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哪个皇帝创立的(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是谁)
暴政使天下民不聊生,为了能够使百姓真正安居乐业,各地群雄门阀纷纷起义,想要在乱世之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而在众多起义军中,李渊能够脱颖而出,成功的建立唐朝最主要的原因来源于他的儿子李世民。
李世民儿时便目睹了隋朝的社会大动荡,他深感于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非常心痛,在那个时候便立下豪言壮志。
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拯救百姓的人,后来他也不负众望,成功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启了真正的大唐盛世,为后代留下了一份坚实的基业。
帝王的雄心壮志自然对国家的建立起着极大的帮助,但这并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国泰民安的关键所在。
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做到真正的盛世,其实并非皇帝一个人的功劳。
也就是说,虽然李世民有着一份豪情,想要为百姓做实事,但是如果仅靠他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能够成功地开创贞观之治,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吸取过去历史上的教训,与民同乐,劝课农桑李世民刚刚上位的时候,面对的政局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虽然此时已经成功建立唐朝,但是隋朝所留下来的萧条社会依然没有得到改变。
百姓依然处于茫茫千里,人烟断绝的状态,所以为了能够让百姓真正的改变现状。
李世民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并且劝说所有百姓在农业以及文化方面共同进步,不要一直让过去的思想成为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这一点不仅作为帝王的李世民实为看中,他手下的重臣也纷纷感慨,隋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对待百姓的时候。
采取了异常苛刻的政策,导致百姓没有办法能够维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自然无法应付国家强制规定的税收,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安居乐业”四个字便成为了极大的笑话。
所以他们认为百姓既是一个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为了能够建立属于自己强大的国家,首要任务便是得到民心。
交纳一定量的绢或者布,便可以代替徭役过去的社会没有先进的手段,也没有发达的科技,唯一能够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办法,便是通过农业手段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粮食。
所以对于百姓来说,农业活动是必要的活动,可是农民在进行农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遵守自然规律。
也就是说,要在该播种的时候进行播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收获的季节中得到更多的粮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真正使百姓过上“衣食有余”的生活。
为了能够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农业活动,李世民决定农民可以选择交纳一定量的布匹或者是绢席,便可以代替每个人所规定的徭役数量。
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可以使农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农业生产活动,也就是所谓的不剥夺农时,更不会耽误农事。
他说,国家要想建立好扎实的根基,一定要将百姓放在第一位,而对于百姓来说,衣食便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凡是和衣食产生冲突的事情,一定要首先考虑农民。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情便可以感受到李世民的决心,当太子的“加冠典礼”所定的时间与农时的时间产生冲突的时候。
太宗并没有因为与其他百姓相比太子的身份更加重要而选择让农民放弃原本的农业活动,反而将提前订好的“加官典礼”改到了冬季,也就是不需要农忙的季节。
他甚至还采用法律手段去落实这一政策,将并没有执行规定的官员依法论处,让百姓感受到作为一个皇帝想要带领大家过上安居乐业的好生活的一颗真心。
知人善用,不计前嫌在很多人看来皇帝的面子极为重要,毕竟天子的颜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脸面,但是在面对人才的时候李世民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脸面而选择放弃任何一个人。
哪怕是过去和自己有过节的人,他也依然会选择不计前嫌,并且委以重任,因为他非常清楚,治理国家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只能够通过天下英才的帮助,才能够留住人心,而在挑选人才的时候,他不仅要求其他的大臣推荐人才,自己也经常留心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征,在嫡长子更为尊贵的时期,其实李世民并不是李渊的第一个儿子,在他上面还有大哥李建成,也就是上一任太子。
