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性功能为什么这么强(历史上纪晓岚性亢奋真的吗)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2日06时55分26秒 651 0

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纪晓岚在现代人眼中的形象始终是那个谈吐风雅、幽默风趣的大学士。不过,很少有电视剧提到纪晓岚的感情生活,以至于大家都觉得纪先生是个老光棍。

纪晓岚的性功能为什么这么强(历史上纪晓岚性亢奋真的吗)-第1张图片

实际上,真实的纪晓岚非但不是光棍,还是个颇为风流的浪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界发掘了河北沧州的纪氏陵,由于纪晓岚与其夫人被葬在其他地方,所以在这处陵寝中考古人员只找到七具女性遗骨。

结合史料分析,这七位应该是纪晓岚的妾室。由此可见,纪晓岚起码有八个老婆。

古人都以儿孙满堂作为壮大家族的资本,所以男人三妻四妾的情况比较常见。

不过,像纪晓岚这样有八个老婆的官员着实不多。

为什么纪晓岚娶了那么多小老婆呢?就是因为纪晓岚生性风流,家人担心他会溜到青楼做出些伤风败俗的事,所以便多给他纳了几房美妾。

纪晓岚的性功能为什么这么强(历史上纪晓岚性亢奋真的吗)-第2张图片

纪晓岚的原配夫人马氏,比纪晓岚大三岁。相传,在马氏与纪晓岚成婚当晚,亲戚朋友闹洞房,非要这对新人作一首诗,才肯善罢甘休。

马氏信手拈来,吟咏道:

“百年良缘在今宵,诸君莫要再相扰。”

纪晓岚立即接上后两句:

“织女正在停梭等,速让牛郎过鹊桥。”

这对新人的文采令众人折服,一时间竟传为佳话。

由此可见,马氏的文采不俗。想来也是,能够成为纪晓岚的原配,肚子里没有些墨水是万万不行的。马氏陪丈夫携手走过了五十度春秋,这段感情放到现在来看都是难得的“金婚”。

两人的感情平淡如水,缺乏激情,五十多年来相敬如宾,就像普通的老夫老妻一样。

纪晓岚往家里领回七个小妾,马氏也从不争风吃醋,反倒对这些姐妹非常好。

这一点在现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不过在当时,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元配夫人有时还会帮丈夫挑选合适的妾室,并肩负管家的责任。

纪晓岚的性功能为什么这么强(历史上纪晓岚性亢奋真的吗)-第3张图片

不同于马氏,纪晓岚几乎将一生所有的感情投注在爱妾郭氏和沈氏的身上。郭氏在十三岁那年便嫁入纪家,足足比纪晓岚小了十多岁。

郭氏年轻的肉体令纪晓岚十分沉迷,有一段时间纪晓岚几乎从不“光顾”其他夫人,独宠郭氏。

可惜的是,天妒佳人,郭氏在三十岁那年身染重疾一命呜呼,纪晓岚悲痛万分,只能用诗句悼念这位佳人。

在郭氏嫁入纪府后,她每天都陪着纪晓岚看书,帮丈夫磨墨倒茶。可以说,伊人香伴的这段岁月,是纪晓岚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直到二十多年后,纪晓岚才从小妾沈氏的身上找回激情。

与郭氏一样,沈氏也是在十三岁的韶华嫁入纪府,不过在他嫁给纪晓岚时,纪晓岚已是个年过五旬的糟老头子了。马氏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沈氏,将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般对待。

沈氏非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平生未尝忤一人”。她曾对丈夫提到,如果女人在容颜老去之前死去,可能还有人感到惋惜,若活到七老八十,只会令人生厌,自己绝不想活得那么久。

不幸的是,沈氏一语成谶,她在三十岁的芳华逝去,算是达成了心愿。

沈氏在嫁给纪晓岚时目不识丁,但因她天赋异禀,没过多久便自学成才,粗通文义。

沈氏过世后,纪晓岚感受到了与郭氏去世时一样的痛苦。为了悼念亡妻,纪晓岚写下“春梦无痛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的名句。从这句话里,我们能读出纪晓岚老年丧妻的凄苦,令人惋惜。

纪晓岚的性功能为什么这么强(历史上纪晓岚性亢奋真的吗)-第4张图片

坊间传言,纪晓岚的“性能力”异于常人,一度成瘾。如果一天不与美人欢爱,纪晓岚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皮肤里就像有虫子在爬一样。

如果连续几天没房事,纪晓岚就会被憋得双眼通红,像饿狼一样。在《虫鸣漫录》这部野史作品中,作者向后人揭示了纪晓岚的性瘾:

“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纪晓岚的前世是“野怪”,像野兽一样每天无肉不欢,无女不欢。

每天,纪晓岚都要进行五次房事,早上起床一次,早朝归来一次,午饭过后一次,太阳落山一次,半夜还要一次。哪怕与妻妾结伴出游,只要纪晓岚精虫上脑,便会在野外随时对妻妾求欢。

由此看来,纪晓岚的“性能力”的确很强。当然,野史中的说法不足为信,读者只当消遣,切莫当真。

纪晓岚的性功能为什么这么强(历史上纪晓岚性亢奋真的吗)-第5张图片

最后,笔者还得说一点的便是,纪晓岚为世人所瞩目的文化成就主要有两项:

一是奉旨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

二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然而,这些作品的含金量并不高。关于《四库全书》,鲁迅、唐弢等人曾将其评价为一部阉割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至于《阅微草堂笔记》,虽然皇皇24卷,但是仔细阅读过它的人都会发现,这部明显受了蒲松龄《聊斋志异》影响的笔记体杂记。

除了语言精美典雅、行文亦庄亦谐外,很少有震聋发聩的独到而新颖的观点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