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5日08时58分44秒 369 0

观其言,还要察其行,而且行胜于言。所以,殖民地到底是不是累赘,你不能只听俾斯麦怎么说,关键看他怎么做。

俾斯麦说:

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殖民地就像波兰贵族的丝袍和貂裘,下面却连衬衫也没有。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1张图片

他的确说了。但是,这句话是有前提的:

一个前提,“对我们德国人来说”,这是对当时的德国人来说,即1870年代及以前的德国人,而不是对1880年代以后的德国人来说。

另一个前提,这是对德国纳税人支持的政府而言,而不是对德国的私人公司而言,即“这样的冒险应该由私人公司进行”。

俾斯麦虽然是这么说的,但是这么说是有前提的。然后,我们再看俾斯麦是怎么做的。

1883年,俾斯麦询问英国是否对安哥拉—贝奎那地区有领土要求。英国人说:我们有,而且对整个南非沿海地区都有。

然后,俾斯麦怒了。

1884年4月24日,他直接电令德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通知英国殖民当局:安哥拉——贝奎那地区已经处于德意志帝国保护之下。

接着,俾斯麦开始在西非、东非抢夺殖民地。同时,还把殖民触角延伸到南太平洋。

然后,俾斯麦对殖民地又有了新的说法,即:

殖民地将为德国的工商业扩张赢得新市场,为德国人的文化、活动、资本赢得新场所。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2张图片

但是,这段疯狂只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

1886年,德国的资产阶级还在陶醉于殖民扩张的喜悦中。但首相俾斯麦竟对殖民地失去了兴趣。1889年,俾斯麦更是直接在国会宣称自己不是“殖民者”。

然而,俾斯麦这时候是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1890年3月20日,“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辞职”的消息传遍全世界。

此后,德意志帝国开始由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掌舵。而德国的殖民扩张也就不可遏制了。对于殖民地,德国皇帝、德国政府,尤其是德国资产阶级充满了兴趣。对于掠夺殖民地,德国这个后起的欧陆第一强更是生命力旺盛。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殖民地从刚统一时的几乎为零,扩张到100万平方公里。关键是从零到一百万,德国差不多只用了20年的时间。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3张图片

简要梳理完德国的殖民历史,我们就可以重新审视俾斯麦对殖民地的态度了。

首先,俾斯麦对殖民地没态度,他思考问题的全部出发点,都是德国的国家利益。

用冷酷地计算来形容俾斯麦,最为贴切。

俾斯麦有情感偏好吗?他当然有。但是,他始终能够做到理性压制情绪。

俾斯麦对德国的社民党和共产党恨之入骨。因为左翼政党要反皇帝,而俾斯麦是铁杆保皇派。但是,社民党通过选举占据议会多数的时候,俾斯麦却能认账。反观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家伙肯定做不到。

所以,对于殖民地的态度,俾斯麦的全部行动逻辑都是以德国的国家利益为锚定的。

其次,俾斯麦对扩张殖民地态度,一定是反复无常的。

当事实发生变化的时候,观点就要发生变化。这才是理性。暴虎冯河,非勇也。不是“非勇”的问题,而是不理性的问题。俾斯麦则一定不会干暴虎冯河的事情。

在1870年代,德国能去抢殖民地吗?想也别想,一个世仇法国摆在那里,你德国敢动吗?这就是形势比人强。德国敢去抢殖民地,就是在耗费国力,就是耗费对法国的优势。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4张图片

在1880年代,德国为什么去抢殖民地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本国的资产阶级一定要去抢,因为这伙人要发财;另一个是国际因素,西方列强统统陷入了“关门恐慌”。

这个国际因素,需要重点解释一下。因为这个因素关系到以后的国际走势。

1870年以后,英国开启了新一波殖民扩张。扩张的结果是大英帝国的统治面积达到了3500万平方公里。

但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大英帝国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衰落了。因为扩张的领土,主要是殖民地,并没有给大英帝国带来实际的利益,反而增加了帝国的负担。

所以,大英帝国这时候的扩张,就是一种为了扩张而扩张,陷入到了一种扩张的怪圈。为了保住印度,就要拿下苏伊士运河;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就要拿下埃及;为了保住埃及,就要拿下苏丹。大英帝国的疯狂扩张,就是这么来的。

这种扩张,就是消耗国力的扩张。所以,俾斯麦说殖民地是累赘,一点儿都不假。而在这之前,英国是怎么打造自己的殖民帝国的?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5张图片

英国人要比俾斯麦还聪明,早就看出占领殖民地的成本太高,占领且统治殖民地是非常不划算的买卖。于是,英国人只抢关键航道上的港口,然后逼迫别国接受自由贸易规则。所以,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只是要了一个香港岛,却对大清没有太多的领土主张。这种殖民攻略,才能越来越赚钱,而大英帝国的国力也才能越来越增长。

这不挺好吗?为什么英国要在1870年以后改变攻略呢?

