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运河(读懂了运河史)
谈论运河(读完运河的历史)
这个话题我想了很久,终于写出来了。但是,写运河不是写运河本身,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史,见证了太多的朝代更替和潮起潮落。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对我们现在的很多现实都会有新的认识,比如选择入住的城市。
1.自古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修建运河。
说到运河,大多数朋友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大运河和战败的第二代皇帝杨光,但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历史是由劳动人民书写的,而不是由某个人拍脑门写的,修运河也不是杨光皇帝自己发明的。
中国修建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大禹治水采用的疏浚河道导流的策略也是一种策略,但不是用于交通。
到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战争实际上是一场争夺资源实力的活动。但是,有了资源,你得有能力把它们运到合适的地方,或者你只能把它们做成风景供人观赏。
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陆运的成本是水运的20多倍。如果距离再远一点,资源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原很难完全攻占北方草原和新疆西藏,靠陆路运输进攻那些地方又太远的原因。直到现在,海运1万公里的费用和陆运300公里差不多,大家都能感受到差距有多大。
春秋末期,东南吴王的两代人,合吕和夫差,拼死拼活,终于完成了争霸大业。他们在祭祀祖先时很有面子,被称为“江淮”,说明吴主要生活在江淮一带。等到夫差越做越大,野心越来越大,就瞄准了北方的齐晋。
不过齐在山东,吴主要在江苏,江苏人要打山东人,走陆路成本有点高。吴王夫差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让人修建了一条可以运输的水路,也就是汉沟,打通了长江和淮河,在定线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百二十多年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魏惠王也效仿,修建了一条连接黄河和淮河的运河,命名为分汊。也因为楚汉争霸而闻名天下。
在后来的历史中,修渠成了侵略王朝的一个基本操作,其中有些是疯狂的,比如曹操为了搞定袁绍,专门修了绥阳渠,这条渠一直通到官渡。之后越修越上瘾。为了剿灭河北,他先后修建了白沟、李灌运河、平陆运河、全州运河、新河等工程,形成了整个海河水系的雏形。
也就是说,在隋朝杨光开始修建运河之前,中国就已经有很多运河了,杨迪只是继承和发展了修建运河的大业。
开始之前,先说一个知识点。我们所熟悉的大运河并不是由杨迪建造的。这里的京杭是指北京到杭州。作为陕西人,杨迪皇帝后来搬到了河南洛阳,并经常访问扬州。没有理由修建一条从北京到杭州的大运河。找图之后可以看看。绿色的是杨迪的,后来京杭大运河明显丢失了。
我们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建于元朝,由杨迪修建的那条被称为隋朝大运河。因为后唐在此基础上发扬了修建大运河的工程,所以也可以统称为隋唐大运河。
每个人都要有常识。隋朝做的导致亡国的事,唐朝又做了。只是唐朝运气好,能力强,有才华的艺人胆子大。不仅不吉利,而且是离家出走。唐朝时期,突厥已经分裂,内部争斗比与唐朝时激烈;而且唐朝有很深的套路,经常带着一群游牧部落去打另一群,去打蛮夷。更重要的是,运河已经被倒霉的皇帝杨迪修了90%,唐朝可以利用南方的资源折腾北方了。
隋朝搞大运河的原因绝对不是某些野史写的去南方搞女人。这么庞大的工程建设,纯粹是逼出来的,除了兜里的钱占了便宜。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南移。
2.经济向南发展。
很多人都知道,西晋东晋之间,北方士绅为了避免战争,带着钱和生产工具南下,于是有了“背上衣服南下”的说法。其实,南下的不仅仅是“衣服”,还有大量的农民。大家一起去南方建设幸福家园。
到了南方后,新品种的种植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起到了提振生产力的作用。与破败的北方相比,南方会稳定很多,被称为天下粮仓的太湖地区此时欣欣向荣。
所以隋朝刚建立的时候,隋文帝,隋文帝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关中地区粮食不够吃。饥荒一来,又会上演。后来,在初唐时期,唐高宗李治带着儿媳七次前往洛阳,并在圣旨中明确写下了原因。没有任何点缀,中央同志吃不饱饭,皇帝带着大臣发了一笔横财。
为了解决中央的吃饭大问题,隋文帝琢磨了一下,便找了一个擅长水利的人修建了广通渠,开通了潼关到长安的水运,让沿黄河而来的粮食可以进入长安,但也只是部分缓解了长安吃饭的尴尬。当年洛阳大旱,隋文帝亲自到洛阳视察工作,发现这里也粮食供应不足,于是有了修建南北大运河的想法,让中原的朋友也能吃到南方的粮食。
