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才(人力资源证好考吗)
管理人才(人力资源证好考吗)
口述:卫诗,著名战略管理专家,北京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
采访:叶
来源:正和岛决策参考
正岛的决策参考特别策划了“创新”这个话题。本文是系列文章之一,节选自12月刊。
01.企业间对核心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
随着竞争的加剧,核心人才(高端技术人才、自主创造业绩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等。)对企业价值创造有重大影响的人在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间对核心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争夺企业核心人才的背景主要有三个:
第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
没有高科技的竞争,核心人才的问题不会像今天这样突出。
比如芯片加工领域,核心人才非常匮乏,大陆、台湾省、美国、韩国都加入了竞争,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一方面,待遇,不仅是现金奖励还有期权,超乎想象;另一方面,为了阻止核心人才的流动,一些企业甚至采用诉讼等更为极端的方式。
第二,产业整合
目前很多行业都在整合。企业一定会下大力气争夺与价值创造关联度高的人才,构筑竞争壁垒。这样其他人就没有机会了。
企业在抢夺核心人才时,往往会出现马太效应。人才多了,业绩会提高,资本市场估值往往会提高,付出的资源会越来越大,对竞争对手构成更大的壁垒。
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核心人才越来越“贵”。类似影视剧,在剧本和题材差不多的情况下,明星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企业从机会增长转向能力增长。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从规模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这意味着很多行业失去了红利,进入了存量时代。
以前很多企业产能不足,因为市场的增加,总能分得一杯羹。但在存量经济时代,只能靠能力。以前有些企业没有能力基础,突然遇到新的竞争,对人才的需求变强。
很多企业没有核心能力,能力的载体主要是人才。在人类中,可以复制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不能复制和传递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核心人才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企业只能向外寻求和挖掘,甚至在国际上寻求。
比如华为的计算机算法研究部门,需要数学家,但华为肯定没有,所以需要放眼全国甚至国际范围。
华为有一个用人理念:所有资源(人力、物力等)的分配。)跟随核心专家。核心专家在哪里,资源就投入到哪里。如果核心专家在法国,他们会在法国设立研究所。
2.选择核心人才的误区
核心人才有两种: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大多靠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成功率不高。整体来看,核心人才的选拔呈现出“悲剧多,喜剧少”的局面。
有几个原因:
误区一:核心人才匹配度有问题。
比如很多核心人才在其他企业专业工作,到了新的企业,经验不一定合适。
比如企业办研究所,引进中国顶尖科学家。但是科学家主要做基础研究,企业需要应用研究。这个时候,人才和企业的契合度就出现了问题。
误区二:对核心人才的期望不准确。
中小企业面临很多这样的问题,总希望找个“大神”帮忙解决。其实外面的“大神”很少,就算有,也不一定是这个领域的“大神”。
有些人长期在大机构工作,做的是狭隘的专业工作,而私企则需要独立,处理来自各方面的矛盾。
所以大机构以外的人不一定适合。比如这种人,就像在大机构的合唱中唱声部(比如男中音)。在那个声部,他很优秀,一首歌只需要唱几句。
私企要“二人转”演员,分工没那么细。要求你会唱歌,会跳舞,会打快板,会相声,会表演魔术:吹,打,唱,比相声演员更全面。如果请了专业的合唱从业者,那期望就错了。
企业选人还存在一个问题,一些核心人才没有经过仔细研究。有些人看起来是核心人才,其实不是。
误区三: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把候选人带进来之后,人才得不到多少任用,造成双输的局面。首先,企业输了。不仅选错了人,还付出了机会成本,不仅没有发展,还阻碍了发展。
很多企业在待遇上喜欢采取“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老人和新人收入差距太大。以前企业的人才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大概都是讲感情,讲关系。有的人跟老板打拼了几十年,老板觉得他没前途,工资也比较低。新人工资更高。
这两种方法就是悲剧的起源。原因很简单。一个企业有100个人,一个高收入的人来了,其他99个人的信心和积极性就受挫了。
很多老人会想:新人一年工资两三百万,我们干了八年十年,也不过二十万。这样,组织矛盾就会突出。如果企业文化好一点,问题会隐藏起来,但还是会有的。
我们常说老人不为新人挖坑就是活雷锋。
企业里可能有很多雷区不能踩,新人不知道。一些低级别的人会给新人挖坑埋雷,影响组织协调。一旦协作受到影响,企业如何团结大家,如何立足?就像水龙头,只有从一个点喷出所有的水,你才能有动力;有很多洞,爆出来也没什么影响。
