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当了几年皇帝(唐朝中宗李显称帝在位多少年)
唐中宗李显生于显庆元年(656)十一月,次年封为周王,授洛州牧。这种官职对幼小的皇子来说,均为遥领,并不莅职。
仪凤二年(677)改封英王,改名李哲。章怀太子李贤被废,遂立其为太子。高宗死后,即皇帝位于洛阳,史称唐中宗。
嗣圣元年(684)正月,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同时将韦后父亲韦玄贞自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刺史。仅仅十天,中宗又要任命韦玄贞为侍中,即宰相,还要授给中宗的乳母之子五品官。
时裴炎受高宗遗命,辅佐中宗,他认为这样做很不妥当,遂出面力争。中宗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资治通鉴》卷203)
裴炎退出后,马上去找武则天,商议废帝之事。
裴炎主张废帝,是因为担心得罪了皇帝将会对自己不利。可是他胆敢公然去找皇帝的母亲商议此事,说明他已摸准武则天的心理,知道这样做不仅不会有任何风险,反而会得到皇太后的大力支持。
为什么武则天会同意废去自己亲生儿子的帝位?
这在常人完全是不可理解的,可是对武则天来说,则是难得的好机会。
武则天虽然早在高宗时就已控制了朝廷大权,其子即位后并不能影响她控制朝政,她之所以同意这样做,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并不满足于垂帘听政,而是要从后台走向前台,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
有一件事很能反映武则天此时的心理变化情况。高宗死于去年十二月四日,遗命太子于灵柩前即位。可是直到七日,仍未有新帝举行即位仪式的消息。
宰相裴炎心急如焚,急忙去找武则天,要她下令中书、门下两省尽快举办典礼,使新帝早日即位。
这月十一日,太子才得以即皇帝位。武则天在新帝即位问题上的这种态度,说明并不希望有一个新皇帝出现,她在等待局势出现某种变化。
可惜的是,此时的条件尚不成熟,拥戴她当女皇的势力尚未完全形成,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让她即位当皇帝以代替高宗之子。
客观地说,中宗李显并不是一个才干突出、励精图治的皇帝,应该说他在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
他在即位之初就不顾一切地提升其岳父的地位,毫无疑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不过,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弄到废去其皇帝之位的程度,而且武则天完全有权纠正他的决定,但是武则天并没有这样做。
这年二月六日,武则天以皇太后的名义召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率禁军入宫,宣布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扶其下殿。
中宗还不服气,质问道:“我有何罪?”武则天斥责说:“你欲将天下送与韦玄贞,何得无罪!”就这样中宗仅仅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被自己的亲生母亲赶下了台。
不久,流放韦玄贞于偏远的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迁庐陵王于房州安置。
二、再立太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安置于房州,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其复出完全是靠狄仁杰等大臣的支持才得以实现的。
其实就在双方争夺太子之位时,睿宗李旦正处在皇嗣(太子)的地位上,为什么以狄仁杰为首的朝臣们却要极力主张接回庐陵王李显,而没有帮助李旦巩固地位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旦虽为皇嗣,那只是武则天的权宜之计,从她打算立武氏子弟为太子的态度看,说明她无意以李旦为继承人,把他仅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人物。
从立嗣以长的传统看,李显年长,并且是唐高宗生前选定的继承人,又曾经当过皇帝,社会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李旦。
李显是从皇帝的位置上被赶下台,幽禁于偏僻的房州,其悲惨的境遇更易使人同情。
无论是徐敬业起兵,还是契丹、突厥的军事侵扰,无不以匡复庐陵王为辞,在广大的臣民心目中,庐陵王似乎也是李唐皇室的象征。正因为如此,狄仁杰等朝臣才力劝武则天接回庐陵王。
当其兄从房州返回洛阳后,李旦就已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办了,何况立嫡以长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于是他主动提出让位于庐陵王,态度十分坚决,武则天慎重考虑后,接受了他的请求,改立李显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
