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5日16时59分04秒 298 0

崇祯有七子三女。

在崇祯上吊前,七子中,只剩下太子朱朱慈烺、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炤了,其余二、五、六、七子都已夭折。

李自成打进北京时,崇祯将太子、三子定王托付给了周皇亲,四子永王托付给了刘皇亲。

李自成入京后,搜到了太子、定王,封太子为宋王,封定王为安宅公,没有找到永王。

后来,李自成兵败后,太子、定王连同一直没有找到的永王一起,都不知所踪了。

此后,不知所踪的几个少年,都成了“传说中的人物”。

被“两次处死”的“太子”

在不知所踪的三兄弟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毫无疑问是太子。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1张图片

不过,对打着复明旗号的志士们来说,太子这张牌,却早早被损耗,无法再用了。

因为:两位有“权威认证”的太子都死了。

第一个折损的,是“北太子”。

已经投降大清的周皇亲,贡出了一个太子。

原来,太子本被托付给了周皇亲。

李自成搜得太子后,封为宋王,送由刘宗敏“照顾”。

李自成败出北京时,带着太子一起逃走了。

然而,已经军心动摇的大顺军无暇照看,太子趁机逃了出来。

逃出来的太子,得知大清善待自己的妹妹长平公主,并哭祭了崇祯,认为大清也会善待自己,便回到北京,再次找到了已经投降大清的周皇亲,也就是自己的外公周奎。

周奎考虑再三,将太子送给了大清。

当时的大清统治者,为了安抚前明吏民之心,确实是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入关,也确实是做出善待大明皇室的样子,然而,像前明太子这样的隐患,是万万不敢留下的。

果然,太子归来的消息,刺激了反清义士。

山东东阿县县民起义,向清官员扬言:你们速还我太子,不然把你们都杀光!

摄政王多尔衮也不好直接杀了太子,便作了一个“假动作”:下令前明皇亲、官吏前去“认证”。并虚言:如果是真太子,太子必加恩养。

这些皇亲、官吏,先降大顺,又降大清,当然都是“识实务”的,深知多尔衮的用意,纷纷表示:这个太子是假的!

多尔衮顺势把“指鹿为马”的把戏玩全,处决了15个坚持“真太子说”的官员和百姓,迅速结案,处死了这位太子。

然而,不久后,南边又跑出了一个“太子”,也就是“南太子”。

南京成立弘光政权后,为了确保皇位的正当性,弘光朝廷早早给太子三兄弟定了谥号,“官宣”太子兄弟的死亡。

不久,有人带来一个少年,宣称他是东宫太子。

与多尔衮一样,弘光朝廷也不希望再来个什么太子。

他们的处理方法和多尔衮也一样:找人来“认证”。

毫无疑问,弘光政权的官僚们也不“懂事”,纷纷”认证“其为假太子。

然而,民间和各地的官员,却都传言:这是真太子,马士英等奸臣“指鹿为马”,迫害真太子!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2张图片

实力雄厚却被排挤在外的左良玉不干,表示自己奉太子密诏,要“清君侧”,举兵东下。

后来,清军南下,抓住了这位“太子”,不管真假,处决了事。

周皇亲亲自认证,被北方义士尊奉的“北太子”和弘光朝廷争议,被南方民间尊奉的的“南太子”,都被处决了。

从此,再拿太子来说事已经不合适了。

于是,后来的反清义士们,就搬出了一个更为模糊的概念:朱三太子。

模糊的“朱三太子”

崇祯是真皇帝,不是什么托塔天王,所以他只封了太子,没有封过什么“三太子”。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3张图片

所以,“三太子”这个透着一股戏剧味的名号(灵感或许来自哪吒三太子),从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朱三太子”,就是崇祯的第三子,定王朱慈炯;也可以是崇祯“不知所踪”的三位儿子中排行第三的兄弟,永王朱慈炤。

当然,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大家也都弄不清楚未成年皇子的排名、姓名。

所以,“朱三太子”不限于崇祯的真儿子,还可以是“原创”出来的。

由于已知的崇祯的几个儿子,都是以“火”作为偏旁来命名,因此,老百姓们也用“火”字作偏旁,“原创”了许多版本的“朱三太子”。

而像吴三桂这种“实力派”来说,甚至连名字都懒得起,直接拿出“朱三太子”的名号就够了。

从此,“朱三太子”这个模糊而神秘的名号,成了困扰几代清帝的幽灵。

杀不完的“朱三太子”

顺治十二年,一个叫朱周祺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起义,被杀。

这是“朱三太子”第一次被正式搬出来。

此后,“朱三太子”,成了反清“标配”。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4张图片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扬起隆聚众起义,失败后,扬逃脱。

康熙十六年,附件永春县“白头贼”,自称“朱三太子”,组织了数万人,与台湾郑经联络,攻打漳州,被歼灭。

同样在康熙十六年,河南也有“朱三太子”起事,也被镇压。

康熙十八年,陕西汉中、兴安又有人以“朱三太子”的名义组织反清,被抚远大将军图海逮捕。

康熙二十八年,江苏太仓与浙江四明山同时暴动,首领都自称“朱三太子”···

仅康熙年间,就发生了十起“朱三太子”起事的事件。

当然,这些民间组织的实际影响力都不大,真正最大的一次,是“实力派”吴三桂起兵。

吴三桂与“朱三太子”

