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06日07时21分47秒 360 0
导语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近年官方民间和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的历史走向。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王维的诗,反映了大唐盛世,万国来朝的辉煌;“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宋人李邴的诗,则折射出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跨越近两千年时光,为何偏偏在宋朝达到鼎盛?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1张图片

涨海声中万国商: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简史:从秦汉到明清

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长期并存,只是两者在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隋唐时期是一个转折点,大致从秦汉到隋唐,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为辅,海不如陆;从隋唐到宋元,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居上,成为主流,陆上丝绸之路退而为次,陆不如海。

1、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秦汉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阶段,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南方广大地区的控制,特别是秦朝、汉朝先后征服百越,将岭南的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纳入统治,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出发,途径东南亚各国,到达印度半岛,在印度与西方的希腊、罗马商人对接。

2、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开辟出新的沿海航线,可以不必在印度对接,直接途径印度洋,最远处抵达红海、波斯湾一带。

但由于这段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大一统王朝,故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比较缓慢,没有规模性的突破。

3、隋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伴随隋朝统一全国,我国进入第二个大一统时期。隋唐时期的长久统一,直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受国内外因素影响,陆上丝绸之路衰落,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取而代之,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广州、泉州为主要出海港,经南海到东南亚各国,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半岛,再经印度洋到达红海、波斯湾各国,以及东北非地区,形成了一条十分稳定的远洋航线,为当时世界上最长,史料称之为“广州通海夷道”。

这一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是出口物资的“四大宗”,将中国商品、中国文化、中国符号带往世界各地。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2张图片

隋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4、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相比秦汉、隋唐、明清,宋朝一向不被认为是大一统王朝,北宋只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南宋更只占据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在宋朝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达到鼎盛状态,超越了此前的秦汉隋唐,更将后来的明清甩在身后,至于元朝不过延续了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有多鼎盛?出海港之多、贸易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均为空前绝后。

宋朝的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密州(今属山东)为当时海上贸易的五大港口,泉州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仅泉州一年的市舶税额就高达100万缗,占全国税收总数的10%。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因而被视为“黄金生命线”。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分南海航线(又称南海丝绸之路)、东海航线(又称东海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主要通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东海航线主要通往朝鲜、日本等国。

这两条不同的航线虽早已有之,但从来没有像宋朝这样繁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神秘的东方文明向全球放射出独特的魅力。

5、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

明朝全面实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扼杀了海外贸易,只有官方的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中国的大航海时代,骨子里却是“万国来朝”的朝贡模式,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海上丝绸之路全面衰落。

怠至清朝,统治者进一步闭关锁国,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末路,直至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紧闭的大门。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更让宋朝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3张图片

宋朝时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历史的必然

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秦汉到宋元,跨越了近两千年时光。宋朝既不是疆域最广阔的朝代,也不是国力最强盛的政权,海上丝绸之路为何偏偏在宋朝达到鼎盛?

应该说,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海外贸易,更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鼎盛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是由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众多因素决定的。

1、统治重心的全面转移,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决定性因素。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全国统治的重心有一个逐渐转移的过程。

秦汉时期的统治重心是关中的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野清晰,北方的统治中心是中原的洛阳、山西的太原,南方的统治中心是江南的南京。

隋唐时期,统治重心又回到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五代宋朝则先后是中原的开封、南方的杭州;元明清时期又回到北方的北京。

虽然全国性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北方,但经济中心却始终保持南移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南方经济文化大开发,南方经济已经开始赶超北方。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隋炀帝开大运河,唐朝时“天下赋税仰仗江淮”,充分显示全国经济重心完全转向南方。

宋朝定都开封,政治、军事中心仍在北方,但此时南方人口户数占全国人口总户数的比例已达到63%,经济总量更远超北方,赵匡胤定都开封一个极其重要的考虑便是开封漕运发达,方便转运南方的粮食物资供应京师。

开封之所以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靠的也是南方经济的支撑,故而宋朝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靖康之耻后,北方失陷,开封随之没落,宋室南迁,以杭州为临时行在,延续国祚,使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全面向南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宋朝的GDP总量和文化成就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海上丝绸之路是规模宏大的海外贸易,更是全球化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根本不足以支撑中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统治重心向南方的全面转移,南方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鼎盛的决定性因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4张图片

我国古代统治重心的转移(示意图)

2、全球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客观因素。

隋唐以前,陆上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主渠道,西域则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害区域,只有控制西域,才能保证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汉苦心经营西域,从经济角度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隋唐是我国空前的大一统阶段,唐朝中期前始终牢牢控制西域,但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削弱,特别是吐蕃强势崛起,与唐朝分庭抗礼,一度控制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大西北,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

与其同时,阿拨斯王朝(又称东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开始崛起,在扩张之初,阿拨斯王朝为扩大版图,遏制唐朝的势力范围,控制了中亚,阻断了路上丝绸之路的通行。

宋朝建立后,西北地区被西夏、回鹘占据,北宋外战乏力,无力占据河西走廊,自然也无法打通陆上丝绸之路。

南宋以杭州为临时行在,先后与北方的金、元对峙,金前期以宋朝为主要对手,后期被蒙古反击,更无心打通河西走廊。

蒙古倒是大规模西征,但以军事征服为主,对经济文化交流无益。从唐朝后期到宋朝长达四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内部乃至全球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导致路上丝绸之路被长期阻断,迫使丝绸之路从陆地向海洋转移,进而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5张图片