圣历元年(698)九月十五日,在李显回到洛阳半年后,举行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典礼。李显度过了十四年的流放生活后再度回到了东宫。
十八年前,即永隆元年(680),他已经被册立为太子,此次二度被册立为太子。一生两度当太子,两次当皇帝(此后在神龙元年他又一次即皇帝位),李显的这种经历也算是一种历史奇观吧。
三、昏庸的中宗唐中宗即位之后,遂立其妻韦氏为皇后,并追赠皇后父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妃。中宗这种行为遭到了左拾遗贾虚己的批评,却没有引起中宗的重视。
韦后欲仿效武则天干预朝政,中宗每坐朝,其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引起了朝臣的极大不满。
桓彦范上表中宗,请求不要让韦后出外朝干预国政,中宗不听。干预朝政的除了韦后外,还有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等人。
安乐公主出生在中宗与韦氏迁往房州的途中,因而特别受到中宗的钟爱,于是愈加骄横。
上官婉儿本是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被杀后,其家被籍没,上官婉儿当时尚幼,被收人掖庭为奴。
长大后聪慧异常,明习吏事,善撰诗文,因而得到武则天的喜爱,命其在宫中掌管文书表奏。
尤其是圣历以来,“百官表奏多令参决”。中宗即位后,仍命其专掌制命,并且封为婕妤,使其得以弄权于禁中。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不久便被其母武则天废去,降为庐陵王,迁到外地安置。
由于李显的特殊身份,武周统治末年,全国臣民对其寄予了很高期望,希望他能重整混乱的政局,开创李唐统治的新局面。
然而其重新即皇帝位后的所作所为却使广大臣民大失所望,反而使当时的政治更加混乱,朝中奸佞横行。
韦后、武三思专权,卖官壽爵,贿赂公行,所用宰相不是韦后、武三思之党,便是奸佞之徒,即使有个别正直之士,如魏元忠等人,由于屡受政治迫害,也改变了原有立场。
因此,中宗一朝,政治黑暗,国事不理,朝廷内部潜伏着极大的政治危机。
中宗即位的次月,便授予武三思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实封五百户,连同以前所封达到一千五百户之多。封定安郡王、驸马都尉武攸暨为定王、司徒,加实封四百户,连同以前所封达到一千户。
由于此时武氏诸王声名狼藉,权力还控制在神龙政变功臣手中,所以武三思与武攸暨只好力辞新授官爵,但中宗此举还是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冷落了许多正直朝臣之心中宗用人全凭个人好恶,不按朝廷制度行事,如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重”。
于是便在神龙元年(705)四月,“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资治通鉴》卷208)。所谓“墨敕”。
是从宫中直接颁发,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也没有加盖皇帝印玺。桓彦范、崔玄伟力言不可,中宗却说已经颁布,不能更改。
神龙二年,又加僧慧范等九人五品官阶,赐爵郡公、县公;道士史崇恩等亦加五品阶,授国子祭酒同正之职。其在东宫的旧僚不问贤愚也都得到重用
如魏元忠、韦安石、李怀远、唐休璟、崔玄、杨再思、祝钦明等,皆以东宫旧僚而同时拜相。左卫将军卦纪讷娶武三思的妻姐为妻,而被提拔为检校太府卿。至于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官者达千余人。
唐朝自开国以来,公主非特殊情况不开府,不置官属。中宗即位的次年正月,即命太平、长宁、安乐、宜城、新都、定安、金城诸公主皆开府,置官属。
加上韦后、太平、安乐等人的卖官素爵,使得官员数量大增,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造成很不好的历史影响。
更为荒唐的是,在中宗统治期间,宫禁制度荡然无存。据《旧唐书·韦庶人传》载:“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
中宗还允许宫女数千人夜出观灯,有与人私通甚至逃逸不还者。
他允许宫中担任内职的女官出入禁中。上官婉儿及宫人中得到中宗宠信者皆有外宅,“出入不节,朝官邪佞者候之,恣为猁游,祈其赏秩,以至要官”(《旧唐书·韦庶人传》)。
他还“命宫女为市肆,公卿为商旅,与之交易,因为忽争,言辞亵慢,上与后临观为乐”(《资治通鉴》卷209)。
在唐代虽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但宫禁制度还是颇严的,像中宗时期这样纵容者,还是比较少见的。正因为如此,宫官及嫔妃中与朝官私通者便不可避免了。
