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的主客观原因解析(李广难封受到的启发)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他报以极大的同情和惋惜,认为他难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
而卫青和霍去病之流则依靠外戚的关系,可以飞黄腾达到了大将军大司马的位置,跟随霍去病的李广之子李敢都被封侯,他的老爸还是难以封侯,这看上去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帝王时期,李广不能封侯的客观原因和李广的悲情人生。
汉文帝时期:年轻气盛少年英雄,但时运不济无用武之地。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是先秦名将李信之后,人们往往记住了名将王翦,却忽略了是李信,攻灭了燕国,拿到了燕太子丹的人头。因此李广是名将之后将门子弟,并不是默默无闻的市井之人。
广家世世受射。——《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家子弟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骑射,他们手臂非常长,因此其射速十分精湛,远远高于常人。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举入侵,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因此杀死的匈奴人很多,因军功而被封为中郎,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仅李广,他族弟李蔡也为中郎,他们都被封为武骑常侍,享有八百石的俸禄。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既然李广能力这么突出,为什么他没有被封侯呢?上面这段话说出了原因,李广经常跟在皇帝身边,最开始的展的锋芒毕露并不能解决他继续建功立业的问题,在皇帝身边主要成了皇帝的侍卫,怎么有机会到前线去呢?
汉景帝时期:从太尉平七王之乱,受梁王封劳亦无功。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时期,李广最重要的事件便是跟随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组织七国联军发动叛乱,对中央政权统治构成极大威胁,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平叛。
而周亚夫身边的勇将之中就有李广,李广攻击吴楚之军,夺取了对方的军旗,算是在战场上扬名了,按道理讲他封侯那是不在话下的,但偏偏事情发生了意外。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梁王刘武为了表彰李广,把将军印赐给了李广,李广要是个聪明人,他肯定不会接受梁王的封赏。
因为恩大莫过于天子,就算封赏也要由天子来,梁王刘武尽管是汉景帝的弟弟,但也是诸侯王的身份,李广作为朝中大将,接受诸侯王的馈赠以及将军印,这显然不符合礼数。
因为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因此在班师回朝之后,李广并没有受到任何封赏,显然他触碰到了汉景帝刘启的逆鳞,我堂堂皇帝都没有封赏你,我弟弟梁王刘武封赏你就接受,你眼里还哪有天子啊?你难道要和梁王刘武一起做下一个谋逆之臣吗?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被封为上谷太守后,每天都出去和匈奴人作战,不久之后就有人到汉景帝面前去哭诉说:“陛下,李广这个人有能力有才气,可以说天下无双,但因为他过于自负,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突出,因此主动与匈奴人交战,长此以往,恐怕这位天才的将军就要命丧的匈奴之手了。”
在这位大臣的仗义之言之下,汉奸立先后将李广叫任了很多地方,至此李广没有机会再与匈奴人经常作战了,保护他的措施也成为了他继续建功立业的绊脚石。
只能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领导不给机会,你怎么可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呢?
汉武帝时期:笼罩在帝国双壁阴影下的那个悲情之人。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史记·李将军列传》
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已经成为大汉的名将了,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李广想现在该轮到我封侯了吧,但是事情的走向并没有按照他的预计发展。
主张对匈奴人用兵的汉武帝,在马邑之战中计谋被匈奴人看破,而李广作为这次战役的重要将领之一徒劳无功。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史记·李将军列传》
紧接着四年后,李广更是在雁门关外被匈奴人生擒活捉,当然李广不死还要感谢匈奴人,他的名声被单于听闻,因此要求部下活捉李广,否则李广早就死于乱军之中,怎么可能还有机会死里求生呢?
尽管他凭借着出色的马术和射箭技巧逃脱,但是因为折损死了大量的部队,按照大汉律法,李广本该被斩首,在李广拿出了大量钱财替自己赎罪后,才侥幸没有死而被贬为庶人,开始赋闲在家的生活。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在这个时期,李广也没闲着,有一次他和灌婴的孙子一起出去狩猎,路过关卡的时候,被霸陵卫“刁难”,霸陵卫说他们已经错过了开关的时辰,因此不开大门,让他们在门外呆了一夜。
李广认为霸陵卫是不给自己面子,在故意刁难自己,实际上霸陵卫不过是秉公执法,坚持值守而已。
但是李广却不想放过霸陵卫,于是不久在他重新被汉武帝启用后,他便把霸陵卫招到了军中,并将其杀害,这叫什么?霸陵卫不过是在秉公执法而已,而李广则是在公报私仇。
有人说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刻意培养帝国双壁卫青和霍去病,因此故意打压李广不给他封侯拜相的机会。
这种说法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那个时代封侯的条件便是建立军功,用斩获敌人人头到一定的数量来衡量,按照这个硬指标来说,李广从来都没有达到这个指标。
他的同族弟弟李蔡,他的儿子李敢能被封侯,那是因为他们战功达到了封侯的标准。而纵观李广的一生,他除了在突击战和遭遇战上,把个人的英雄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外,在指挥大规模战役上,几乎没有获得过胜利,反而经常打败仗,自己还被生擒活捉国。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
最后对匈奴人的会战中,他竟然迷失方向,而导致不能和大军会合,在卫青派遣官吏去调查的时候,李广竟羞愤难当自杀而亡,因为他认为自己迷失方向,是大将军卫青安排考虑的不够周到,才导致自己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如果论罪责,卫青是大罪,而不是要追究自己的责任。
但卫青是皇帝面前的红人,是汉武帝极力打造的名将,因此自己要替卫青背这个锅,李广的态度很明确:这个锅我不背,我宁可去死,也不想承担这样莫须有的罪责!
成于能力,败于性格。这句话放在飞将军李广身上恰如其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