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 跳河(屈原跳江,为什么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2月03日15时59分47秒 274 0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跳江,为什么是无法避免的悲剧?)

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杜莹被秦军攻破后,失去了楚王的信任,最后在汨罗江自尽,但即使楚怀王始终像当初一样欣赏和信任屈原,屈原的兴国大业也注定要失败。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战国后期的两大战略说起。

战国末期的第一强国无疑是西方的秦国,但你知道战国初期这个荣誉属于谁吗?答案应该会让很多人吃惊——郭玮。

魏国强大后,先是针对邻国秦国,最后彻底攻占了秦国的西河地区。秦国在魏国的威胁下生存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孝公成功任命商鞅,这种局面才得以改变。马庄精兵秦对魏国展开复仇战争,不仅夺回了西河之地,还继续向河东进军,迫使魏国彻底迁都到远离秦魏边境的大梁。

与当年的魏国相比,秦国的胃口要大得多。既算了和魏国的旧账,又照顾了周边几个国家,肯定能很快得到。在这种情况下,被秦国打得头破血流却相当不甘心的魏,打出了联合抗秦的旗号,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衍。

这个惠施不是别人,正是惠施,他以和庄子一起提出“鱼非鱼之乐”的理论而闻名于世。这时,他在魏国。他主张惠施的魏应联合齐楚对抗秦的东侵,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跟上长期自称为王的楚。齐国果然如所愿与魏国讲和,却拒绝出兵帮助魏国抵御秦国的进攻,而楚国更加不忠。魏惠王感到失望和愤怒,他心中的天平立即从惠施的联盟转向张仪倡导的连横。于是,惠施带头,张仪带头。

张虽然是土生土长的魏人,但实际上是秦国派到魏国的卧底。他的连横策略是为秦国服务。简而言之,秦国拉拢关东六国中的一个去打另一个。张的第一次连横实验以魏为“一”,以齐为“二”,但由于齐太强而失败。魏国和齐国山水相连,而秦国又远离关西,所以秦魏联军的失败意味着魏国面临强敌入侵的危险。

屈原的故事 跳河(屈原跳江,为什么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第1张图片

魏惠王同志是一个绝对不吃眼前亏的人。为了挽回齐国的好感,赶走了连横的张仪,推了英国的公孙衍入相。

屈原的故事 跳河(屈原跳江,为什么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第2张图片

公孙衍和张仪几代人都是死敌。他一上台就发动了联合韩、赵、楚、燕四国反秦的国际军事行动。五国入侵秦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五国联军打到函谷关前线的时候,大家都以为五国志在必得,秦国危在旦夕,结果却真的出乎意料。秦国一发起反击,就给了魏军一个大大的下马威。其他四国一看,没有出兵救援,都撤兵了,一哄而散。然而,秦国不肯就此罢休,在山谷中指挥疾病。

公孙衍联合攻秦损失惨重后,张仪发动了新一轮的连横运动。这一次,他没有让秦惠文王失望,成功瓦解了对秦国构成最大威胁的齐楚联盟。此后,秦军在丹阳击败了楚军,赢得了连接巴蜀和关中的汉中之地。强大的楚国被削弱,从此一蹶不振。

此时,屈原因为一个小人的诬告,已经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从一个强大的左派变成了无权无势的三闾医生。他主持的变法事业,他倡导的统一运动,当然都以失败告终。楚怀王意识到自己上了张仪的当后,想起了屈原联齐抗秦的政策,于是任命屈原为驻齐国大使,重修旧好。胆大心细的张仪得到消息后再次来到楚国,再次愚弄了楚怀王。结果齐楚复合了,秦楚缔结了“黄刺之盟”。张的连横运动第二次成功,屈原的联纵路线又一次受挫。屈原后半生的流放生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如果不是南王郑袖、晋商、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歹徒的袭击,如果不是张仪千里迢迢来到楚国,一次又一次地捉弄楚怀王,如果当初屈原与的关系如鱼得水,彼此欣赏,那么屈原的合纵之策会像张仪的连横之策一样成功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联合违背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连横则是顺应了战国末期的世界大势。

为什么这么说?

正所谓,天下大势,久而必分。从春秋开始到战国末期,诸侯之间的世仇已经持续了近500年,历史上老人的脚步必然走向天下统一。那么,联盟和连横这两种策略,哪一种有利于统一大业呢?

连横的核心是秦国联合一个诸侯国进攻另一个诸侯国,也就是说它完全是为秦国统一大业服务的,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当然,秦统一大业是从秦和后世的角度出发的。对于关东六国来说,统一秦国就是侵略。相比之下,联盟的目的是联合关东诸侯反对强秦的蚕食和吞并,也就是说,它是为关东六大诸侯服务的,其目的是维持现有的割据局面,这与当时的历史潮流是背道而驰的。

虽然屈原是典型的君子,张仪是公认的小人,但有利于统一大业的是张仪提倡的连横,而不是屈原支持的联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但遗憾的是,他的联纵策略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潮流不符,这就注定了他联齐抗秦的事业无论如何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也应该是他悲剧命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