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

35小吃技术网 推荐阅读 2022年11月16日08时51分44秒 332 0
序言

《一枝春(除夕)》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杨缵(宋代)

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意义上“一年”的结束,也代表了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在中国,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过新年,吃年夜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

关于年的由来,大家都知道是“通过放鞭炮赶走怪兽年”的故事,但现在很多小朋友对这个故事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包括大家生活都会有过除夕的传统,“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中国一部八几年的“剪纸动画”《除夕的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除夕的由来,也让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张图片中国传统动画“剪纸动画”

在讲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1984年动画的制作方式,剪纸片/剪纸动画。

剪纸片是我国传统美术动画片“水墨片、木偶片、剪纸片”中的一种,又称“剪纸动画”。

剪纸片是一种运用不同剪纸造型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片。这种动画制作时,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

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

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采用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开动电影摄影机。

拍摄时,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摄,每次只摄取一格画面的摄影方法。)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剪纸动画片是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的一种的美术片类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2张图片

剪纸片的背景是用画纸通过绘画、剪形、雕镂、刻划等方式制作的,也可以使用细纤维纸张制作纸偶以及背景,拉出绒毛状边缘,用以模仿水墨画的效果。

完成背景的刻划工作后,在将其贴在玻璃板上就可以使用了。

由于剪纸片中所有角色和道具、场景均为片状,以平面的方式制作,所以剪纸片中的动作少有转体或以透视的视角运动。

剪纸片的画面主要采用中国绘画的方式,即散点透视,讲究构图的完整性,不苛求细节,镜头内的主客观变化几乎没有,具有舞台化的视觉效果。

剪纸片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剪纸动画是1926年洛特·雷妮格制作的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3张图片

我国第一部剪纸片是中国动画片创始人之一的万古蟾在1958年制作的《猪八戒吃西瓜》。

1956年,万古蟾进入上海美术制片厂,他要创作剪纸片的夙愿,立即得到厂长特伟的大力支持。

作品由著名编剧包蕾撰写,漫画家詹同进行造型设计,同时,胡进庆,陈正鸿,钱家辛等创作人员都投入了这场全新的创作。

艺术家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创造出第一批美术片的剪纸人物。

他们用木条钉出剪纸片摄影架,自制照明灯。1958年诞生的《猪八戒吃西瓜》也是中国动画片的一个新品种。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4张图片

除了《猪八戒吃西瓜》之外,后面的《渔童》、《济公斗蟋蟀》和《人参娃娃》,使这一片种得以巩固和发展,1963年摄制的《金色的海螺》,在艺术和技巧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5张图片

《金色的海螺》

剪纸片还有《红军桥》,《丁丁战国王》,《猴子捞月》,《南郭先生》,《鹬蚌相争》,《老鼠嫁女》,《火童》,《草人》,《葫芦兄弟》,《智斗乌鸦》《人参王国》《猴子钓鱼》,《小熊猫学木匠》等。剪纸动画《除夕的故事》,

1、关于《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是1984年上映,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剪纸动画。该部作品是中国学派动画的典型代表。

影片贴合主题使用了民间年画的形式,中国风韵浓郁,场景设置注重留白,颇有意境。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6张图片

故事介绍: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没到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怪兽夕就会到到人间来祸害百姓,连灶王爷都无可奈何。

于是灶王爷就上天请天神帮忙,仙童“年”来到人间帮忙,“年”和“夕”大战几个回合之后,用手上的竹竿和红绸将其打死。

百姓为了庆祝胜利,就将腊月三十称作“除夕”,同时,为了庆祝“年”的功绩,将“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此后,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后来“烧竹竿”变成了“放鞭炮”,“挂红绸”变成了“贴春联”。

2、《除夕的故事》,“除夕”和“年”的来历

农历腊月三十,除夕夜,大家都在贴春联,放鞭炮庆祝。中国民俗传说中有一个叫“夕”的怪兽,每年腊月三十日过来祸害百姓。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7张图片

看到“夕”又来捣乱,老百姓就急忙去向灶王爷寻求帮忙,没想到灶王爷完全不敌怪兽“夕”,一众老百姓就向灶王爷请命让其上天寻求天神的帮助。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8张图片

神农的孙子“年”在听到灶王爷的事情之后,主动请缨要去凡间为民除害。神农给了他法宝,他带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喷霹雳火花的竹筒,另外一个万彩红绫。

腊月三十晚上,怪兽“夕”果然来到人间作祟,吃了百姓的食物,“年”拿着他的两件宝物与怪兽“夕”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搏斗,成功除掉了怪兽“夕”。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9张图片

后来,为了纪念,人们把腊月三十这天称为“除夕”;而为了纪念“除夕英雄”,就把正月初一叫做“年”。

而“年”用的那两件降服怪物的宝贝,万彩红绫(红绸)被“年”变成了家家户户的对联。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0张图片

霹雳竹筒和大家使用的“揭竹竿”就演化为了爆竹。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1张图片

而这一传统的庆祝形式也一直延续至今,没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除掉怪兽夕”,度过一个团圆的日子。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除夕”,爱与团圆

除夕,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指的是岁除之夜,又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

在中国,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对于过人来说有一定的特殊意义,这一天需要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除夕”一词最早来自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

此外,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2张图片

“除夕”这一传统文化节日经过不断的继承和演化,留下了很多具有节日氛围的传统风俗:

年夜饭(爱与团圆)

辞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在中华民族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基石,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圆饭反映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亲密关系。

老人看到儿孙满堂是一种团圆的幸福,小一辈借此机会也可以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总少不了几个具有传统意义的事物,“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表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等。北方人过年则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3张图片

贴年红

年红,包含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4张图片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关于爆竹,《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5张图片

祭祖

古时,祭祖因为地域差异,风俗不同,形式各异。

这种礼俗很盛。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中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这是一种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除夕是怎么来的(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第16张图片

除此之外,除夕夜还有守岁、挂灯笼,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诸多习俗。终

除夕经过不同时代的变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

它是连接家庭之间、不同时代之间的桥梁,除夕不仅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更是一个将亲情和爱融合到我们生活的日子,对于每个中华民族儿女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天,离家千里的游子都会归乡陪伴亲人,儿孙满堂,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和谐画面。

“爆竹声中辞旧岁,阖家团圆迎新春。”其历史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贴春联还是压岁钱,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中国人眼里的除夕,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虽然这一传统文化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略有不同,但大家对于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能够将之传承下去,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连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