吴三桂起兵时,发布了《讨清檄文》,也搬出了“朱三太子”。

这篇檄文中,吴三桂讲述了一个故事。

顺治元年,吴三桂到北京,遇到了周皇亲、田皇亲庇护的朱三太子,这位朱三太子时年仅3岁。吴三桂在其胯下刻有记号。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5张图片

吴三桂起兵,推举朱三太子恭登大宝,建元周启。

显然,吴三桂搬出“朱三太子”,只是借其自圆其说而已。他要借朱三太子的故事,为自己替清帝卖命,逼杀永历等劣迹洗白。

至于“朱三太子”实际为何人,压根就是自由发挥的。

要知道,崇祯诸子中,无论是实际上的“三子”,还是存活到崇祯自尽时的“三子”,在顺治元年时都已经十几岁了,不可能只有三岁。

所以,即便吴三桂讲的故事中,这个孩子在顺治元年时只有3岁,即便确实崇祯有这么个儿子,也绝对不可能是“三太子”。

吴三桂如果真要把故事讲好,也绝不可能安上“三太子”的名号,搬出“朱三太子”,不过利用民间传言,企图以此为号召而已。

可以说,吴三桂版的“朱三太子”,从头到尾都是吴三桂自己“原创”的。而且,“原创”得极不讲究,连个名字都懒得起,就直接上个符号了事。

后来,吴三桂自己称帝,也就直接称帝了,并没有搬出朱家皇室来搞个什么“禅让”仪式。

打着“朱三太子”名号的骗子们

“朱三太子”的名号不光可以用来造反,还可以用来骗钱。

顺治八年,一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家伙被抓获。

这个家伙确实有些神秘,他能对宫中往事说个八九不离十,看起来还有几分真。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6张图片

其实,崇祯确实有一个叫朱慈焕的儿子,不过按《崇祯实录》记载,这个人5岁时就夭折了。

这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家伙,也没有造反,只是打着皇子名号,去找前明官吏借钱,被当成骗子抓了起来。

后来,这个自称是朱慈焕的小伙被送往北京,下落不明。

下落不明,就又成了一个“传说”,后来也成为“朱三太子”常见的主人公之一。

顺治十三年,直隶真定也出了“朱三太子”,他宣称将来要光复大明,给官职明码标价,要求香客捐钱,结果也被处决。

顺治十六年,一个自称是朱慈英的“朱三太子”,组织了一帮江湖骗子,又来“销售”官职,半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

最接近真人的“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的事情此起彼伏,使清帝极为头疼。

清帝为安抚人心,一直宣扬自己尊敬明皇室后裔。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7张图片

康熙在南巡时,祭奠了明孝陵,并表示:朕想访察明代后裔,授予官职、爵位。

1708年,大清确实找到了“朱三太子”热门人选,永王朱慈焕。

原来,朱慈焕被一个溃逃的大顺军将领带到河南种地。

后来,因朝廷追查“流贼”,这位毛将军自己跑了。

朱慈焕一路流亡,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遇到了前明给事中王先生,并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王先生将朱慈焕改名,让其姓王,收养了下来。

后来,已改姓王的永王娶妻生子,安定了下来。

尽管如此,“王老先生”是“皇子”的消息,还是在浙东地区流传。

后来,浙东地区的张念一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造反,失败了。

大清访察时,找到了“王老先生”。

审讯中,大清官员确认:造反的这些人和“王老先生”压根不认识,“王老先生”与造反没有任何瓜葛。

而“王老先生”也表示:我已经75岁了,不在三藩之乱时造反,怎么会在这个时候造反?我既没有占据城池,也没有招兵买卖、打造盔甲,造什么反?而且,我认为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我不会造反。

然而,康熙仍不愿绕过他。

康熙表示:这个人确实没有造反,但怎么证明他没有造反之心呢?

同时,康熙又搬出多尔衮当年“认证”的那一套,证明“王老先生”不是永王。

最后,“王老先生”被凌迟处死,几个儿子被斩立决。

后世史家大多认为:这位王老先生,最有可能是永王,也就是“朱三太子”真人。

真正的“朱三太子”并没有造反,却在七十五岁时难逃凌迟的命运,令人唏嘘。

持续的困扰

“王老先生”的死,并不意味着清帝摆脱了“朱三太子”。

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时,仍然尊“朱三太子”名号。

此后,雍正年间,仍然常出现举着“朱三太子”名号的反清起义。

历史上真有朱三太子这人吗(清朝康熙要杀的朱三太子是谁)-第8张图片

直到乾隆年间,“朱三太子”的名号才逐渐消失。

确实,已经过了100多年了,“朱三太子”也不是“哪吒三太子”,活不了那么久,这个旗号也确实不方便打出来了。

朱三太子,只是一个虚构的名号,其身份,只不过是按照起事者的需求“定制”的。

既然身份都是虚构的,那么,他的实力、主张,自然也都是虚构的了。

讽刺的是:真实存在的“太子”旗号,只是打了区区几年,就不再有人提及,而虚构的“朱三太子”,却此起彼伏,影响了天下百年。

《乌合之众》一书曾说:越是虚无缥缈,谁也说不清的东西,越是可能被有心人鼓捣出来,越是可能引人为之赴汤蹈火。

“朱三太子案”,正是这一理论的绝佳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