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为什么能一战斩杀太史慈(武将张辽和太史慈谁厉害)
赤壁之战后,孙权进攻合肥,与张辽交手。
一番交手之下,吴将宋谦被李典射死,孙权吃了亏。
太史慈入帐:手下有一个叫戈定的人,与张辽手下养马后槽是弟兄,后槽在曹营受了气,主动来联系,举火为号,刺杀张辽,为宋谦报仇!
孙权批准,令太史慈率军5000为外应。
当夜,戈定依计划放火,企图引起曹营混乱,然后趁乱刺杀张辽。
然而,张辽多谋:岂有一城皆反者?一定是有人惊扰军队罢了!斩了作乱的家伙!
于是,李典擒了戈定,审出了太史慈之计。
张辽遂将计就计,在城内再放一把火,大开城门!
太史慈以为得手,挺枪纵马先入。
结果···乱箭齐发,太史慈身中数箭,幸得陆逊、董袭救出。
然而,伤势过重,太史慈在留下一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和死乎?”的豪言后去世了。
以上为《三国演义》的桥段。
当然,《三国演义》虽然喜欢天马行空地编,但也还算“公平”,后来,又安排张辽“还债”,让丁奉射了一箭,死了。
那么,正史上,太史慈是如何死的呢?张辽又是怎么样的结局呢?
太史慈之死投奔孙策后,太史慈被任命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督将抗拒刘表的侄子刘磐。
孙权继位后,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将南方诸大事委托给了太史慈。
所以,《三国志》中,没有将太史慈单纯地与黄盖等武将划分到一起,而是将他与刘繇、土燮等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传,足见太史慈的“高度自治”了。
所以,后期的太史慈,主要是与刘磐在江西、湖南一带作战。
当时,黄忠也在长沙,归刘磐指挥,想来黄忠、太史慈两位名将应该是交过手的。
老罗不安排两位神射手来一场巅峰对决,实在是可惜了。
建安十一年,也就是206年,太史慈就去世了。
太史慈去世前,确实有发豪言,与演义中的豪言内容一致。
不过,早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去世的太史慈,实在是没有办法跑出去让张辽刷功勋了。
当然,张辽也确实有过类似演义中“计赚太史慈”的表现。
“计赚太史慈”的原型:张辽的名将之风208年,张辽率领一支新组建的军队,屯驻长社。
临近出发之际,忽有谋反者起事骚动。
谋反者的手法与戈定也类似:夜间放火,扰乱全军。
新组建的军队遇到这样的事情,新兵蛋子们当然有些惊慌。
兵是新兵蛋子,将是经验丰富的名将!
张辽镇定自若,下令:只要不是谋反的,就安坐不动!
随即,张辽自带亲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中,安定众心。
很快,情况稳定了下来。
张辽查出制造骚动的首领,当众处死。
由此,这次叛乱也就被轻松化解了。
“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此事被认为是张辽名将之风的又一典型事例。
或许,老罗觉得这样的壮举,不斩个名将太平淡了,就随手把已经去世的太史慈拉过去凑了个热闹。
“计赚太史慈”是编的,但张辽的名将之风确是真的。
假如真的发生太史慈、戈定刺杀张辽之谋,张辽也确实能如演义中一般轻松搞定!
张辽之死“威震逍遥津”之后,张辽继续留驻淮南。
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调张辽率军前去支援曹仁。
然而,徐晃也不是盖的。张辽军尚未抵达,徐晃就已经取胜了。
此后,张辽先驻陈郡,后又回到淮南。
再回淮南战场后,张辽就染病了,身体一直不好。
然而,已经得病的张辽,依然极具威慑力,孙权忌惮之:张辽虽病,不可轻也!
随后,曹丕发吴,张辽带病出征,并大破吴将吕范等。
最终,病情加重的张辽,死于江都。
或许是不“忍心”让一代名将张辽死于病榻之上,或许是为了给“冤死”的太史慈一个“交代”,老罗给张辽安排了一个更悲壮的结局。
《三国演义》中,曹丕中徐盛之计,受到惊吓,坐小船靠岸逃走,却遇到丁奉率军来攻。情急之下,张辽拍马来迎,被丁奉射中腰部,幸亏得到徐晃相救才脱身。
当夜,张辽箭疮迸裂而死。
顺便说一句,演义中救了张辽的徐晃,在正史上也是善终,但老罗也安排他被孟达“爆头”。而正史中同样善终的乐进,也被安排让甘宁射了一箭,然后“消失于演义”。
总之,曹军将领,通通不许病死榻上,都要出来挨一箭!
演义的世界,追求轰轰烈烈。
所以,小说作者不喜欢“无声”的病死,更追求壮烈的情节。
因此,太史慈、张辽,通通被拉出来中箭而死。
然而,真实的世界中,许多奉献本身是“远离聚光灯”的。
太史慈转战于次要战场(孙权与刘表作战的主要战场在长江沿线),张辽带病带兵驻屯,看起来没有在主要战场上奋战那么“吸睛”,但却同样重要。
“马革裹尸”是名将的好归宿,兢兢业业地奉献到最后一刻,又何尝不是名将的好归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