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1日20时02分28秒 373 0

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第1张图片

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由原来西晋的皇室后裔司马睿,也就是司马懿的曾孙。

以建康(南京)作为都城,在江南之地重建晋朝,史称为东晋,司马睿即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第2张图片

东晋在建立之初,第一要务便是抵御北方匈奴、鲜卑等外族的继续入侵。

所以,司马睿积极主动地修复和加强内部的团结,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北方南迁而来的大批流民归于稳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得东晋真正的存活并立足了下来。

不久之后,东晋王朝竟然还出现了久违的“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盛世局面。

或许这就是司马家的传统和老毛病,本人之前在今日头条发表的文章《来去匆匆的西晋王朝》中提到过,晋武帝司马炎当年创立西晋时,也是蛮有雄心壮志的。

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第3张图片

可惜就只有“三板斧”,抡完三下,直接收工,再无下文。

换成了司马睿,换成了东晋,还是一个德行,也就稍稍好一点儿而已。

对于东晋仅有的几次小规模北伐,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军事目的,但政治意义却是巨大的。《晋书》记载:“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温”指东晋的安西将军桓温。

可惜,司马睿看不透这种巨大的意义和影响。只是看到了北伐的失利,于是开始安慰自己和文武大臣,咱们也北伐过了,可是打不过人家嘛。

要不?咱算了吧,好好过日子多好,别再出去打仗了,大家齐声回复:OK!

就这样,从司马睿开始到其他的士族大家,有一个算一个,全做起了混账王八蛋。

只顾享受江南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变得无意继续北返,无意收复失地,更乐于偏安一隅。哪管祖宗江山和先人基业!哪管自家的祖坟居然埋在了国外!

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第4张图片

而当东晋统治层的上下都齐刷刷地吃喝玩乐时,北方却陷入了分裂状态。黄河流域基本上成为了匈奴、羯、鲜卑、氐和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原住民相互拼杀和博弈的角斗场。

草头王一时间遍及北方,为了当皇帝,纷纷建立各自的国家,编着千奇百怪的理由相互攻伐,不断有新国家成立,也不断有旧国家灭亡。

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各领风骚数百年”,用在这里就成了“各领风骚数百天”。一个字,乱!

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第5张图片

在北方如此的乱局之下,呆在江南的东晋王朝,居然什么都不做,或者说几乎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看着,静静地看着,准确地说是一边吃着喝着,一边看着。

个人认为,此时的东晋王朝,如果有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或“姜维九伐中原”一半的劲头,都可以重定天下,最起码收复中原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这只是我的假设,历史不能假设,因为人家压根儿就没这想法。

在439年鲜卑拓跋部统一中国的北方前,先后出现过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算上西南之地的成汉政权,共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或“东晋十六国”。

鲜卑族的拓跋氏,原来生活在大兴安岭以北,东汉末年时逐渐南迁,慢慢地演变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了魏朝,之所以取名为“魏”,原因特别有意思,听我继续往下聊。开国皇帝拓跋圭同学,平生最大的偶像就是魏武帝曹操,他是曹操的铁杆粉丝。而且,推动他们当初南迁正是由于曹操的政策,所以,他建立的国家索性就称“魏”,这哥们还挺逗,他后来被人称为“道武皇帝”。截止公元439年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朝形成对峙。

东晋后期,土地兼并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农民没有土地但赋税却极其沉重,导致各地的农民起义前仆后继,再加上各个权臣和军阀的捣乱,佛教寺庙在各地的过度扩张,使得东晋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

东晋十六国是哪十六国(东晋和十六国是同时存在的吗)-第6张图片

《辩正论》卷三,记载:“元帝‘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建业千僧’,明帝也‘造皇兴、道场二寺,集义学、名称百僧”。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他的《江南春》中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遍布全国的寺庙以及背后的寺庙经济,进一步加剧了东晋的灭亡。

420年,宋公刘裕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想当皇帝的迫切心情,直接逼迫晋恭帝司马德文退位禅让,说你们司马家当皇帝这么多年了,估计也累够呛,要不歇歇吧,这苦活儿和累活儿就让我来干吧。

司马德文同学不愧是司马家的后人,干脆利索的就答应了,还高兴地说:“桓玄篡位时,晋室已经失去天下了,因为有刘公,才延长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今天做这件事,我是心甘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