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杀李敢受到处罚没有(霍去病故意射杀李敢原因)
霍去病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但是,卫青的默不作声,霍去病暗杀李敢,汉武帝的庇护,这一切,其实都是权力的暗中交锋,事情绝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结论在最后,不喜欢看长文的可以直接划到最后,不过我还是建议您看完。)
卫青和李广之间的恩怨要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头说起。
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生息,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于是展开了对匈奴的一系列征战,也打得匈奴望风而逃,其中最为耀眼的明星无疑是卫青、霍去病两人,除此之外,飞将军李广也是一个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字。
卫青的确很有才干,对战匈奴屡次获胜,他又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所以很快就出人头地,被拜为大将军,所有将领均归他指挥,甚至他三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也被封侯。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在随卫青出战时立下大功,也被封为冠军侯,此时年仅18岁。
与两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广,从汉文帝时期李广就从军抗击匈奴,在战场上纵横四十多年,立下无数赫赫战功,以致于匈奴人听到飞将军李广的名字,就会远远避开,不敢来犯。但他功劳大,过失也不少,阴差阳错下来,竟然到六十多岁还没有封侯。《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后半句说的就是他。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心一举击溃匈奴,于是主动发起了漠北之战,命卫青与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
六十多岁的李广知道,这次出征是他封侯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于是请求随行出征。汉武帝因为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的再三恳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而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则在霍去病军中为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职)。
此次出征,汉武帝本是希望霍去病能立下大功,以压制大将军卫青的。就当时汉朝的武力值来说,不存在能不能打赢的问题,只要能找到对方主力,赢是没有问题的。但人算不如天算,竟然是卫青的军队首先遇到了匈奴大单于的主力。
李广作为前将军,从职责上来说应该负责迎击匈奴,况且他也需要这场军功来封侯,于是他向卫青请战。但此时军中的中将军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他与卫青的私交极好,卫青就很想让公孙敖跟着自己正面迎击匈奴,立功以恢复爵位。而为了防止单于逃脱,他又让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一起,从东边进行迂回包抄。
本来这样的安排也没有问题,虽然卫青有一点点私心在里面,但从战略上来看问题不大。但是,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军中又没有向导,李广他们竟然迷路了,贻误了战机。
卫青与匈奴交战,不出意外地获得大胜,但由于李广未及时赶到,没有形成合围,单于得以逃脱,卫青追击两百多里,没有追上。卫青部住了一夜,第二天回军时,李广的部队这才赶到,而单于已经跑没影了。
作为大将军,卫青当然要问个清楚,于是派人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接受审问。李广说,“这事的责任在我,我的部下们没有罪,我和你们一起去大将军幕府说明情况。”
所谓大将军幕府,就是大将军外出征战时,设立在帐幕内的府署,属于战地指挥机关,他们召李广部下去受审的目的,也无非是了解情况,然后向卫青进行汇报,并没有量刑裁决的权力。
但是,当李广和他的部下来到大将军幕府时,李广突然拔出刀,对部下们说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尽。
李广的部下和士兵们,纷纷痛哭。老百姓知道后,无论是否了解李广其人,也都为之哭泣。
大将军幕府只好单独审问了右将军赵食其,汇报上去之后,按律当斩,最终贬为庶人。
李广之死,卫青有没有责任卫青绝无逼死李广之意,但李广之死卫青脱不了干系。
如果卫青肯用李广为前锋,迎战匈奴,获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卫青凭借此功封侯是大概率事件,这一点卫青不会不知道。但是他出于私心,将这个机会让给了好友公孙敖,而调李广去侧面包抄,使得李广丧失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