原因就是俄国、法国、德国崛起了,这些国家也要抢殖民地。关键是这些家伙抢了殖民地之后就搞排他性占有。简单说,俄国抢的殖民地之后,殖民地上的资源和市场只向俄国开放,却对英国封锁了。

这是从英国的角度说。而从德国的角度说,也是如此。英国的殖民地不对德国开放、法国的殖民地也不对德国开放,那德国还怎么玩?这就是“关门恐慌”。

所以,俾斯麦的观点,立即转变,即“殖民地将为德国的工商业扩张赢得新市场”。

第三,俾斯麦没有情绪的立场,却一直输出智慧的观点。

基辛格说:俾斯麦的悲剧在于,他留下的伟大遗产无法被吸收。所以,俾斯麦之后,德国的国际局势陷入了被动,而且昏招连出,结果就是:一战终结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立场,往往来自情绪。因为这就是一个不讲理的东西。观点随着事实转变,这叫理性。而立场,却往往是江山易改而本性难移。所以,情绪化的立场非常可怕。

俾斯麦可以做到冷酷计算,而继任者却做不到。

俾斯麦之所以停止了殖民扩张,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抢得差不多了。威廉二世也抢殖民地,却主要是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大国威望,而不是为了德意志的国家利益。1897年之后,德国大搞“世界政策”,疯狂实施海外扩张,而且手段特别狠辣。但是,后面20年只抢了全部殖民地的10%。德国的殖民地,主要是和平崛起的20年抢来的,威廉二世没抢到多少。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6张图片

一个是德国的形势太险恶。还是那句话:形势比人强。俾斯麦给德国定下了两条红线,一是俄法不能结盟;二是英国和平中立。所以,再去抢殖民地一定会跟英法俄撞上,撞上之后就要成为仇雠敌战之国。然后,俄法联合起来揍德国,英国也不中立了,也会联起手来一起干。后来的一战,就是按照俾斯麦最恐惧的脚本上演的。

为什么德国会有这种形势?英国、俄国、法国为什么不害怕四面楚歌、围攻吊打?

德国的这种形势是生出来的,不以德国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英、法、俄也有各自的形势困局,但都不如德国险恶,而这也是生出来的。

“德国的统一是欧洲近400年来最大的变革”,这是当时的英国首相莱斯顿说的。但是,对于统一的德国,俾斯麦这个战略大师却充满了悲观,他说:

我所见到的德国,前途一片黑暗……数以百万计的刺刀直指欧洲中央,而我们就站在这个地方。

俾斯麦到底畏惧什么?

首先是地利位置太糟糕。西面是两个强敌,即英国和法国;东面还是一个强敌,即俄国。这还不算奥匈帝国。德国一出生,就陷入到了大国包围圈。

俾斯麦反对殖民地时代的悲哀(俾斯麦体系瓦解的原因)-第7张图片

其次是德国过于强大。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俄国,随便拉出一个单挑,德国都不怕。法国被德国揍出了恐德症,俄国长期被德国怼到没脾气,英国则与德国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但是,强大的结果,却是强到没朋友。周边这几家伙往往不是集体臣服叫大哥,而是集体联盟往死磕。

第三是法国成了德国世仇。普法战争以后,骄傲的高卢鸡被打成那副惨德性,这个仇,几辈子都化解不了。所以,一战的时候,德法交恶;二战的时候,德法继续交恶。法国知道自己打不过,于是四处找盟友。而其他列强也怕德国,于是肯定站法国。

这就是德国的形势。

所以,俾斯麦才会给德国定下两条红线:俄法不能结盟、英国保持中立。但是,俾斯麦可以做到,俾斯麦的后继者却做不到。

没别的原因,就是智商不支持。德国在病态民族主义的情绪支配下,彻底放飞自我,而不再冷酷计算了。

而俾斯麦对殖民地的态度,一直以利益和形势为转移。在殖民地问题上,他没有不变的立场,只有变化的观点。而从总的利益和大的形势出发,俾斯麦的态度是不扩张。然而,后继者却没能做到。不仅在殖民地的问题上做不到,而且在外交红线上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