用,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临床实践证明,麻黄细辛附子汤确实是一个配伍严谨合理、应用广泛、用药简单有效的好方,被历代医家证明疗效惊人。

胡希枢先生在《伤寒论》中举了一个例子:

《易观》云:‘头痛而有脑者,当知自己这阴伤寒之虚方(马复新)。’

张的医术中说:“声嘶突然,咽痛异常,起病突然,或咳而不咳,或无痰,痰多,脉沉紧,或数病……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之”。”

当代临床医生李克劳认为,百病皆因气,外感必是内伤,很少有单纯的外感。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扶正托邪法,先固少阴之根,再揭示潜在的致病因素。这就是麻黄细辛附子汤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我经常使用此方,不仅治疗外感病、头痛、四肢风湿性关节痛、鼻炎、副鼻窦炎、咽部扁桃体炎、突发性耳聋、突发性耳聋、喉炎、皮肤瘙痒症,还治疗内伤如冠心病、脑梗塞及其后遗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

动词 (verb的缩写)经验

以我的经验,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使用麻黄阿莎丽附子汤时,一定要观察麻黄和阿莎丽的剂量配比,不要随便打乱。我们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少。

二是敷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定要用的无汗。

清代医生陆懋修在《林逸琐语》中明确指出:“少阴用麻黄,诸症发热无汗。伦不言无汗,阴不可汗,故不言而喻。”

晚上服用三麻黄细辛附子汤时,最好在饭前服用。睡觉前不要推迟吃药。睡前服用会导致部分患者情绪激动,影响睡眠质量。

注意:具体治疗和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自毛进军主编的《经方心得:六经方药的理解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2011年7月。这个微信官方账号只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来自图片网。

//////////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原文:

失眠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细辛,真的不能大量使用,可以长期使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