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南唐兵力实力很强吗(南唐时期历史简介)
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政权更替频繁,虽然当权的势力可以拥有中原大片地区,但是不稳定的形势让他们难以发展自己的经济。
相反南方各国虽然地盘没有北方大,但是其发展条件相对优秀,尤其是占据了最为富庶的扬州地区的南唐政权,更是在其创立者李昇的带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么为什么南唐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此不堪一击呢。
鉴于李昇是五代时期难得的雄主,而李煜在登基之时,已经失去了皇帝的身份。所以南唐失败的原因,还是要从南唐中主李璟说起。
引言南唐政权的基业,是基于之前杨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杨吴政权的真正创始人杨行密是晚唐时期的节度使之一,强大的军事能力令其占据了淮河两岸以及扬州的大片地区,并且成功抵挡了朱温的多次进攻。在此基础上,杨行密的儿子仰卧自称吴王,建立了杨吴政权。
但是杨吴国内的大权却逐渐被丞相徐温所把持,而徐温的义子徐知诰,就是之后的南唐国主李昇。
在杨吴时期,徐知诰就依靠出色的政治能力,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在其治下,以建康为中心的江东地区,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使得杨吴一跃成为南方最富庶的国家。后来在徐知诰势力坐大之后,他便篡夺了杨吴的帝位建立了南唐。
对于李昇建国之事,在《旧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
“昪自云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唐天宝末,安禄山连陷两京,明皇幸蜀,诏以璘为山南、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采访等使,璘至广陵,大募兵甲,有窥图江左之志,后为官军所败,死于大庾岭北,故昪指之以为远祖。因还姓李氏,始改名昪,国号大唐,尊徐温为义祖。”
而南唐后主李煜,在其登基时就已经失去了皇帝地位,南唐已经向北宋称臣,他也改称江南国主。
而在之后的北宋南伐战争中,其领导的南唐军队也坚持了一年多才被赵匡胤征服。
其坚持的时间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国家。因此,南唐三帝中,李昇和李煜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南唐的国力衰落集中出现在李璟在位期间。
他失败的军事行动加上错误的政治判断,导致了南唐在南北对峙中的的弱势地位。
征讨马楚失利,失去战术主动李璟执政时的南唐,周围有许多较小的政权,其中战略地位最为重要的就是占据了荆州南部的马楚。因为自古以来凡是偏居江南的政权,但凡想北伐中原,最重要的战略地区就是荆州。
只有占领了荆州才能兵出襄樊,对中原地区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当时楚地的领导者是楚王马希萼,他是在击败了马希广之后夺得的帝位。在内战结束之后,马希萼荒淫无度,不理政事,因此当时楚地的政治情况十分糟糕。
与他一起起兵推翻马希广的将领中,有王逵,周行逢等大将。但是在夺得政权之后,马希萼并没有给予这些将领应有的奖赏,引起军心变动。
于是王逵,周行逢等人便拥立马希崇为楚王,公开反对马希萼的统治。当时的马希萼在失去了这些将领的支持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平定叛乱,于是向南唐求援。
南唐于是派出大将边镐进入楚国地界打击叛军。周行逢等人率领的叛军,并不能抵抗强大的南唐军队。
因此在南唐大军兵临长沙的时候,马希崇便出城投降。此事在《旧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
“其弟希崇因众怒咄咄,与其党窃发,擒希萼囚之于衡阳,又自立。未数日,江南遣袁州刺史边镐乘其乱领兵来伐,希崇度不能敌,遂降。”
此后李璟要求马希萼和马希崇都离开马楚故地,至此马楚政权彻底败亡。南唐获得了荆州南部的控制权。
但是南唐并没有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荆州北部进行开拓,反而因为自己的问题,丢失了对于楚地的控制权。
在马希崇投降之后,南唐让边镐镇守长沙,但是边镐在长沙并没有励精图治,更没有安抚人民,反而大肆抢夺楚地百姓的财产,导致楚地的人民对于南唐的统治十分不满。
加上之前就暴露出野心的周行逢等人,也并没有真正臣服于南唐,于是他们纠集曾经的部队,拥立刘言为头目,对南唐军队进行了反攻。
当时的边镐,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只得逃离长沙。在周行逢等人的追击下逃回了南唐旧界,南唐对于楚地的控制告终。
虽然南唐政权丢失楚地控制权的罪魁祸首是主将边镐,但是南唐中主李璟在夺取楚地后,安于现状的态度以及对于地区政治的漠不关心也是存在重大问题的。
之后的时间里,楚地的实际控制权几经易手,但是无一例外都是亲近北周以及北宋的,他们也在西部对南唐造成了极大的军事压力,是造成后期南唐兵败的重要原因。