除了运输粮食,修河的政治军事目的也很重要。隋朝之前,分而治之太久,南方士绅习惯了自由散漫。若无其事,他们就会起事,大吵大闹,而北方崛起的突厥也对中原王朝垂涎三尺,热衷于日常摩擦。可以运输军队、武器和粮食的水路在隋朝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杨迪皇帝继承了他父亲的帝国和财产,以及他父亲修建河流的想法。至于有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女性,不得而知。对了,后唐朝廷对儿子继承老子的女人一直有这个问题,就像北方的游牧部落一样,而玄武门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唐元的妃子说李世民调戏她,李世民也说他哥哥和那个妃子有一腿。而李世民的儿子确实与李世民的妃子有染,由此可见,他面前的那些东西未必都是假的。
杨迪在位的第二年,他开始修建大运河,历时六年。以洛阳为中心,北至今日北京,南至今日杭州,全长近2700公里,连接五大水系。
但是,你稍微想一想就可以知道,这条运河绝对不是从平地上挖出来的。就算放到今天基建狂徒的身上,六年也很难挖出这样一条运河。
事实上,杨光充分利用了前人的劳动成果,把前面提到的几条运河连接起来。与巴拿马运河类似,巴拿马运河通过人工河流将现有的湖泊与大海连接起来,充分利用了自然界原有的资源。
顺便说一下,为了表示我无意为杨光说好话,这两条运河只用了六个月就建成了。为了赶工期,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历史记录显示,40%或50%的工人死亡,工地上的场景非常血腥。
自此,隋唐大运河的雏形基本完成。虽然杨迪的目的是以洛阳为中心,但到了唐代,通过隋文帝修建的广济运河,将中心迁回长安,并不断加固修缮。
大运河的出现为唐朝解决了无数的粮食和救灾问题,也为可能正在衰落的长安城续写了辉煌的历史。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907年唐朝灭亡,历时153年,相当于南宋的寿命。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唐朝对河东地区的控制被严重削弱,甚至大部分时间处于失控状态。唐朝之所以强大那么久,主要靠的是江淮地区的粮和税。
通过河流,促进了贸易和经济交流,世界各地的财富和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再加上唐朝的西域开发,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一城。
同时,对于南方来说,要致富,必须先修路,水路修好了,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创业致富的机会到了。
来自南方的锦缎、镜子、青铜器、海鲜、玳瑁、真珠、象牙、沉香、橙子、茶叶销往广袤的北方,甚至通过丝绸之路运往更远的西方。
到了唐朝后期,扬州已经是中国造船业的中心,南昌是造船基地。唐代船只的数量和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朝以后,五代十国多事之秋,尤其是五代一直在北方折腾,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再一次让北方城市变成废墟。
北宋时,赵老大在地图上找了很久,最后选定开封为都城。这件事其实很重要,它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东移的确立。从此政治中心再也没有回到关内,长安开始不可阻挡的衰落。
北宋年间,占城大米从越南传入。它非常耐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与萧蔷相当,生长周期很短。从种植到收获只用了50天。这种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随着水利的改善和农耕技术的发展,江南地区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在手工业生产、矿冶、纺织等领域,南方遥遥领先于北方。作为中国标志性的特产,南方的瓷业也赶上了北方。浙江龙泉的哥窑盛产青瓷,有“千峰青彩”的雅号;江西新平是全国的瓷器生产中心,宋真宗景德镇时期在这里建过官窑,就是著名的景德镇。
到了南宋,,倪妈王,跑到了杭州,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进一步来到了东南地区。自此,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彻底完成。
蒙古人来了以后,不可能选择南方城市作为都城。毕竟离家太远,给祖先上坟会太麻烦。而如果在中原混不下去,也不能走太远回到草原。于是忽必烈选择北京作为首都。
现在看北京,感觉这个城市不太像其他世界级城市。几天前,有一场沙尘暴。夏天极热,冬天极寒,而且不靠近一条大河。地形不是特别平坦,所以它不是一个超级城市的模型。
因为根本不是,北京其实是一个边塞,处于游牧部落和中原文明的交界处。你看过《火与冰》吗?北京的意义类似于北方的长城。所以民国时期北京改北平,不再是首都,很快就消亡了,天津赶超了。北京能变得这么大,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一直是因为是政治中心,投入能量大,就像个富二代一样,一直是爸爸给的钱。
比如当时蒙古人定都北京,但是衣食费用也需要南方供应。走陆路运输是不现实的,他们背上的食物还不够他们自己在路上吃的。如果你走水路,无论是运河还是海路。两次远征日本的失败,让海浪给蒙古人留下了一些心理阴影,内陆运河显然更加稳定和安全。
