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带娃”大家都受伤,自己的娃自己带
不难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姥姥开始带娃了。天下的姥姥都一样,看着女儿的劳累,总忍不住想要多分担一些,多出点力。
我的大学同学芳芳自从怀孕开始,妈妈就一直说要来帮她带孩子,她觉得妈妈就是她坚强的后盾。
可是临近预产期的时候,一向省吃俭用的妈妈给芳芳打了两万块,让她订好一点的月子中心。芳芳觉得疑惑不解,在芳芳的再三追问下,妈妈支支吾吾说出了缘由。妈妈生病了需要做手术,而爸爸需要去照顾妈妈。
想到妈妈生病了,最牵挂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芳芳忍不住泪流满面。
想到妈妈体力越来越不如从前了,也不想妈妈太劳累,芳芳决定做一名全职妈妈。因此,在孩子出生后的两三年里都是芳芳自己带娃,虽然妈妈也提过要来带娃,但都被芳芳婉言拒绝了。
然而,妈妈看着女婿一人赚钱养家经济拮据,也对比芳芳同龄的朋友一个个都在工作实现人生价值,而自己辛辛苦苦供芳芳辛辛苦苦上大学,婚后却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在妈妈的一再劝说下,芳芳决定重返职场。
于是在孩子快要上中班的那个暑假,妈妈就住到了家里。没多久,妈妈就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看电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而且据芳芳说孩子在幼儿园也是坐不住,专注力比较差。
为了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姥姥每天都陪着外孙玩。芳芳觉得妈妈真的是老了,不知道带孩子看看绘本,就知道玩。虽然心里有意见,但也不好明说。
转眼就开学了,没过多久,老师就告诉芳芳,孩子这个学期变化很大,上课很专注,不像以前总是乱跑。老师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芳芳,自从孩子姥姥来了之后,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且说话的时候偶尔还会蹦成语。
芳芳很好奇,妈妈究竟是怎么带孩子玩的,居然变化这么大。妈妈神神秘秘地把两样东西放在芳芳面前。芳芳拿上手一看是《儿童潜能开发游戏贴贴画》和《趣味成语接龙卡牌》。
妈妈告诉芳芳,她一个朋友一直在带孙子,而且常常学习育儿知识,懂很大孩子的问题。她向朋友取经,朋友给介绍的。说着妈妈还激动地给芳芳介绍道:
《儿童潜能开发游戏贴贴画》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还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越玩越聪明。一共有18册,每一本贴贴画都会锻炼孩子的能力。通过不停地撕、贴,孩子的小手越来越灵活,在贴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专注力得到提升,左右脑得到锻炼。
孩子在玩贴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图案的轮廓找到匹配的贴画,然后贴到对应的位置,这个过程中也是考验孩子的记忆力。
《趣味成语接龙卡牌》这个也很好玩,人多人少都可以玩。一共有192张字卡,每张卡牌上的成语都有注音、解释。姥姥平时就是跟外孙玩成语接龙,比如姥姥出牌“人山人海”,孙子会集中注意力找出“海纳百川”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成语玩。
每碰到一个成语,姥姥都会把成语和解释读两遍。孩子听得多了,自然也就记住了成语和含义。
这两个游戏都没有技术含量,只要能认字的老人都可以陪孩子玩。听完妈妈的介绍,芳芳觉得真是小看妈妈了。自从妈妈来了之后,小芳轻松很多,不用管孩子,不用做家务,简直不要太幸福。30岁宝妈泪目:“不要让姥姥带娃”
孩子的变化让女儿和女婿又惊又喜。然而,一件事却打破了家庭的平静。
一天女婿回到家发现了孩子吃剩的零食,于是对妈妈进行了一番“说教”。妈妈认为,孩子可以偶尔吃点零食,况且一起玩的小朋友都在吃,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吃,孩子心里多难受啊。
不巧的是,过了两天孩子发烧了,这下女婿彻底发怒了,一口咬定是姥姥给外孙买零食吃之后积食发烧。姥姥百口莫辩。
芳芳和老公带着孩子去医院,妈妈也要跟着去,芳芳连忙大声地说:“别去了,去了还得照顾你。”妈妈愣愣地站在原地,像极了犯错的小朋友。
凌晨两点,当芳芳回到家的时候,一进门就发现妈妈坐在沙发上,妈妈看到芳芳就说:“孩子好些了吧?你饿了吧?我给你煮馄饨吃。”
想到自己和老公对妈妈的行为,芳芳觉得很心酸。芳芳觉得妈妈可能要回家了。
但是妈妈说:“孩子在哪家就在哪,我们必须负重前行,不然哪有孩子的岁月静好。”
这个妈妈何尝不是全天下母亲的缩影?妈妈们总是心疼女儿,却忘了心疼自己。
正是如此,芳芳才说:“不要让姥姥带娃。”这是一位30岁妈妈的幡然醒悟,也反应了姥姥带娃的现实与心酸。
姥姥带娃的几点难处,女儿女婿应该理解
1.因育儿观念不同被指责
受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等的影响,年轻人和老人之间难免有育儿方式的冲突。
比如年轻人喜欢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而老人喜欢追着孩子喂。长期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姥姥觉得特别累。
2.身体受病痛的折磨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在女儿家里生活,即使身体不舒服,也要坚持带宝宝、做家务,给女儿女婿准备饭菜。
宁愿自己受点苦,也要让女儿一家幸福。
当然,姥姥带娃的难处远远不止这两个,因此,多给姥姥一些理解和爱吧!
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正如某平台一个高赞评论所说:妈妈总之为我们牺牲,但我们优先想到的总是自己。
姥姥的心酸和委屈,做子女的,又有几个设身处地想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