唐朝后期形势图:吐蕃帝国的崛起

3、贸易模式的重大转变,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政策因素。

我国古代政权与海外番邦的贸易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朝贡模式和互市模式。

朝贡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番邦拍我们的马屁,表示臣服,向我们进贡,换来我们的回馈。朝贡模式是一种不平等模式,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贸易只是捎带,我们给番邦的回赐价值远超对方的贡品。

互市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双方互相贸易。互市模式是一种平等模式,双方本着平等、独立、互利的原则通商,以经济贸易为主,与政治地位无关,从本质而言,与现代国际贸易没有根本区别。

宋朝以前,朝贡模式和互市模式并存,以朝贡模式为主。从宋朝开始,抑制朝贡模式,全面倡导互市模式,朝廷专门下令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北宋时要求一般使团不得超过十人,最多不得二十人;南宋时规定“商船不得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徒二年,财物没官”。

与此同时,宋朝大力鼓励民间互市,而互市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宋朝进口珍珠、象牙、香料、药材、胡椒等天然产品,出口陶瓷、丝绸、纺织品、茶叶等高附加值商品,海外贸易处于顺差,每年进出口总额约二千万贯,关税收入近二百万贯,达到空前绝后。海外贸易从朝贡模式到互市模式的转变,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务实思路,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政策因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6张图片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油画)

4、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提供了制度保障

宋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大力鼓励民间海外贸易,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宋神宗元丰年间曾制定《广州市舶条法》,系统规定了海外贸易的主管机关、贸易主体、出入境管理、经营许可证、外商保护制度等内容,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海商法,极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设立主管机构,依法加强管理。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密州等重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在秀州、温州等次级港口设立“市舶务”,在更次级的临海州县设立“市舶场”。市舶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发放“公凭”(即贸易许可证)、抽税、进口商品、维护港口、打击走私等,相当于现在的海关。

二是坚持平等互利,保护外商利益。宋朝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严禁不公正贸易,损害海外客商利益。南宋高宗时曾下诏规定“有亏蕃商者,皆重置其罪。”

绍兴年间,曾有外国政府来信投诉广州市舶司近年来抽税过重,导致外商亏损,宋廷迅速调整政策,恢复以往的抽税比例,还将广州市舶使降职处分。

三是设置专门机构,严厉打击海盗。海盗自古有之,海外贸易越发达,海上安全问题越严峻。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等重要港口设立“望舶巡检司”,甚至在海面上设置“寨兵”,专门负责打击海盗,保护海上贸易安全。海商途径危险海域时,“寨兵有酒肉之馈,并防护赴广州”。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7张图片

宋朝泉州市舶司遗址

5、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达,为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一直领先全球,宋朝的造船业更加发达,尤其是远洋海船技术在世界居于首位。

宋朝的远洋海船,船头小,船底尖,便于破浪前进;船身扁宽,船体高大,结构坚固合理,安全稳定性好,;多樯、多帆、多锚、密封隔仓等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远洋航行。

史料记载,宋朝专门用于远航的海船“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有的巨型海船,甚至“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

1987年,我国在广东附近海域发现“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残骸,经测算后,原船体长约42米,宽近11米,高约4米(不含桅杆),有14个隔舱,排水量达828吨,载重近425吨,充分显示了宋朝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

航海技术方面,宋朝远洋海船在世界上率先广泛应用指南针,使得航海摆脱了“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的传统导航模式,远航能力大大加强,也造就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航海团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度发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8张图片

宋朝海船“南海一号”复原模型

6、开放的思想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的根本因素。

宋朝统治者思想开放,重视经济,不“耻于言利”,他们深知海外诸国万里之遥,不可能真心臣服,与其追求朝贡的虚荣,还不如追求互市的实惠,因此在发展海外贸易上显得十分务实,鼓励本国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宋高宗赵构更说过“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贯)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

宋朝对外商一视同仁,不仅鼓励他们来华贸易 ,也以开放的胸襟欢迎他们在华定居。广州、泉州这样的超级港口,聚集了众多来自东南亚、南亚、中东、阿拉伯等地的外国人,宋朝在这些城市设立蕃坊,供他们居住,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让蕃坊自选蕃长,实行自治。北宋徽宗年间,官府在外国人集中的广州、泉州等地修建蕃学,专供蕃商子弟入学读书。

宋朝允许外国人与本国人通婚,因此外国商人娶中国女子为妻,世代定居的现象并不罕见,甚至有外国商人进入政府为官。

南宋时期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其家族先后在广州、泉州定居,父亲曾任安溪县主簿,蒲寿庚本人曾被宋朝委任为泉州市舶司提举,一度为福建、广招抚使,总海舶。

无论贸易模式的重大转变,还是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其根源都在于思想文化的开放。如果思想不开放,像明清一样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能在宋朝达到鼎盛。因此,开放的思想文化,才是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鼎盛的根本因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第9张图片

反映宋朝海上丝路的大型油画:涨海声中万国商(局部)

结语

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鼎盛,不仅得益于历史的沿革、客观的形势,更得益于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因而是历史的必然。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还将“四大发明”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宋朝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时光越千年,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起航,必将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