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什么必须死(朱棣为什么非要解缙死)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09日22时49分11秒 275 0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大雪纷飞。

已经在牢里待了几年的解缙先生心情大好,因为他听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要请自己喝酒。

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纪纲是皇帝陛下跟前的红人,他请自己喝酒,说明事情有了转机,自己可能很快就要重获自由了。

所以,这顿酒解缙喝得十分尽兴,最后酩酊大醉。

然后,他的确很快就获得了自由,永远的。

聪明绝顶的解缙先生忘记了,其实纪纲除了是特务头子,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大牢头,请他吃饭,不过是遵照传统,让他吃一顿最后的晚餐罢了。

等他喝醉之后,纪纲将他拖到雪地里,埋了。

解缙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旷世奇书《永乐大典》的主编,最后死得不明不白,最大的原因,是他参与了储位之争。

一般来讲,皇帝一旦登上大位,就有两件大事就要提上议事日程:

一是将来睡在哪里(陵寝);二是选择谁做接班人。

前者基本看皇帝自己的意愿,毕竟将来要睡在那里的,是他本人。而后者则是皇帝、皇子以及大臣们博弈的结果。

同其他帝王一样,朱棣桐子成功坐上金銮殿后不久,就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他的儿子不算多,主要的竞争者其实只有两个,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

毫无疑问,朱棣本人是想将那把椅子传给朱高煦的,因为他长相英武,且在朱棣桐子抢班夺权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相比之下朱高炽就逊色多了,不但过于肥胖,眼睛还有点问题,属于残障人士,形象上不太适合做帝国的扛把子。

但是朱高炽是嫡长子,立长属于传统,要打破也不太容易,所以朱棣桐子决定搞一个民意测验。

结果是典型的“两边倒”:

跟着朱棣造反的那一拨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力挺朱高煦,因为他们是一起扛过枪的战友;而朝中大臣也是一边倒,清一色的支持朱高炽,原因无他,读书人恪守的是嫡长制的传统。

所以问了等于没问,朱棣桐子仍然拿不定主意。

这个时候,解缙出场了,他只用了三个字,就奠定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这三个字,就是“好圣孙”。

好圣孙,指的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此人不但天资聪颖,而且对朱棣来说,还有点吉祥物的意思,深得他的欢心。

解缙成功地抓住了这一点,将朱高炽推上了位。

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什么必须死(朱棣为什么非要解缙死)-第1张图片

不过,朱高炽虽然靠拼儿子当上了太子,但是地位并不稳固。朱高煦的政治力量在不断发展,心态也在不断膨胀。

后者显而易见,因为他所用的礼仪与太子基本相当。

在帝国的文官们看来,这是不可以接受的,是不折不扣的僭越。

于是,解缙先生出手了。

他利用觐见皇帝的机会,打了个小报告,希望皇帝陛下制止朱高煦的越礼行为。

解缙觉得,皇帝一定会采纳自己的意见,毕竟朱棣对他一向言听计从,而且道理也在自己的这一边。

可是朱棣桐子只是冷冷地说了声,“知道了”,就没了下文。

解缙感到非常意外,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

其实道理很简单,朱高煦能够使用超规格的礼仪,一定是得到过皇帝的默许。

朱棣之所以这么做,不过是在玩制衡而已。

自古以来,皇储都是不好做的。事情办不好,皇帝认为你能力不够,随时可能让你下岗;事情办得太好,得到了群臣的拥护,又容易被皇帝视为威胁。

不但如此,有了太子后,不少皇帝都会扶持另一个皇子,如果太子暗弱,就充当备胎;如果太子能干,就作为制衡。

比如秦王李世民,就是因为李渊要制衡太子李建成,才有机会开府,在天策府养下一大批谋臣武将的。

朱棣桐子支持朱高煦壮大,也是同样的道理。

朱高炽虽然行动不便,但是宅心仁厚,深得文官之心,朱棣桐子又经常北巡,的确是有些放心不下。

抬高朱高煦,就等同于压低了太子。

解缙先生拿这个来说事,自然是伤不到朱高煦的,相反,他伤到的,是他自己。

朱棣桐子立储之时采纳了解缙的意见,一来是因为解先生说到了关键点,二来也是因为朱棣相信,解缙是一心为朝廷、为自己分忧的。

因为那个时候谁上位,对解缙来说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一次就不同了,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自然会有不少人为了将来的富贵提前效忠。朱棣认为解缙这么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自然就容不得他了。

解缙自此地位一落千丈。

早就视解缙为眼中钉的朱高煦先生,哪里肯放过落井下石的机会?他派人陷害解缙,说他泄露了“宫中语”。

朱棣大发雷霆,将解缙贬到广西做了个参议。

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什么必须死(朱棣为什么非要解缙死)-第2张图片

永乐八年,朱棣北征,让太子在南京监国。

虽然他不得不放权给太子,但是防范还是很严的,比如规定如有官员要拜见太子,必须要有其他官员在场,不然不能见面。

这个时候,解缙因为汇报工作来到了京师。

估计是怕时间久了,太子忘记了自己,解缙先生偷偷跑去见了朱高炽一面,而且不等朱棣回来,就自行返回了。

这属于文人的通病,他们可以死节,但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绝不能死得悄无声息。

解缙先生怕太子忘记了他这个忠臣,不惜违抗朱棣的旨意,除了确实耐不住寂寞外,也是以为自己可以做得足够隐秘,可以瞒天过海。

殊不知,太子府里府外,都都有朱高煦的眼线。

收到这个消息后,朱高煦喜出望外,立即向朱棣打了个小报告。

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关进了监狱。

这一关,就关了好几年。

明朝大才子解缙为什么必须死(朱棣为什么非要解缙死)-第3张图片

永乐十三年(1415),朱棣在翻看纪纲递交的囚犯名单时,看到了解缙的名字。

沉思片刻之后,他对纪纲说出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缙犹在耶?”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解缙怎么还在牢里啊?暗示早就应该放了他。

另一种理解是,解缙还活着吗?潜台词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朱棣是个打哑谜的高手,很多时候都不会把话说透,让臣下自己去揣摩。

纪纲非常善于领会朱棣桐子的意图,这是他能够混到锦衣卫指挥使这个关键岗位的重要原因。

纪纲判断,皇帝陛下说这话的意思,是要解缙的命。

他没有明确下旨处死解缙,是因为他并不想这么做,背负杀才子之名。

这正是纪纲刻意制造出来的结果,因为他收了朱高煦的黑钱,要帮忙除掉解缙。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纪纲很动了一番脑筋。

因为解缙是个名满天下的才子,如果偷偷把他做掉,很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想来想去,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解缙的名字加到特赦名单里去。

纪纲非常了解朱棣桐子,这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主。他可能想不起来要杀解缙,但绝对不会放过他。

自己有必要给领导提个醒,让他发话处理掉解缙。

事实证明,他确实赌对了。

可怜一代才子解缙,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白茫茫的雪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