难平闵地,失去战略纵深在北宋消灭南唐的时候,南唐后主李煜曾经向宋太祖赵匡胤求和,希望能够以藩属国的身份偏居一隅。但是宋太祖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为由拒绝了李煜的提议。
在南唐全胜的时候,其身边其实也有着比较弱小的政权,那就是闵。
自古以来,偏居江左的政权都习惯将都城建立在南京一带,但是他们也无一例外的都要平定背后的福建地区。
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自然是为了接触背后的威胁,而另一条更加重要的原因则是福建地区多山地,易守难攻,一旦建康城破,还能为南方政权提供足够的战略纵深。
后来的南宋以及南明政府都在福建地区坚持抵抗了很长时间,从中也可以看出福建的重要战略地位。
当时福建地区在晚唐节度使王潮后人王延政手中,自从王氏称帝以来,其家族之间相互攻伐,发动政变的次数数不胜数,而闵国的国军也多是骄奢淫逸之辈,导致闵国的经济以及军事都十分孱弱。
在南唐入侵福建的时候,闵地依然内乱不止,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收到太大的抵抗就攻陷了闵的国度建州,并且占据了建州旁边的剑州地区,擒到了闵主王延政。对于此事,在《新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
“被以衮冕,率诸将吏北面而臣之。已而又杀俨明,乃自立,送款于李璟,璟以仁达为威武军节度使,更其名曰弘义。而璟兵攻破建州,迁延政族于金陵,封鄱阳王。是岁,景保大四年也。”
但是在他们向福建重镇福州进军的时候,却遭到了吴越援军的强烈阻击,拥有兵力优势的南唐军队由于准备不充分,因此被吴越军队大败。
至此福建地区的福州一带落入了吴越政权的掌控之中。
南唐出动了大量的军队投入到对于闵地的讨伐之中,最后却只收获了建州一带,得不偿失。
而且他们就连闵国败亡后,在闵地割地自立的小势力都无法铲除,没能拿下泉州一带,令南唐的战略纵深极小,这也是后来李煜只能坐守孤城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在南唐大举入侵福建的时候,北周正在遭受契丹的进攻,当时是南唐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然而李璟却让这样的机会白白溜走,实在可惜。
亲信奸臣,偏安自得南唐中主李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其在战争上的失利,而是其志向的缺乏。南唐开国皇帝李昇之所以改姓李,就是立志于恢复唐代河山,在其一生中,无时不想收复中原。
而善于文辞的李璟比起自己的父亲,少了沙场上磨练出来的豪气,更少了统一天下的信念。
在李璟在位期间,后周曾经两次南伐南唐,李璟不但没有积极作战,反而在皇宫之内饮酒作乱。
而其身边的亲信大臣们更是以此夸赞李璟有着英主的气质。他们嘲笑之前李承裕曾经因为战争失利失去了几千战士就茶饭不思,不想李璟在大战之时依然可以怡然自得。
此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安陆所丧才数千兵,为之辍食咨嗟者旬日,此田舍翁识量耳,安足与成大事。岂如今上暴师数万于外,而击球宴乐无异平日,真英主也。”
这样的称赞蒙蔽了李璟的双眼,但是战事却不会因此发生扭转,北周的军队很快就占据了淮河两岸的全部地区。
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淮河沿线的失守其实已经昭示了南唐的气数将尽。
但是这个时候李璟依然没有考虑反抗的事,反而积极向北周求和,甚至不惜称臣,自退帝位,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南唐中主的胸无大志。
在和议签订之后,李璟又觉得建康城距离长江太近,十分危险,于是在南昌一带建造新都,并且很快迁都于此。
从这样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只想苟延残喘,丝毫没有反抗的精神。
就连后主李煜,都在即位后迁回南京,并大力发展城防,还抱有收复失地的理想,如此看来,这位中主是在远远比不上自己的儿子。
五代十国时期,所有的政权几乎都是唐代晚期的节度使创建的,大家的实力一开始都比较接近。
而南唐占据了富庶的扬州,又有着雄主李昇的精心打理,成为了当时中国大地上最为强盛的政权。
但是这样的大好局面在李璟的手中被完全葬送了,南唐也没有完成李昇光复唐室的愿望。
李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胸无大志,却好大喜功,欺软怕硬。他在拿下马楚之后不考虑如何以此为跳板进攻中原,反而放任手下大肆搜刮财宝,并且自己乐在其中,可谓鼠目寸光。
而错过北伐中原的最佳时机,反而进犯实力最为弱小的闵地,就是他欺软怕硬,好大喜功的表现了。
而且其本身能力也有不足,征伐福建的失败与其错误的路线制定,以及后期糟糕的指挥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璟没有丝毫的进取精神,这几乎可以为他所有的错误做出解释,南唐后主因为亡国被调笑已久,但是与自己的父亲相比,李煜已经可以做到无愧于心了。
参考文献
1.《旧五代史》
2.《新五代史》
3.《资治通鉴》
4.《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