如果李广没有迷路,准时赶到,形成包围圈,那么就算抓不住单于,也肯定会立下大功,说不定也能够封侯的条件。可偏偏天意弄人,李广迷了路,不仅无功,还贻误军机,误了大事。作为一名老将,他心里很明白,这一次不仅封侯无望,还可能被定罪下狱。
作为一名纵横沙场的将军,李广的优缺点都很明显,我们这里暂且不去讨论,但将军自然有将军的傲气和自尊,李广不想忍受那些刀笔吏的盘问和侮辱,于是自刎,算是保住了自己最后一丝尊严。
这是一个两反面都不愿看到的结局,除了匈奴之外,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悲剧。
同样,霍去病这一路也很顺利,虽然没有碰上单于主力,但霍去病大破匈奴左贤王,北进两千多里,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并在此举行了祭天封礼,此即“封狼居胥”。宋朝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曾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微妙的权力平衡和交接得胜归来之后,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是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武职。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因军功够了,被封为关内侯,实现了他父亲一生的愿望。
随后不久,汉武帝又同时任命卫青和霍去病为大司马,并且规定,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和大将军相同,这就在事实上将卫青和霍去病摆在了并列的位置上。汉武帝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霍去病分卫青的权,这一点不仅卫青和霍去病很明白,其他人也明白。
于是,卫青的门客和朋友很多去投靠了霍去病,这些人在霍去病那里都得到了赏赐,晋升了官爵。我想,这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霍去病对不起卫青,或者是霍去病得势之后打压卫青。反而这可能是两人早已商量好的策略,卫青逐渐退居幕后,霍去病慢慢走上前台。
这种局面,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都满意的,任何想要破坏这个进程的人,都不会被这三个汉帝国最有权力的人所认可。李敢就是这个时候,跳了出来。
各方的心思,各有不同李敢找卫青报仇,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李广之死卫青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但是,李敢心里也明白,父亲的死并不完全是卫青造成的,而且卫青还是自己的上级,不能做得太过分。于是,李敢找了一个机会,击伤了卫青,具体怎么击伤的,史书中没有记载,但肯定不严重。
卫青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同时心中对李广也多少有些愧疚,所以就将此事隐匿了下来,没有上报,更没有私下报复。否则,以卫青的地位,只要上报给朝廷,李敢以下犯上,至少是免官除爵的惩罚。
更重要的是,此时正是权力从卫青向霍去病过渡的关键时期,卫青不想多事。因为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如果他将此事说出来,那么就很容易被外人解读为是针对霍去病的报复行为,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都是卫青所不想看到的。
但是,这件事还是被霍去病知道了。此时的霍去病只有23岁,位居大司马骠骑将军,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少年得意,难免沉稳不足,于是在甘泉宫狩猎上,暗箭将李敢射杀。
霍去病此举,怎么看都不像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更像是年轻人一时激情下的做法。在他的心里,既有依仗汉武帝宠爱,不将李敢放在眼里的想法,也有为舅舅卫青出口恶气的想法。
但是,霍去病的做法是公然杀害朝廷大臣,并且还是封侯的大臣,无论霍去病职位多高,都免不了一死偿命。自汉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无论哪位权臣专
政,在杀大臣的时候,总还要捏造罪名,或者让人诬告,实在不行进行暗杀,但却没有像霍去病这样公然杀害的。
然而,汉武帝知道,这个时候绝不能让霍去病死,甚至都不能象征性的处罚霍去病,一旦这么做了,那么霍去病和卫青的权力交接就会中断。所以,汉武帝包庇了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其余的人,无论是不是看明白了其中的奥妙,都不敢再追问此事了。
所以,最终霍去病并未因射杀李敢付出任何代价。
一年之后,汉武帝再一次进行战争动员,决心歼灭单于主力。但在准备过程中,霍去病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四岁,汉武帝因此被迫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是李敢的冤魂在作怪。
综上,李广因迷路贻误军机,为免遭刀笔吏所辱而自杀,究其源头,是卫青因一点私心调其从侧路包抄,虽非卫青本意,但也是一番因果。
李广之子李敢因此击伤卫青,而卫青顾全大局,隐忍了下来。霍去病毕竟年轻,一时冲动,射杀了李敢,为舅舅卫青出气。
汉武帝不想因此事影响朝廷权力的交接,也确实要重用霍去病出击匈奴,于是出面包庇了霍去病,使其未受到任何惩罚。虽然从大局来说,处理的没毛病,但李敢死的可就太冤了!