但隋唐大运河要绕行洛阳,费时费力。所以元朝的人就准备修一条可以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反正南方人的命不值钱,抓个壮汉修修就够了。(元朝把人分为四等,南方汉人称为南方人,是最低等。)
元朝利用了隋唐以前大运河的部分河段,重点开发山东,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杭大运河。可分为七段,即北京-通州、通州-天津、天津-临清;临清-台儿庄;台儿庄-淮阴;淮阴——扬州;镇江-杭州。
其中临清至台儿庄一段称为汇通河(明代汇通河范围比元代广)。元代修的时候比较浅,运输能力有限,所以元代的一些水上运输需要海上加持。但元朝寿命短,到处都是麻烦,没有更多的精力修建运河。到了明朝初年黄河决堤的时候,运河直接被堵住了。
3.明朝继续修。
当朱迪迁都北京后,运河的修复再次被提上日程。
况且,朱迪迁都并不是“南京人不欢迎他”的问题,而主要是一种战略考虑。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要塞群的核心,要驻扎大量的野战兵团。
但这些团的管理是个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出兵南下灭帝。于是,就像所有不稳定的系统一样,来回反弹了几次,最后稳定在一个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皇帝自己去北京,自己带兵,也就是说皇帝保住了自己的国家。此后,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了五六百年。
至于大家发现北京动不动就被围攻,很正常。它原本是一个堡垒,像一艘航空母舰。它是为了战斗而生的,偶尔被围攻几次更健康。
朱迪上台后,一方面为了继续进攻北元,另一方面庞大的中央政府迁都北京,需要大量的资源,于是开始大规模修建运河。
此时南方的经济已经完全起飞,北方需要南方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就像火炉需要不断添柴才能保持旺盛。我们说的“长三角”并不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早在晚唐就出现了,到了宋代已经初具规模。当时上海什么都没有,可以称之为“环太湖地区”。
古代环太湖地区主要指润州、常州、苏州、杭州、芜湖,润州就是现在的镇江。这些地区从1000年前就开始富庶,海上贸易兴起后,又出现了另一个上海。历史上上海是小弟,出现的很晚,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开埠,之后迅速崛起。
环太湖水系众多,人们不断修建各种小运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系,进一步降低了运输成本,将更多的人吸纳到这个体系中。你记得我之前有一篇关于“徽商”的文章。徽商以前都是待在山里,然后顺着水路到杭州做生意,逐渐发展起来。
早在杨迪时代,这一带就已经非常繁荣了,所以杨迪皇帝的一段运河正好贯穿并打通了这一带,使得环太湖地区与北方的主流市场融为一体。
不仅如此,太湖地区成就了运河,运河也成就了太湖地区。正是运河的建成,使太湖地区的水运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现在,那些我们熟悉的城市,苏州、杭州、扬州,已经成为商品集散地,并且正在迅速繁荣。
各种水域之间的彻底连接导致运输成本大幅下降,这一地区的经济更加活跃。目前这个地区的经济能和一个发达国家比肩,和他们良好的交通环境是分不开的。
唐朝后期,太湖周边的税料越来越重要。如前所述,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基本成了诸侯国政权,但有了太湖里的物资,唐朝才勉强维持了百年。
到了宋代,第三次移民潮为太湖地区带来了500万移民,从劳动力和生产能力上保证了它能成为天下粮仓,于是有了“苏杭熟,天下足”和“国之根本,东南为辅”的说法。对了,这里基本可以看到。其实很难定义“南方人”和“北方人”。反正北方来了很多人,那个地方人很少。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涌入了南方。
到了明朝,这一带的税粮金额占当时全国的五分之一。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这个时候大家每年的粮食产量除了自己的粮食还有很多剩余,怎么办?当然是卖给没饭吃的人以牛换马换女儿。
有了农产品的商品,再加上此地强大的水、海、陆交通,农业商业化自然繁荣。
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又不满意了。其中一些爱折腾的敏锐,觉得这种粮食赚的利润太薄,要做点高附加值的。没错,这就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听起来很高大上,只出现在新闻里。其实很不做作,就是兄弟想的比较好。
太湖周围的居民开始大量种植桑树、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尤其是桑棉。这个东西不像大米那么容易,产业化的门槛很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很多人。现在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基础设施建设?