如上官婉儿先授婕妤,后加昭容,作为皇帝的嫔妃却先后与武三思、吏部侍郎崔提私通。后来崔提得以拜相,便是出于上官婉儿之力。
正是由于中宗宫禁不严,后妃得以弄权干政,致使其政治野心膨胀,后来中宗遇弑而亡,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四、太子李重俊之死李重俊,中宗第三子,宫人所生。圣历元年(698)封义兴郡王,神龙元年(705)封卫王,任洛州牧,不久又升任左卫大将军、扬州大都督。
由于中宗的长子李重润已死,次子李重福被贬在外地任官,在中宗诸子中李重俊年长,故于神龙二年七月立其为太子。
李重俊被立为太子后不久,中宗遂任命秘书监杨墩、太常卿武崇训为太子宾客,杨璬即杨慎交,为长宁公主驸马,武崇训为安乐公主驸马,年轻贵宠。
“无学术,惟狗马蹴跑相戏昵”(《新唐书·节愍太子重俊传》)。太子宾客“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是东宫的重要臣僚。
中宗不知选择正直方正的贤臣为东宫官属,却以此等人物辅佐太子,没有尽到作为父亲的应尽之责。
太子左庶子姚珽数上书谏诤,右庶子平贞慎又献《孝经议》、《养德传》以为劝谏,李重俊虽然欣然受纳,但却不愿改正。
李重俊本来性格果敢,早年缺乏良好的教育,成为太子后又没有正直之臣辅佐教导,处事急躁,稍有挫抑,容易铤而走险。
由于李重俊非韦后亲生,因此韦后对李重俊非常厌恶。
景龙元年(707)七月,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率羽林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家,杀死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同时杀死的还有其同党十余人。
又指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成王李千里及其子天水王李禧分兵把守宫城诸门,然后太子与李多祚等引兵从肃章门而入,搜索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
中宗急忙与韦后、安乐、上官等人登上玄武门楼躲避,同时命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百余人在楼下守卫。
宰相杨再思、李峤与兵部尚书宗楚客等拥兵屯于太极殿,闭门自守。太子与李多祚率兵进至玄武门楼,被守卫的士兵所阻止,加之看到中宗在楼上,一时不知所措,按兵不战。
中宗见太子之兵迟疑不进,知其心有顾虑,遂在楼上对李多祚所率的千骑喊道:“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
于是千骑反戈相击,斩李多祚、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余众溃散。李千里与李禧攻右延明门,欲杀宗楚客等人,战败而死。
太子李重俊率残余士卒逃往终南山,行至鄠县西,仅余数骑,在林下休息时被左右所杀。昏庸的中宗竟将太子之首级用来祭武三思、武崇训之灵枢,然后枭之于朝堂。
李重俊此次起兵,本意是在诛杀诸武、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废韦后为庶人,并非针对中宗而来。之所以失败。
主要原因是其党人心不齐。参与此事的主要人物宰相魏元忠与大将军李多祚,关键时刻迟疑不战,阴持两端,致使战机丧失。
五、被毒死的中宗唐中宗对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的纵容姑息,导致她们权力欲的极大膨胀,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与更高的政治地位,她们反将中宗视为其夺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
景龙四年(710)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上言韦后淫乱,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图危社稷时,被宗楚客矫诏杀死。“上虽不穷问,意颇怏怏不悦,由是韦后及其党始忧惧。”
(《资治通鉴》卷209)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事也是促成中宗被害的一个原因。
散骑常侍马秦客颇通医术,光禄少卿杨均善于烹调,凭借这些技能得以出入宫禁,讨得韦后的欢心,并与之私通。此事毕竟有很大的风险,“恐事泄被诛”,也促使他们二人加入到谋害中宗的行列中来了。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韦后欲仿效武则天临朝称制,中宗不除,这一目的便无法达到。至于安乐公主参与此事,是韦后答应她自己临朝称制后,立她为皇太女。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些人勾结起来,共同策划了谋杀皇帝的阴谋。
这年六月二日,她们在中宗所食的饼谈中置毒,导致中宗中毒死在了长安太极宫的神龙殿,终年五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