虽然和李世民相比光芒稍逊,但看在他是嫡长子,且性格温顺并无奸诈之心,所以李渊依然选择立他为太子,并且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二弟的李世民,其实并没有想去争夺太子职位的想法,于他而言,他更希望能够成为皇帝身边极为重要的人臣,来辅佐自己的兄长。
可最后的事实证明,李建成并不是一个帝王之材,并且他的温顺只是为了蒙蔽其他人而装出来的,其实他的内心中也是一个极为小气自私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成为皇帝对一个国家来说,并没有任何好处,再加上“玄武门政变,”李世民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新一任太子。
在继任之后,他选择宽待之前的部下,而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极为重要的部下,并且在之前为他提出了众多对抗李世民的计策,因此他手下的众多谋士纷纷劝他除掉魏征,以免在将来留下祸患。
可是他并没有选择遵从谋士的意见,反而选择不计前嫌,继续重用魏征,甚至在后期他的官位已经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重要的巩固者之一。
李世民认为,任何人在过去都有可能做过错事,对于那些有着天赋的人才来说,并不应该用非常严苛的原则去要求他们。
在面对魏征的时候,其实一开始他并不愿意归顺李世民,但是李世民指出,他为李建成准备的众多计策纷纷对百姓有着很大的助力。
可是他却并没有采用,而如果他愿意辅佐李世民的话,自己愿意采纳他的所有意见。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征是一个极为自我的人。虽然他很有才华,可是在官场上却不会去在意任何人的想法,尤其是面对皇帝的时候。
对方只要有任何一点错处,他都会不顾及场合直接指出来,曾经多次让李世民在众人面前下不了台,其实面对这种画面时,李世民也极为生气,向自己的长孙皇后表示魏征是一个榆木脑袋。
在做人的时候情商很低,但是他却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轻视魏征,反而在自己生过了闷气之后,继续接受对方的批评与教育。
兄弟两肋插刀,得到众人帮助与上一任太子李建成相比,李世民做出的最大的功绩,便是在军事方面带领部将赢下了众多战争的胜利,而这正是一个国家能够成立的重要基础。
只有他们在战争中得到胜利,才能够得到一方土地的统治权,在众多诸侯纷纷起义的那个时期,武力无疑是一个国家能否建立的唯一标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李世民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因为在战争方面,他知人善用得到了众多人才的帮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的建立来源于武力的打拼,而国家后续的发展与壮大来源于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积累。
在隋末期间,想要在乱世之中分一杯羹的人不在少数,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通过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到了一众名将的帮助。
这也使得他在战场上真正的做到了一往无前,并且收复了众多失地。
例如秦琼和尉迟恭等名将,这些人在当时那个时期凭借着自己一身武艺以及足智多谋,无论跟着哪位主公都能够得以重用。
但是他们却选择成为李世民的部下,便可以感受到对方的一颗诚心,要知道这些名将在此之前,其实分散在全国各地跟随着不同的主公,有着自己的信仰。
但是李世民能够做到将众多名将纷纷汇集到自己的部下,便可以证明他不仅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更有能够吸引到这些人的精神。
因为对于这些英雄来说,其实真正能够打动他们的并不是将领去攻池掠的凶狠精神,而是为了能够在战争结束之后,给百姓带来安居乐业的好日子的精神。
正是因为李世民拥有一颗凡事以百姓为先的心,才能够得到这些人才的追捧,因为大家共同的愿望就是去结束当前乱世,还给百姓一片太平天下。
乱世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局面,虽然他们有着一定的才能在军事方面发挥出了自己的能力,可比起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自己的想法以及人生抱负,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毕竟每一个人都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奉献精神才可以。
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不仅对大唐盛世起着极大的帮助,甚至对后续的历史发展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因为他的功绩才能为历史留下更多的痕迹,也为我们留下了更多优秀的文化以及积累,这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民族来说,无疑天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了,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得知为了能够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不仅需要地方拥有一颗以百姓为本的心,更需要在众多人才的帮助之下,才能够让他在处理事情时更加得心应手。
“贞观之治”不仅是唐朝建立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这也导致这个时期的唐朝。
不仅在中原有着非常强劲的地位,甚至还将国威远播四海,而李世民也被西北诸国的游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意思就是说当时东方才是整个世界的国际霸主,他的地位是任何人都不容挑战的。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