要搞这些行业,首先资本去的地方解决。有钱人搞实体经济,不如欺负男女开赌场,开妓院,能带来社会稳定;二是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即就业问题;第三,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带来了更丰厚的利润。
光绪年间,嘉兴桑树无数。在环太湖的一些县,棉田占全部耕地的90%。
经济作物的蓬勃发展再次带来了产业升级,即深加工。我产的粮食卖到外地赚两块钱,外地的酒卖五块钱。所以我为什么不在本地自己酿酒呢?
至于更普通的工人王,有一天他发现他只需要织布来养活自己,于是他亲自停止了耕作。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分开了,他成为商品交易的一部分,最终导致了区域工业分工的出现。
商品交易需要一个场所,这个场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城镇。世界上没有城镇,但是交易的人多了,就会有城镇。这个城镇进一步促进了商业活动,城镇周围的商人都去某个地方做生意。时间长了,那个地方的人会显得比其他地方的人更会做生意。
这种“虹吸效应”非常强烈。比如清朝时期,大量晋商南下苏杭经商,他们就成了“南方人”。所以南方人的成分很复杂。比如广东的客家人,就是从北方到南方的移民。更直观的说,海南是“东北四省”之一。几十年过去了,海南的东北人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就不好说了。
所以现在我们经常说“南方人”会做生意,这本身就不准确,因为除了那两个三角,其他地方的人都没有明显的优势,经济也就那样,就算有三角的也不是纯粹的南方人。
很明显,环境和人处于一种进化的关系中。长三角本质上是一个大市场,市场会培养商人,商人会把市场越做越大。
4.运河的重生。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环太湖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起初,19世纪后期,茶叶受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的冲击,衰落了。其次,在20世纪30年代和30年代,土布和纺织业也相继衰落。
再加上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苏杭被打成一片废墟,其商人和资本纷纷逃往上海。前面讲过徽商,他们的大本营是杭州。太平天国之后,他们也去了上海,最终把长三角的领袖从运河城市苏州换到了上海。
到了清朝末年,商船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海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怖和不确定了。清政府开始放弃耗资巨大的运河,转而利用海上运输从南方向北方运输物资,运河慢慢地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但近代以来,新中国一直在修建运河,继续连接各种水系,拓宽河道,增加水深。2020年,我国境内将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航道布局,28个主要港口分布其中。第一个是京杭运河。可见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但是,文章说了这么多,不仅仅是说运河本身,而是通过运河来体验下一个千年的南北经济关系。
而且通过这篇文章,大家会明白,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这不是偶然的。这本身就是过去千年趋势的延续,北京带不动身边的小伙伴。这也是一种趋势,毕竟之前没有被成功带动过。
后续趋势其实挺清楚的。即使像美国这样的国家,现在中部地区也要向空移动,人口也在向两个沿海移动。观察百年来的房价涨幅,上涨的主要是两岸的大城市,其他很多地区甚至跑不过通胀。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在面临相关选择时,会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全文结束后,如果你觉得文章写得不错,请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