误区四:“次组织”文化
有些企业,时间长了,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些“子组织”,有点山头文化的味道,只是没有公开表露出来。可能有潜在的。
子组织的构成很复杂,有各种维度,比如是老乡,有共同爱好,下班后经常一起聚餐。如果一个同事从来不去,以后别人也不会给他打电话。
新人进来,可能会触动子组织的利益。子组织会孤立和排斥新人。如果国外的核心人才人际交往能力差,基本上很难融入。
误解5:领导风格的随意性
领导风格的随意性也会让核心人才难以适应。有些民营企业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少考虑自己在哪里。比如大规模的营销和产能布局都是一时兴起,发现情况不对就会改变。
以前国内很多民营企业成了一种习惯——靠直觉和经验,只求快而不破,片面理解变革论,整天折腾。企业无法形成稳定的战略方向。
核心人才都是科学思维,需要有方向,有路线,有步骤。有些民营企业家就是喜欢打破常规,不怎么去想。那么就会有冲突。
3.对核心人才管理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短期内都很难培养出来,外部引进很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实证性的建议。
第一,控制引进的管理核心人才数量。
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引进过多的人才,而应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否则,企业的主体文化就会受到影响。我见过一些私企,十个高管有五个是进口的。新人和老人各走各的路,各有各的想法。现在问题挺大的。
第二,调整核心人才的预期。
不能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外面的人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在大企业工作的核心人才,依靠专业规范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然而,在中小企业复杂而不规则的环境中,往往难以适应,优势受到抑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业绩。
调整预期的关键是,老板不要有投机的想法,期待短期的结果。真正了解对方的长处尤为重要。
现在很多老板的习惯是“一见钟情”。他们觉得亏欠你,对你期望很高,来了不久就失望了。还有一些企业家,他们隐藏的思想不是以人为本,把人当工具。有的老板甚至公然说“你们都找得到”。
事实上,只有通过长期的合作,企业才能形成沟通的密码,这也可以称为文化。文化密码一般不用,但这种默契是心照不宣的,就像一首歌里说的——“永远不需要提醒,永远不会忘记。”
第三,要有统一的系统平台。
激励方面,可以提高工资,让新人和老人拿一样的工资。极少数核心人才可以采取其他激励方式,比如利润分成,大家都没意见。
本来公司没有这个业务。现在有几个新人做到了,为企业多赚了一个亿。人们把它分成两千万元是对的。
中国人追求公平正义。他们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老人和新人的分享机制是一样的,不要造成内部不公。
此外,可以招聘相对年轻、薪资没那么高、不想招大腕的“潜在核心人才”。就像一个剧团,不要一下子请梅兰芳来唱。我肯定会和你分享的。
第四,不要被山地文化吓到。
子组织不能没有。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不要让子组织影响组织的协调和运作,但是可以做内部人员流动和轮换。次组织的形成与人员的长期不流动和沉淀有关。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也要注意结构的平衡。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可以招校友、老乡,这样效率会更高,信任也容易建立,仗也更容易打。企业规模大了,就要讲遍五湖四海。
但是,有时候老板自己也吓不倒自己。其实很多企业里的“山头主义”并没有那么严重,大家都还在工作。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寿命的延长,需要逐步提高组织的开放性。更多学校和地区的人进来后,再动就不会有太多的次组织问题了。当然,这也需要老板本人有超群的政治能力来处理这件事。
第五,尊重人才,尊重科学规律。
核心人才进入企业后,要提前对自己将做什么,承担什么责任,完成什么项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好明确的安排。
总的来说,我们公司提供的是一个鸟在天上飞,鱼在海里跳的平台,你可以自由发挥!
不遵循科学规律的东西也折射在创业者身上,比如走捷径,疯狂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不会用真正的科学方法。
要突破瓶颈,创业者还是要学会放手。
很多老板在企业里话太多,每次都是没完没了的说,三个小时的会议,他讲了两个小时五十分钟。如果老板说的太多,就不能集思广益,集思广益进行广泛讨论。
权力被扭曲了。本来有的企业领导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那个位置就有问题了。一个人一旦膨胀,就会滔滔不绝,觉得“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子了。”。
其他所有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s的感觉是错的。所以,一个企业的改变,可以从老板不说话开始。
领导者应该多向德鲁克学习,多关心下属,让更多的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