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朱祁镇故事结局(朱祁镇是个怎样的皇帝)
2019年,由汤唯、张艺兴主演的《大明风华》登上了大银幕,让国人看到了一向以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著称的大明,竟发生了耻辱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20万中央军伤亡过半,余部溃逃,皇帝朱祁镇更是兵败被俘。
紧接着,北京城被瓦剌军队围困两个月之久,大明朝政权险些便毁在了他的手上。可正是这位被网友戏称“瓦剌留学生”的朱祁镇,却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这不禁令人感到疑惑,朱祁镇究竟有何闪光点,竟足以盖过兵败被俘虏的耻辱,而得到毛主席的欣赏。
少年天子朱祁镇出生于1427年,其父亲为明宣宗朱瞻基,母亲为孙贵妃。作为皇长子的他,在出生一年后便被立为皇太子,孙贵妃也母凭子贵被册封为大明皇后。
彼时的大明王朝在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帜,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之气。
不仅将北部的瓦剌、鞑靼部落赶回了草原之上,使得他们不敢逾越边境一步。郑和也在此期间三下西洋,将大明国威远扬海内外
边境稳定的同时,国内农业也得以稳步发展,明朝国力迎来了新的高度。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由于在对瓦剌战争中留下了伤病,不到四十岁便英年早逝。大明也迎来了第六位帝王——明英宗朱祁镇,此时的他才年仅9岁。
主少国疑,大明王朝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刻。为了填补新帝年幼不能处理政务的间隙,太皇太后张氏挑起了重担。
她从政之后,鉴于历史上吕氏专权的现象,从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朝政。
为了遏制宦官势力抬头,她还时常将朱祁镇的贴身宦官王振叫去痛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宦官势力,使得王震在其掌权期间不敢逾越雷池半分。
另外,她在政治上重用“三杨”,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明朝的国力再度得到发展。
可惜好景不长,1440到1446年间,“三杨”以及太皇太后张氏相继去世,少年天子朱祁镇开始亲政。
此时的朱祁镇大有安邦定国之宏愿,他以父亲为榜样励精图治,不仅组织了三次北伐巩固边境,还效仿明成祖朱棣,派遣船队再下西洋,宣扬国威。
土木堡之变在明英宗亲政的同时,宦官势力也逐渐抬头。王振作为朱祁镇的贴身宦官,凭借着皇帝的信任,公开的卖官贿爵,贪污受贿。他为了排除异己,甚至公然打杀朝廷命官,明朝的政治风气也达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黑暗。
此时,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趁着大明主少国疑之际逐渐发展,并时不时南下骚扰明朝疆域城镇。
他们在与大明的朝贡贸易中,为了获得丰厚赏赐,竟将使者人数膨胀至三千余人。这使得总揽朝政的王振对其颇为不满,便下令减少了对其的赏赐。瓦剌便以此为借口挥师南下,军队直逼大同。
此时的朱祁镇年仅20余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再加上王振的鼓动,最终决定御驾亲征。只见他一声令下,北京地区瞬间便集结了20万大军。
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北上,可当抵达大同附近时,他们看到的是遍地的尸体,这使得朱祁镇心生惧意。他以粮食不足为由,准备撤军,结束此次北伐。
王振却鼓吹道,倘若这般灰溜溜地回去,将有损帝王威严,不如改道蔚州。这样一来即可拖延时间,也可以看看沿途的风景。
此番话语虽冠冕堂皇,却也尽显私心。蔚州乃是其老家,他这般衣锦还乡甚至还有皇帝的陪同岂不风光无限。
可是在大军行进途中,王振却害怕自己家的庄稼被践踏,又建议原路撤军。这番操作下来,不仅使得明军队伍过长,首尾不得相应,甚至辎重都未能赶上。
就在此时,土木堡方向出现大批瓦剌军队,还没等到明军反应过来,敌人骑兵便冲到了面前。仓皇应敌下,大明20万精锐竟死伤过半,余部也纷纷溃散,朱祁镇被俘。
紧接着,瓦剌大军长驱直入包围北京。面对此等危机,朱祁钰临危受命继承皇位,是为景泰帝。大明将士在他的带领下浴血奋战长达两个月,这才渡过了此次危机。
1450年,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回到北京,被尊为太上皇,入住南宫。为了重登大宝,他于1457年发动夺门之变囚禁景泰帝,第二次登上皇位。
知耻而后勇故事发生到这里,不禁令人感慨朱祁镇的昏庸无能,不仅使明朝几十年积蓄的国力受损,还在夺门之变杀害了于谦为首的一大批忠臣。
但都说知耻而后勇,朱祁镇在经历了如此的大起大落后,也明白了作为皇帝应当肩负的使命。
他在重新执掌大权后,任用了李贤为代表的一批贤臣,使得明朝经济再度回归正轨。他还平定了内部的石曹之乱,使得南宫复辟后的结党营私现象得到一定遏制。
他也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再贪图享乐,开始勤于政务。他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的起居情况,每天早上起来需拜天拜祖宗,随后上朝,完毕后阅读奏折,处理政务。
针对奏折中的问题,如若情况简单便直接作出决定,如若复杂,便送内阁集体商议解决。
他在孙太后大寿之际,还给全国老人发放福利,他采用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待老人、乞丐等弱势群体发放粮食,而90岁以上老人更是加倍给予,还免除了65岁以上老人的徭役。
而真正令朱祁镇被明史称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的,则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此制度本在秦朝建立后便被取消,却被朱元璋再次提出,以至于皇帝去世后大量妃嫔、宫女也要随其而去。
朱祁镇却认为该制度过于残忍,便将其废除,从而挽救了无数人宝贵的生命,此举也令他被毛主席称为“还稍好些”的皇帝。
毛主席之所以认可朱祁镇,便是其知错能改,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甚至废除了朱棣等人都不敢废除的殉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